“云考试”检验“云课堂” 一起中学为在线教学“问诊把脉”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停课不停学”的全民战“疫”中,至关重要的仍是学生自主地“学”,这考验着他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线考,网上阅,“云考试”成为检验“云课堂”成果的重要手段。

“这次云考试背后的 科技 力量、人+技术形态,不仅让老师们减负增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们进行了全身和全面扫描,数据分析也把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薄弱点都展示了出来。考得好的学生,一定能提升学习信心,考得不好的同学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显然,效果还不错。但毫无类似经验、一切从无到有的“云考试”该如何一步步落实呢?

2月22日,距高考只剩105天。

按照原计划,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的800多名高三学生,本该在这一天完成高三以来的第一次大型调研考试。这也是自2019年9月展开全面复习以来,当地整个高三阶段第一场最重要的考试。

但疫情之下,潜江市作为重疫情区之一,这样的大型考试只能一推再推。

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样本借鉴,如何借助 互联网 技术,组织一场“诚信、公平、有效”的调考,这道难题摆在了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的面前。

3月7日,在“一起中学”的助力下,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完成了这场“人+技术”的教育实验。

难题——

云考试,如何保障诚信公平并确保诊断有效?

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副院长刘谦介绍,一般情况下,高三复习有三轮。其中,头年9月至次年2月进行的第一轮复习,偏基础性,但十分重要,“基本上就是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都巩固一遍。”

因此,这场调研考试堪称地毯式的扫描,检测近半年的复习效果。“你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人进入医院后做的第一轮全身扫描,目的是要找到病灶,接下来的复习才能精准找到目标。”

但疫情之下,安排现场考试已无可能性。当然,这并非潜江一地才面临的问题,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几乎全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能否像日常教学一样,把线下的考试转到线上举行?理论上可行,但线上考试面临几个难解决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试卷分发的问题。就在3月3日,北京新高考首次适应性测试正式开考,采用的就是居家“云考试”的形式,学生下载电子试卷然后打印,或者是电脑作答,共计5万余考生参考。但湖北的高三学生面临的现实是,部分学生家里没电脑,由于管控更严格,更不可能出门打印试卷。

其次是监考,这也是难题之一。刘谦介绍,这次考试需要体现学生最真实的水平,但线上考试,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诚信应考。

另外,如何阅卷也是一大困扰。以往的传统线下考试,试卷收上来,密封装订,即可展开随机流水阅卷。但是云阅卷,如果收卷和阅卷时隐去学生信息,就会造成统计分数时的混乱;如果要保留学生信息,又无法做到阅卷时的公平公正,“真正的大型考试阅卷,不仅姓名班级不知道,甚至是哪个地市州的都不知道”。

试水——

“土办法”工作量惊人,老师连呼崩溃

其实在这场大型云考试之前,刘谦和她的团队试验过一次在线月考,用了一次“土办法”,即学校统一制作答题卡,学生只需要按题号写上对应答案,再拍照传给负责“收卷”的老师。

但在阅卷和统计分数时,大家发现这是一个“噩梦”。

参与考试的广华中学高三一班班主任、化学教师孟凡军捋了一遍整个流程:整个高三学生有500多人,老师们需要分科目建好考试QQ群相册,每个科目一个群,学生答题完毕,需要拍照、 手机 扫描,然后在5到10分钟以内上传到群相册,老师们就要将图片一一下载,并根据学生姓名班级考号的信息,对答题卡图片进行重新命名,然后打包传给备课组长。

“整个重命名流程极其繁琐,”孟凡军说,以自己所在班级举例,高三一班有46人,但答题卡远远不止46张。“语文数学各3张,生物物理各2张,英语化学各1张,例如语文试卷有3张,某位学生的语文科目编号是0020,那么具体到这位学生的答题卡页数编号就应该是002001、002002、002003”,也就是说,1个学生名下就对应着12张答题卡。高三一班46人,就会产生552个图片编号,全年级假如按500人计算,就将产生6000个试卷编号。这些编号全部靠老师们手动完成,而且,一个编号都不能出错,不然学生成绩就会依次错位。

孟凡军回忆,自己当时只是处理自己班上的图片编号,就花了2个多小时。

自己班里46个学生,仅是语文科目,就对应着46个文件夹以及130多张答题卡。收卷后,仅仅是重命名编号,也用了两个多小时。

另一个工作量惊人的环节是阅卷完毕后的成绩录入。“保守地按照平均一张答题卡上5个题型小分和1个最终总分来计算,500个学生,6000张答题卡,就能产生30000个小题分数,以及3000个单科总分”。

而且,和答题卡编号一样,这33000个数据同样要靠老师们手动录入Excel表格,再进行汇总。孟凡军介绍,不仅工作量大到“令人崩溃”,而且还十分容易出错,“毕竟是手动录入,一个数据错误,后面的就会全部错误,一旦错误,就要全盘重来”。

孟凡军的同事刘玉霞老师也表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她不得不采用两台电脑同时工作,一台电脑阅卷,一台电脑录入分数。“数据量这么大,但又一个都不能错,所以精神全程紧绷,非常疲劳”。

参与考试的另一所学校江汉油田高级中学,该校教研主任、高三一班语文老师赵德霞也告诉记者,自己在录入分数时,把孩子和丈夫也都拉来帮忙,花了近6个小时。“全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上厕所都不敢去,就怕中途打断了,导致分数可能录入错误。”

当然,这还不包括学生拍照不够清晰、图片扫描不够完整等意外情况带来的额外工作量。

孟凡军回忆,当听说3月7日和8日的调考,也将采用这种阅卷办法时,“真的觉得很崩溃”。孟凡军2007年毕业就到了江汉油田教育集团,13年的教育生涯里,这样让他崩溃的阅卷是第一次。

转机——

借力专业平台,老师减负、数据有力

这次在线月考让参与的老师做了一场“噩梦”,在线考试并未带来真正的便捷,反而加重了负担。

但在第一次大型调研考试即将开启时,发生了转机。

3月6日凌晨1点多,平时不怎么看朋友圈的刘谦,临睡前刷到了同学发的一条朋友圈文章《“云考试”如何开展?深圳二实先“试”了》,把学校如何借助专业教育平台进行云考试讲得清清楚楚。此时的刘谦睡意全无——这场云考试从制卷、阅卷、成绩统计分析等整个环节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一大早,刘谦就联系上了老同学,辗转联系上了“一起中学”的负责人,希望借力完成这次大型考试。

此时距离3月7日开考不到24小时。一起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以往,给学校提供这种服务前期准备工作至少要三天。

大家都有点犹豫,但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不放弃。“现在就开始,连夜也要把这事儿做好”。

从刘谦在一起中学相关负责人的协调下,一个38人的工作群迅速建立起来,校方负责提供学生和老师资料,技术人员连夜建立起云端班级,并录入教师资料,协同作战模式开启。

3月6日23点38分,大部分学生顺利注册完毕。

3月7日0点17分,所有参考学生全部准确注册完毕。

3月7日上午十点,江汉油田教育集团的800多名高三学生,开启了第一次大型云考试。

“云考试”检验“云课堂” 一起中学为在线教学“问诊把脉”

“云考试”检验“云课堂” 一起中学为在线教学“问诊把脉”

“云考试”检验“云课堂” 一起中学为在线教学“问诊把脉”

(学生参加“云考试”)

整个考试把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由家长在家监督,教师远程监考;发卷和答题环节通过QQ传卷完成,学生答完题后拍照录入“一起中学”后台;工作量最大的两个环节阅卷和分数统计也由“一起中学”完成。

3月11日,两个学校的老师们拿到了“一起中学”提供的类似学情分析的报告,包括理科文科的最高分、全班和小题的统计、每个学生的得失统计、校与校之间分析等。此外,老师还能在试卷上留言写评语,让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

阅卷的高效、学情数据的详实,让刘玉霞老师连称“简直刷新认知”。

“以前我们完全靠个人的力量去完成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恨不得连双休日都围在学生身边一直教。不仅没有敞开怀抱去接纳互联网新技术,反而是比较抗拒的,就怕孩子们陷进去。所以全部依赖人的力量。”刘老师说,这次体验实实在在给老师减轻了负担,是一次大转折。

尽管准备时间仓促,刘谦对此次“云考试”的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刘谦介绍,此前教科院对她这位总指挥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诚信考试,老师监考到位,保证考试公平,把脉真实水平。从考后的各方评价来看,这几个要求都达到了,而且是“高标准完成了任务”。

“这次云考试背后的科技力量、人+技术形态,不仅让老师们减负增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们进行了全身和全面扫描,数据分析也把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薄弱点都展示了出来。考得好的学生,一定能提升学习信心,考得不好的同学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谈及这段临时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经历,刘谦笑称:“没有办法啊,整个湖北甚至全国都没有现成经验,我们作为先行试水的,只能先尝先试,跟孙悟空打怪一样,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在刘谦看来,这次试验充分证明了以前那种单纯依赖“人”的一己之力教学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如何让老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这是所有教育人在面临教育改革中的必答题。而刘谦给出的答案是,未来的教育方向,一定是“人+技术”的良好交互。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