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P2P 卒,享年 13 岁?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P2P 行业是很多 " 特殊 " 因素结合的产物: 金融 牌照不确定、行政法不够给力、刑法 " 不谦抑 ",也有 投资 人的贪婪和非理性,以及 创业 者的赌性和法律意识缺位,最终构成了一个看上去很悲情的故事。

——律师肖飒

关于 P2P 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继湖南、山东之后,11 月 8 日重庆市也出手了,全面封杀,取缔全部 P2P 网贷 机构。

当人们还在思考这究竟是特例还是趋势时,11 月 12 日,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监管通气会上一锤定音—— 网贷整治以退出为主要方向。

中国 P2P,始于 2007 年,难道将 " 死 " 于 2019?

小巴回想这一路,恍然如梦。

2007 年,中国首个 P2P 平台拍拍贷诞生。但其实 P2P 行业真正的鼻祖是美国的 Lending Club 公司,这家公司于 2014 年 12 月在纽交所上市,彻底带起了中国 P2P 创业的节奏。

虽说灵感来自美国,但中国 P2P 掀起的热潮,可比美国轰动多了。

中国 P2P 卒,享年 13 岁? 吴老师曾分析过 P2P 炸裂式增长背后的中国特色:民间闲散资金多,但投资渠道少;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又长期面临贷款难题。 P2P 的出现,成为了两者的中间人,同时还让中国上万家民间借贷公司找到裂缝,得以翻盘。

再加上,2013 年之后中国移动 互联网 迅速崛起,当互联网遇上金融, 互联网金融 顶着 " 金融创新 " 的帽子瞬间火爆,甚至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风口大,来钱快,P2P 行业在 2015 年迎来高光时刻,当年正常运营的 P2P 平台达 3595 家。

不过,2015 年年底,政府监管终究还是来了。2016 年 11 月 28 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工商总局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 当 P2P 机构拼命努力想通过备案转正时,这场备案大考却并未如期而至。

整个行业的狂风暴雨却愈演愈烈,政府监管趋严,平台密集 " 爆雷 ",创始人纷纷跑路,投资者闻 P2P 色变。

今年 7 月,就连 P2P" 一哥 " 陆金所都宣布 " 退群 ","P2P 已死,有事请烧纸 " 的言论也随之此起彼伏。

中国 P2P 卒,享年 13 岁? 小巴查了下,截至今年 10 月末,全国纳入实时监测的在运营机构数量已降至 427 家,比 2018 年末下降 59%;借贷余额比 2018 年末下降 49%,出借人次比 2018 年末下降 55%;行业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已连续 16 个月下降。

从具体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 P2P 借贷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2018 年底北上深三地的 P2P 合规运营平台数占到 65.9% 左右。

中国 P2P 卒,享年 13 岁? 前段时间,一则 " 上海市网贷平台将陆续停止相关业务 " 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后上海市互金协会紧急辟谣称—— " 不实信息 "。虽然虚惊一场,但可见整个行业十分紧张。

或许仅剩的几百家 P2P 平台依然对 " 备案 " 心存幻想,但团灭的风险也正在与日俱增,究竟 P2P 路在何方?我们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我觉得目前湖南、山东、重庆全面取缔 P2P 网贷业务肯定是一个全国性的部署,只是在逐步推进中。

P2P 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点对点融资交易的一种正常服务行为,在国外 P2P 平台更多是中介平台,在中国平台更多发挥了增进信用的作用,介入交易,有的甚至变成了资金池和自融。

为何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最后落得溃散? 有信用文化、债信伦理不足的问题,有投资者识别力的问题,有平台实际控制人初心不良、步入歧途的原因,也和监管失当有关。

一开始 P2P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存在,金融监管部门基本不管,地方工商系统只当作一般商户去看待。后来出现问题了,北京和地方、央行银监和证监、政府和协会,之间的责任分工也不清楚,继续真空化。

最后不得不管了,提出了整改要求,但备案时间不断变化,最后是一个都不备案,而且对于平台如何转型也没有具体方案,让其自生自灭。 现在很多案子是经侦在主导。

其实对 P2P 收缩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枚苦果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总结。

分析中国式 P2P 和国外 P2P 的基因,会发现很不一样,国外 P2P 本质上是金融信息中介,受到严格的准入和过程监管。对比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 中国式 P2P 是监管真空的产物,在很长时间监管机构缺位,直到 2015 年才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而其他国家监管相对成熟,比如美国的 P2P 监管就非常严格。

由于美国 P2P 借贷行业具有明显的证券化属性,投资者认购的是贷款凭证,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而 SEC 一方面设定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屏蔽掉了很多骗子,另一方面实施严格的行为监管,甚至要求每天都向 SEC 提交报告。

二是明确市场定位。 中国式 P2P 大多强调金融属性,多为小贷平台, 科技 含量不高,有的甚至充当了网络银行的角色,没有做到点对点,而是出借人借款给平台,平台再借给借款人,不是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

国外 P2P 平台多强调互联网背景,多为高科技公司,如美国最知名的 P2P 平台 Lending Club 2014 年在纽交所上市,是当年最大的科技股 IPO。

三是线上操作一体化。 中国式 P2P 多为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线上筹集资金,线下开发客户、审核和风控等,不少平台通过设立线下实体店增强获客能力,难以中立;而国外 P2P 采用线上操作一体化,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在线上完成,强化金融信息中介职能。

四是打破刚兑,市场化运作。 中国式 P2P 通常被打上了刚性兑付的烙印,通过增进信用和担保提供本息保障。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体系一切风险的来源,同样也是 P2P 风险的来源;而国外 P2P 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不提供本息保障,投资者自行承担风险,平台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预计 P2P 会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网贷业务监管逐步趋严,要求降存量规模、降借款余额和降投资人数,整治力度加大,行业前景堪忧,如果整改效果不佳,整个行业有清退的可能。毕竟连行业龙头都没有完成备案,已宣布退出 P2P,转型消费金融。

从近一年的情况看,监管对于 P2P 监管试点的态度是动态变化的。当前的主流趋势是转型退出,包括一些龙头平台,也走上了转型之路,行业最后终局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届时未转型的平台还有哪些,实力强不强等因素。

从逻辑上看,转型退出的大平台越多,意味着 P2P 未来作为独立行业存在的概率越低。

分析 P2P 背后的问题,本质上在于其 商业 模式。P2P 平台一手对接出借人资金,一手对接普惠借款群体。出借人为普罗大众,风险承受能力低;后者为普惠贷款,则是典型的高风险资产。P2P 平台做中介,实际是为风险承受能力低的群体对接高风险资产,在模式上就有问题。

所以 P2P 很难真正做信息中介,最后都会变成信用中介。 而一旦信用中介化,就变得与商业银行越来越像,P2P 作为独立行业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在了,这是当前 P2P 行业面临的尴尬处境。

关于 P2P 行业的前景,清理退出成为大趋势,各方也默认 P2P 的命运只能如此。当然,也在推动 P2P 平台向助贷和小贷公司转型。

抛开种种乱象,再来看 P2P 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的深刻改变;更要看到在全球竞技的舞台上,我们在金融科技层面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其实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 区块链 、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风控等在金融业的深化应用,还离不开全行业共同努力。

只是,未来何去何从呢?主导下一个十年的模式创新,又将是什么呢? 时光匆匆,行业从未停下进化的脚步,有一点可以明确,科技与创新,依旧是左右行业未来趋势的主角。

识别下图二维码,预订年会门票,抓住 2020 年投资机会!

来源:德林社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