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崛起,云计算巨头们如何对待这个坏孩子
不久前,Docker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46万个应用Docker 化,并且实现两年增长3000%。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在发展速度上,业已超过了曾经的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或许也正因如此,2015年被称为Docker野蛮扩张的一年,先后通过了OCI和CNCF 两大标准组织的确立,更是在中国引发了如火如荼的Docker 创业 之风,出现了阿里百川、网易蜂巢等大批基于Docker的容器云。诞生于2013年的Docker技术,让那些成熟的云计算服务突然显得老迈、迟缓且落伍,而国内外的云计算巨头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个坏孩子呢?
Docker 崛起,或受益于羸弱的传统 PaaS 服务
有关“PaaS已死”的说法由来已久,既不如IaaS那样灵活自由,又不如SaaS那样可以直接推向消费者。一个似乎可以用来佐证的事实是,DotCloud作为Docker技术的缔造者,在今年年初宣布倒闭,Docker的繁荣间接地导致dotCloud在PaaS平台上的衰败。
PaaS服务的羸弱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不成熟的框架和工具,导致有些PaaS解决方案让原来在IaaS上很容易实现的事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企业应用环境多样化,单一PaaS平台很难满足企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PaaS没有像Openstack类似的标准,市场上的很多PaaS厂商都提供自己的私有API开发接口,并且互不兼容,导致企业在某个PaaS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很难移植到另一平台上。对很多工程师和程序员来说,他们更愿意作为PaaS的构建者,而非PaaS的使用者。企业则寄希望于PaaS来消除技术“周边环境”的不利因素,让开发者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开发。这种需求和初衷的不相符,尽管让传统 PaaS厂商在2015年依旧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容器技术的热火朝天,或多或少反衬出了传统 PaaS提供商的些许落寞。
而被翻译成“码头集装箱”的Docker服务,允许开发者在Docker环境下,按一定的打包标准生产程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程序被装进标准化的容器(Container)里。这便保证了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此外Docker还具有资源隔离的特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容器内放着运行应用所需的完整用户环境空间,比如程序、组件、运行环境等,对某一容器的改动不会影响其他容器。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虚拟机,Docker的启动和部署非常快,具有轻量化的优势。
于是乎,Docker作为开源届的绝对“网红”,很多 PaaS 和 IaaS 厂商在2015年甚至更早开始宣布支持 Docker,包括Deis、Flynn、Tsuru、Dawn和Octohost等行业新贵,以及Cloud Foundry和OpenShift等第二代PaaS主力。
主角还是配角,愈演愈烈的云容器之争
Synergy Research最近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云服务市场收入达到70亿美元,但AWS、微软、IBM和谷歌依旧是市场的垄断者,AWS虏获了31%的云服务市场,微软、IBM和谷歌则分食了22%的市场份额。此外在市场增长率上,四大巨头也远超其他云服务玩家,特别是微软和谷歌的市场增幅均超过了100%。
相比于四大巨头在IaaS和PaaS服务上的跑马圈地,Docker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被云服务领域的追赶着和创业者视为“颠覆”云计算格局的机遇,至少在造势 营销 上是这样。各云计算巨头和明星玩家对容器似乎都展示出了欢迎的态度,可Docker是主角还是配角,中美的 互联网 玩家们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从美国的云计算圈来看,不少云计算创业者成了Docker的忠实拥趸,这在前面已经有所举例,但云计算巨头们却有着各自的衡量。
2015年,Google 和 RedHat 联盟以 Kubernetes 1.0 为阵地宣告了大规模容器编排与管理领域的领主地位。不久后,微软、IBM、VMware、Docker、CoreOS以及SaltStack等多家公司纷纷加入了Kubernetes社区,业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统。
自从2014年6月份起,微软已经允许用户在Azure的Linux上运行Docker应用程序。不久前Docker官方对外宣布面向微软Azure、AWS、Windows 10和 Mac全面推出新的Docker测试版。近日更是传出了微软试图40亿美金收购Docker的消息。
事实上,亚马逊、思科、Vmware等也都宣布支持Docker。不过在这些云计算巨头的眼中,Docker不过是一个容器引擎,当CoreOS如谷歌分道扬镳推出名为Rocket的容器引擎后,谷歌照旧向其抛出了橄榄枝。未来或许还会出现其他Docker的竞争对手或取代者,而Docker们不过是云计算巨头们维持市场地位的行业工具,远未成为影响云计算现有格局的关键力量,至少在市场份额上,容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和IaaS服务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以 Docker 为主的容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要更为凶猛,不仅吸引了阿里、腾讯、网易、新浪等互联网巨头,一些在亚马逊、谷歌、Vmware有过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也纷纷投入的容器云创业的大潮中来。综合来看,国内云计算厂商在容器云上的布局可以细分为三种形态:
其一,阿里、华为等IaaS 领域的行业先驱。 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服务在2015年势如野火,被它吸引了不只是创业者,还有在IaaS领域的诸多云计算厂商,阿里和华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先是阿里百川在TAE的基础上使用了Docker技术,随后阿里云也推出了基于Docker的容器服务。华为则在去年12月推出了基于Kubernetes和Docker技术打造的CCE容器云。不过,这类厂商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IaaS领域,也多把容器云归为新型PaaS服务。对于瞬息万变的云服务市场,即便是行业巨头也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其二,网易、新浪等踏入云服务市场的第二梯队。 对于网易、新浪等具有十多年研发运营经验的老牌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的萌芽期便成为云服务的使用者和推动者,但在近两年才完成了私有云到公有云的过渡,而容器云就是其所青睐的云服务之一。以网易蜂巢为例,这一基于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技术打造的容器云,在2015年上线后便成受到市场追捧。原因似乎不难理解,这些企业本身就是容器云的重度使用者,并拥有自研IaaS等优势资源做支撑。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相比于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IaaS,容器云被这类企业进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的一条绿色通道。
其三、时速云、灵雀云等Docker 红利下的创业者。 用“Docker红利下的创业者”来形容这些厂商似乎并不为过,正如前面所说不少有国外云计算公司从业背景的工程师们看到Docker的崛起后纷纷回国创业,并一度成为国内容器云行业的主流。尽管容器服务的用户规模和客单价远不及IaaS,但在针对当前IT系统的资源管理复杂、运维成本高、产品迭代效率差、微服务架构实施困难等问题上似乎是不错的解决方案。或许也正因如此,资本依旧对这些容器云领域的创业者纷纷报以厚爱。
此外,不少厂商以CaaS(容器即服务而非通讯即服务)来形容容器云,并被誉为下一代云计算。可就目前来看,Docker的处境似乎并不十分乐观,至少在国内面临着如何落地的考验。
下一代云计算? Docker 该如何落地
前两年火爆的是Openstack,近两年受宠的当属Docker,融资、并购、发布会、行业峰会,从云服务厂商到 媒体 无不对Docker表现出了近似膨胀的热情。然而,在高歌Docker和容器云一系列优点的同时,却鲜有人谈及落地的问题。
一般来说,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需要的不是如何将Docker或其他容器技术移植到公有云或私有云上,而是看到了容器云的微服务化、运维流程的标准化、持续集成部署的自动化等特点,希望通过容器云服务来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并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风险等。事实上,这类企业也正是网易蜂巢、时速云等容器云产品的目标用户。没有人知道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围绕Docker开展创新服务的公司却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便注定容器云市场在未来将迎来一场恶战,目前似乎已经有所端倪。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阿里、腾讯等云计算巨头还是诸多的创业者,在容器云的技术方面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无非是稳定性和易用性方面的些许差别。由此便导致,当前容器云市场呈现出拼价格、拼渠道以及拼运营的姿态。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容器云市场势必会迎来一场淘汰赛,而能够解决Docker落地的云服务厂商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不管怎样,Docker 已经成为云服务市场一枚极具意义的战略性棋子,无论是在服务层面还是系统层面,云计算的未来似乎已经被Docker这个坏孩子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