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迪的“智能”之魅|“指尖上的艺术特展”AppGallery 对话先锋艺术家
【导读】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原生鸿蒙应用市场AppGallery通过“指尖上的艺术特展”,走进了几位先锋艺术家,一起听听他们的艺术创作关键词及对应用之妙的理解。
柳迪 的“ 智能 ” 之 魅
作为央美在读博士生,柳迪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学术追求,热衷于探讨自然、文明、种族等等宏大概念,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显然要归功于技术手段加持下眩目的视觉呈现与创意的高完成度。
经由柳迪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在当代文化中的多维意义: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也是对人类认知、感知和存在方式的重新思考。正如AppGallery所追求的,通过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将智能化体验带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AppGallery对话柳迪
AppGallery : 您的作品经常涉及 科技 与哲学相关的一些主题,比如视频作品《L.E.M》探讨的就是当下热门的话题“智能”,能阐释一下这个作品的涵义么?
柳迪: 这个作品灵感来源于阿瑟·克拉克一部小说,中文译名叫《最后一个地球人》,我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如果这最后的人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角色,会不会想要搞一些创作,会不会像人类一样去做一些无用的艺术。所以视频里那个女孩有一个实验室,她做了很多生物的标本,也做了一些雕塑和装置,有点像是现在AI会生产的一些结果,把完全不同的元素叠加在一起那样一个感觉。
这个作品创作的时候还没有AI热潮,元宇宙概念也都还没有起来,当时我们都以为人工智能最先替代的是那些服务于人类的机械性的工作,但没想到这两年人工智能爆发的时候,它是以一个类似于艺术家的身份出现的,创造了很多作品。现在再回看我当时的这个创作,还挺有意思的。
AppGallery : 那您自己在创作中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么?
柳迪: 会有,比如说前期做概念的时候,会用AI生成效果图、概念图来引导创作方向,或者说作为团队沟通的一个基础。后面制作过程有时候也会用AI去完成一些以前比较难实现、费时间的工作。现在有一些工具,可以很容易的把一些单独的图片或者文字变成一些动态的视频片段。
AppGallery : 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可以被视为“原创”?你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和艺术家本人在创作中的关系?
柳迪: 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很多人觉得 AI很多时候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创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表达,因为很多时候它生成的东西不完全是受控于创作者自己的设计,会产生一些新的可能性。这个里边就会有一些模糊的地带,有时候设计师或艺术家要跟着AI随机性的脚步去获得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关系更接近共同创作,双方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总的来说,智能的发展会帮助拓展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登录 指尖上的艺术特展 ,查看 艺术家画作 : 小红书 App 搜索“#应用之妙存乎艺心”
结语:智能世界中的艺术与生活
在与柳迪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智能”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柳迪的作品不仅探讨了自然、文明、种族等宏大主题,更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将眩目的视觉呈现与创意的高完成度完美融合。
这种对“智能”的探索与AppGallery的理念不谋而合。AppGallery致力于通过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将智能化体验带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体会到应用所带来的便利,还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柳迪认为,人工智能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共同创作”,这种合作不仅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灵感。这种对智能技术的开放态度,与AppGallery所倡导的创新精神高度契合。在这个智能世界中,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