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惯融合动捕设备到VR乐园研发 ZVR要为娱乐升级提供技术和内容支持
据市场分析机构 Greenlight Insights公布 VR 线下娱乐市场规模 2018 年达 10 亿美元,占 VR 行业的 7% 左右,2023 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 120 亿美元。而 Location Based Virtual Reality(简称LBVR),是目前全球最前卫的线下娱乐方式之一。
光惯融合动捕系统研发商 ZVR 正在将自己的业务,从硬件研发、销售,向线下娱乐场景拓展。这意味着 ZVR 的业务形态从 to B 拓展向了 to B、to C,ZVR 创始人 & CEO 郭伟向36氪表示,公司 B 端业务会持续加强,现阶段将依靠 B 端盈利支持 C 端业务。
据悉,ZVR 提供技术和部分运营支持的合肥 VR 小镇将于今年建设完成。其中,一项名为 The Core 的关于地心探险的 VR 沉浸娱乐体验产品,从内容开发到硬件配备、后期运营维护均由 ZVR 提供技术支持。
相对于传统的 VR 解决方案,在同样面积、同样的追踪精度和内容体验完成度的前提下,借助光学和惯性融合技术,ZVR 将追踪相机数量降低了 33%,同时得益于光学惯性系统深层融合后的抗遮挡和主动光 Mark 点自识别技术,系统鲁棒性大幅提升,用更少的追踪相机达到了更精准的动捕效果、更快的反应速度。 和其他 VR 体验相比,The Core 最具期待的是借助动作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物理特效。
当你通过VR头显看到地心埃及风格的墙壁时,伸出手会触摸到物理空间中真实的墙壁,可清晰触摸到与视线中一致的浮雕。你可以伸手拿起墙壁上的真实火把,感受到雪山上的风、地核的热浪以及蜘蛛爬过腿上,以及视觉上 1:1 比例还原的金字塔等世界奇观。
了解 VR 的人应该明白, 精确触摸墙壁和拾取物体这样的情节设置,考验的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位置计算是否精确、一致,与传统仅在虚拟世界中提供视觉和交互的 VR 技术相比,虚实结合的 VR 体验技术要求更高。ZVR 自 2016 年起做 LBVR 相关研发,公司积累了数十项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悟空™光惯融合动作数字化系统」(简称:悟空™)。
其原理是同时利用光学系统和惯性测量单元(IMU)建立运动模型对物体进行追踪,当光学信号产生遮挡时,可依靠 IMU 数据补偿运动信息,而光学信号又可以对IMU数据的累计误差进行纠正,新的运动模型也无需每个 Mark 点被两个以上追踪相机同时“看到”才能进行定位。悟空™追踪精度可达亚毫米级,可同时捕捉空间中数百个以上物体的 6 自由度运动轨迹,传输频率能达到 1000 赫兹。和国外进口的光学动捕设备比,成本降低但精确度和速度有所提升。
郭伟向表示,正在考虑将 ZVR 旗下 VR 环境多人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行提升,借助目前研发中的三款 LBVR 内容和多个合作中的影院、展示中心,将 LBVR 产品逐步落地,未来可延伸的业务方向包括线下沉浸式娱乐、军事仿真、教育及新一代展馆等。
厚德前海合伙人陈昱川认为如果真正想做好内容产品和“IP+”,需要重新认识内容的价值。靠影游内容变现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内容和消费的结合:在内容架构建立之初就要规划好后续消费开发、衍生开发的路径。 投资 ZVR 也基于这一大框架,他们也为 ZVR 导入了 IP 资源和内容团队。
原文链接:https://36kr.com/p/5191873
来源: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