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科技的数字经济建设之路:发掘IT架构能力,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 经济 对于众多行业与企业而言,是终将抵达的一个目标,那么“云原生”就是需要紧紧把握的一个“数据”核心,而“产业数字化”则是基于这一核心,所具体展开的实践方式。
这一点,在青云 科技 的产品规划当中也有所体现:从产品侧,青云将与数据相关的存储平台和数据库产品,以及面向新应用开发的容器平台归属到端到端的“云原生”能力;而云平台、多云管理平台、智能广域网、物联网平台、边缘计算平台等,则归为“产业数字化”落地能力。换句话说,云原生更多是向内发掘IT架构的能力,而产业数字化则更多强调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对于前者的IT能力方面,青云科技拥有历经9年时间,全栈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存储产品家族QingStor、覆盖全场景的数据库产品家族RadonDB,以及投入3年时间,刚刚发布了v3.1.0版本的 KubeSphere 容器平台。三个产品都针对“云原生”提供了相应的能力,推出了新的产品和服务:QingStor正式迎来两款全新面向云原生应用场景的新成员:NeonIO 和 HydroFS;RadonDB宣布全面支持容器化部署;KubeSphere的新项目(OpenFunction)则针对独立部署私有化场景,提供了一个基于云原生基础设施的跨平台的FaaS框架:关于与企业业务融合方面,青云科技在QingCloud云平台、iFCloud多云管理平台、IoT物联网和EdgeWize边缘平台,也都在技术和产品层面做了大幅更新,但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此次青云科技推出了一个全象云平台。
“它是一个基于云原生的、用于辅助构建企业各类数字化应用的工具和集成平台。全象的意思: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象限、各个环节提供软件构建和支持服务。”梁波,青云科技全象云平台总监强调,青云科技为全象云平台定义了四个方面的能力:应用开发能力、API 聚合能力、系统连接能力,以及生态共创的能力。
梁波介绍说,普通用户可以将全象云平台理解为是一个通用低代码工具:通过这个工具,用户可以管理应用的生命周期,包括开发和 DevOps的环节,并且可以自行构建简单的表单类应用、办公自动化类的应用,也可以自定义各种基于Web 或移动端的应用,或者生成一个专用的低代码平台。因此对于用户而言,全象云,首先是一个能够为用户提供应用开发能力的工具。
在此基础上,全象云平台也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管理、代理和编排外部 API的能力,使得应用开发时使用和组合外部数据,能够像使用本地数据源一样:“例如我们可以将图像识别的 API 集成进来,在应用中使用这类能力;我们也可以将云计算 IaaS 或 PaaS 的资源管理、应用管理的 API 集成进来,直接管理云平台的资源和应用。”梁波说,如果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外部的数据源,那么全象云平台还能够提供系统连接能力,将多个集成到全象云平台的系统,进行相互连接,使用彼此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象云更像是在技术和业务之间建立的一个更利于两者融合的层级。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将IT能力融入业务知识,最终提供业务能力的服务层;而对于青云科技而言,也是一个面向全行业展开的、能够融合多个层级组件、接口、应用的开放商务平台——这对于IT行业来讲,也许并不鲜见,但是对于更加关注自身技术和产品的国内厂商来说,可能真的不多,青云科技在商务侧的野心,可见一斑。
数字经济是趋势,云原生和产业数字化是不是唯一的实践道路?没有人有确切的答案。也许成功的道理有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当我们选择启程的那一刻,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路线图,总是更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