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社交征途的背后 出行场景的跑马圈地
文 | 杨君君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促进着 社交 红利爆发。随着基于 手机 号码的账号注册体系普及和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关系链开放, 互联网 巨头拥有了无限的机会,百度也随之迎来了建立账号体系,甚至开拓社交的最好的契机。尤其是在百度下定决心进入O2O之后,社交元素更是其不容错过的发展重点。
事实上,百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在刻意加强这方面的变化。
其中,百度地图近来动作不断。
作为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百度系产品,百度地图一直以来就被给予厚望。百度公司张亚勤曾在百度地图国际化战略发布会上表示,百度地图是百度连接人与服务战略中最重要的入口级产品之一,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极高知名度和极大影响力的品牌。其在百度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实际上,百度地图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就已经摆脱其工具的定位,先后融入旅游、酒店、团购等各种生活服务相关的业务,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地图服务为前端、以O2O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值得关注的是,百度地图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因为本身所具备的交易属性——O2O和社交属性——基于出行、生活服务的社交场景,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可拓展的空间。比如,在去年12月,百度地图上线“一路同行”功能,用户可通过输入口令的方式建立群组,群组内成员可以通过语音和文字交流,共享实时位置,设定同一个目的地终点、并针对终点或好友位置发起路线导航。这样就解决了多人出行时互相的位置难确认、多人沟通不方便、导航和对话需在不同APP之间来回跳转等实际问题,也是百度地图基于定位和导航功能的地图社交尝试。
在今年6月初始,百度地图将这种尝试更前进了一步。在其最新更新的9.3.0版本,加入了“我的地图”与“用户体验等级”两项主要功能。
可以发现,其重点在强调“我的”元素。在首页新增“回家”和“去公司”默认标注,方便用户快速调起所需路线。目的则是,通过提供用户个人的行为和信息,给用户一张个性定制化的底图,以此来提升用户的粘性。另外,“我的地图“更加强调智能化及场景化的结合,其会根据时间、距离等因素,判断用户的需求,在对应场景下会给用户一键“回家”或“去公司”的快捷入口。
而在另一项“用户体验等级中”,则是让用户通过完善个人资料、签到等方式获得经验,进而取得相关的权益。同时,根据每周使用百度地图导航的里程数设置驾车排行,有点类似于 微信 运动和Nike+,用社交的因素刺激用户深度使用。在新版功能设计下,地图这样的实用性产品也拥有了贴吧似的属性:吸引用户签到,成为兼具个性化及趣味性的平台。
显然,这个版本充分显示了百度地图在社交领域的野心。
从今年开始,场景化几乎成为每个产品都绕不开的话题,而BAT所不断比拼的核心,也就变为了如何将更多的现实生活场景在互联网中进行虚拟化的展示。在其中,各个巨头的核心业务也已经脱离了之前大家所定义的百度做搜索、阿里做电商和腾讯做社交的界限。尤其是现在,当所有的巨头几乎在各个产品能力都足够的时候,各个公司核心产品的交叉也越发明显。
比如微信除了社交之外,还有支付、搜索,阿里也除了电商之外,也有社交、搜索,百度同样是在搜索之外,涉及到生活服务、支付和社交多个领域。巨头之间的比拼也从之前的产品之战,上升到了场景之战。毕竟在移动互联时代,所有的需求皆由场景而定,谁能够占领更多的场景,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
而对于百度地图来说,出行场景就像是阿里之于双十一,春节红包之于微信,将出行场景融入更多功能,显然不仅仅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建立起高的竞争门槛,让对方在自己已经卡位的场景中,很难占到便宜,而更多的也在于是否能够在这种场景发展过程中,去不断的在对手的领土上攻城略地。
因此,百度地图发力社交背后的真正因素,其实是在出行场景的跑马圈地。从推出顺风车功能到9.3.0版本对于社交与场景的强化,可以预想,未来百度地图围绕出行场景,一定会建立更多的产品和 商业 形态,社交也只会是其中的一部分。
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李东旻曾经在2016年GMIC大会上表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让地图更简单好用,是百度地图的梦想。”他说,百度地图平均每3天上线一个创新功能,过去的一年申请了超过300项的专利。针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痛点,百度地图推出了包括双屏导航、智能比例尺、全景路口放大图、路线雷达、实景路况、4K地图等多项创新功能。这些实际上既是对百度出行场景的加固,又是对其未来业务的拓展。
曾经一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在所有的产品都在不断迭代功能的时候,这种航空母舰式的产品如何进行定位”,我的回答是,未来的产品界定,一定不是过去基于功能性的“物理界定”,而更多的是基于场景关联度的“虚拟界定”。你在某个场景下,第一个联想到的产品,那它就是这个场景的绝对拥有者,因为未来任何一个产品,都会在极大范围内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yangjunjun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