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网约车细则正式发布,还是一样的“汤药”?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京沪网约车细则正式发布,还是一样的“汤药”?

经过了征求意见之后,京沪网约车细则先后发布,这也预示着网约车细则的正式落地,并且上海没有设置过渡期,即日起正式实施。之前被“诟病”的一些意见最终修改的寥寥,没有更多实质性的改变,虽然部分条件略有宽松,比如在车辆排放等方面的限制略宽泛一些,但京人京牌和沪人沪牌并没有松口,依然保持着严厉管制。

这一次,几家约车平台都表示支持,没有反对的声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只是对于用户来说,是不是还能享受之前那种便捷和实惠,估计是比较难了。起码在价格上的优惠可能越来越少了,事实上,我们看到几个主流的网约车平台的价格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上调。而且,便捷性也会大打折扣的。不知道当网约车和巡游车之间没有价格的差异,或者比巡游车更贵之后,用户的选择会不会改变?

尤其是,京沪都对“每辆车每天合乘出行暂限定为两次,同一合乘线路可以多人共同合乘;合乘者的起讫点应当在驾驶员经过的路线附近;提供合乘出行的驾驶员应与合乘者按照人数平均分摊相关成本。”这对顺风车是一种影响,也就是说只能在来回的路上可以“捎人”了。并且,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以合乘名义开展非法营运。对收费明显高于合乘计费标准、提供合乘服务超过规定次数、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提供网约车经营服务的,由执法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在这么“苛刻”的约束下,一些靠经营网约车为生计的人显然很难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了吧?要知道,上海规定网约车驾驶员不能“扫马路”和站点候客——“不得巡游揽客,不得在机场、火车站巡游车营业站区域内揽客”。只能通过预约方式提供服务。那么,会不会把一度几乎都“转型”的黑车又“带”回来呢?当网约车的监管越来越严厉之后,一些无法“胜任”的网约车辆或者司机,会不会又干回了自己的“黑车”生意?事实上,现在很多网约车司机即使不在扫马路,也会有站点候客,而且不在少数,如果不允许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如何监管,另一方面就是网约车的从业热情势必会降低许多。

对于平台,细则也给出了很多约束条件:北京规定网约车平台经营期为4年,到期经审核合格后可延期,网约车平台要依法承担承运人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车辆、驾驶员的安全管理职责以及为人员和车辆购买相关保险

虽然在车辆的准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放宽限制,但在北京,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1.8L,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含新能源车;从事网约车的驾驶员需具有北京市户籍,也就是在车辆和司机准入方面,北京市依旧延续了此前“京车京人”的规定,此外细则还规定网约车司机的驾驶证件需为北京市核发。上海也是明确“网约车应在上海市注册登记,达到上海市规定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且“驾驶员应为本市户籍”。

滴滴Uber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更多城市会陆续出台网约车实施细则。我们恳切期待,在京沪两地带动下,更多地方政府广纳民意,以方便人们出行、绿色环保、推动新业态和城市交通发展为出发点,在车辆轴距、排量、车价、车龄以及过渡期等方面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更好推动出行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对部分拥有自己司机和车辆的平台而言,这些细则无疑是利好。对于依托更多的私家车主的平台而言,这个细则并不是利好,因为约束条件更加严厉,直接会剔除一部分车辆和司机,供求比例发生改变之后,价格无疑还会水涨船高,事实上,这几天限号和雾霾严重已经造成了价格的上涨,对于纯市场行为的价格变化也无可厚非,但用户的选择会出现犹豫。当“刚需”受到一定的“限制”之后,平台的发展也会陷入到一个困局,这方面,或许“后遗症”会逐步显现出来,除非还有“擦边球”可以打。

随意打赏

京沪网约车细则落地网约车实施细则京沪网约车新政各地网约车细则北京网约车正式上海网约车细则京沪网约车新规北京网约车细则京沪网约车细则网约车细则发布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