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正向中间靠拢,电商模式之争可以休矣
一年一度的双11将至,天猫、京东火力全开,坐拥主场优势的前者开启大规模预售,后者拉上腾讯、百度、360等合作伙伴合体造势,大战尚未开打就闻到浓浓的火药味。
今天,我并不想谈双11大战走势,而是想简单谈谈阿里、京东这对冤家。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曾公开评价二者:
马云 的观念是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要做,他用分享,搭建平台,可是困难之处在于大家怎么样对工程或者是对数据应用的认知是一致的,这是最难的,因为它参差不齐,所以它的可控可管性较差。京东的方式是自建,就是走亚马逊的方式,自建的优点就是可控可管,包括它送货的时间。但是自建也有缺货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自建制造的能力。
“两者都各有优点,但两者都会向中间靠拢。”最后他总结道。有人认为结尾表态体现郭台铭的圆滑和老道,阿里、京东谁都不得罪,给足双方面子。其实不然,我反倒认为郭台铭的评价非常精彩、到位,尤其是预测“两者都会向中间靠拢”堪称一针见血,足以体现其深邃的 商业 洞察力,而不是刻意展现自身高情商。
不知你发现了没,过去 媒体 对比阿里、京东,总是喜欢拿商业模式说事,鉴于前者赚得盆满钵满、后者陷入长期亏损,所以“轻资产模式优越、重资产模式落后”一说似乎成为政治正确。如今,有关阿里、京东模式之争的讨论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零售价值链的不断演变,不同模式产生的竞争力面临拐点,即轻资产模式不会永远领先,重资产模式也不会永远落后。
事实上,模式的轻重是相对而非绝对,在前期扩张阶段,京东重资产模式似乎并不讨好,带来巨大的资金和管理压力,而轻资产模式下的阿里扩张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但也面临送货慢等用户体验的缺失。
换言之,阿里、京东各自选择的发展模式有得必有失,即郭台铭强调的各有优点,无论是为了扩大优势还是迎头赶上,二者都需要向中间状态靠拢。即阿里、京东在保持各自传统强项不动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补齐现有短板,达到良性发展的状态,此时阿里、京东越来越“像”,在处理成本、用户体验、效率三者关系时几乎表现一致。
阿里方面,2013年联合主要快递公司成立菜鸟,定位于社会化物流大数据协同平台,不直接涉足物流运输,符合阿里一贯的轻资产模式作风。4年多来,菜鸟小有所成,为淘宝、天猫用户体验的改善作出巨大贡献。按理来说,模式轻巧的菜鸟投入不会太大,不敌京东上百亿砸向物流,当其上个月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0亿升级物流,让外界颇感意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里1000亿重仓菜鸟与服务全球化、新零售战略密切相关,显示出阿里强化物流优势的决心,但投入力度碾压京东,间接说明物流不仅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更是个资金需求极大的行业,即便菜鸟模式轻巧,也仍需砸重金深入物流产业链纵深,助力向智慧物流转型。
京东方面,京东物流建成六大物流网络费时费力费钱,外界质疑从未断过,去年11月对外全面开放是其一个重要发展节点,宣告京东物流跑马圈地告一段落,已具备成熟的物流服务能力,今年4月单飞是对其强劲实力的进一步认可,代表其完全经得住市场检验,可以自负盈亏,迈出自我造血的关键一步。
今年6月,为迎战第四次零售革命,京东提出“无界零售”的概念,宣布从零售商向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全面转型,京东物流、京东 金融 、京东云等向整个零售业开放,这些京东软实力已经过京东商城自营体系和POP平台的检验和历练。表面上看,京东此举意在打造新的营收来源,改善盈利水平,但其真正的野心是成为零售业的水煤电和基石,当京东无处不在时,盈利自然不在话下。
在我看来,阿里、京东之所以向中间状态靠拢,升级用户体验、创收只是表象,向零售业输出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才是其目的所在,从而抢占话语权、成为零售业规则制定者,而这通常是行业老大才享有的特权,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阿里、京东大打出手,不放过任何一较高下的机会,双11期间竞争尤为惨烈。
种种迹象表明,时至今日,电商轻重模式之争可以休矣。前期跑马圈地阶段,模式差异对阿里、京东市场表现影响较大,高下立判,当 互联网 人口红利消失后,二者均转向价值深耕,此时模式在不断接近,到底是变“重”后的阿里还是走向开放的京东更有把握在零售变革大潮中胜出,目前还是未知数。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通往零售创新的道路上,阿里、京东最终会殊途同归,开创双赢局面:阿里战胜自己再创辉煌、京东努力缩小与阿里的差距。不得不说,郭台铭的眼光真犀利、独到,不愧是叱咤商界的老司机。
最后,做个小调查:今年双11,你剁手的主阵地是天猫还是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