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大模型,科大讯飞走出低谷了吗?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AI 1.0 公司想靠大模型打个漂亮的 " 翻身仗 ",似乎还差一口气。

4 月 23 日,科大讯飞发布 2023 年年度及 2024 年 Q1 业绩报告。全面 All in 大模型的一年,科大讯飞交出了首份成绩单,2023 年营业收入为 196.5 亿元,同比增长 4.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57 亿元,同比增长 17.12%。

借势大模型,科大讯飞走出低谷了吗? 但值得深究的是,2023 年科大讯飞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 1.18 亿元,同比下降了 71.74%;公司账上现金流出量扩大,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3.5 亿元,同比减少了 44.55%。

来到 2024 年,这样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财报显示,2024 年 Q1,科大讯飞净亏损 3 亿元,同比减少了 418.99%,扣除非常性损益的亏损扩大至 4.41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 13.84 亿元,同比减少了 17.04%。

借势大模型,科大讯飞走出低谷了吗? 财报指出, 科大讯飞净利润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扩大的投入,最终拉薄了利润。

斥巨资,短期内却难以见成效,AI 带来的增长还在发酵中,这是包括科大讯飞在内一些老牌公司当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走过营收增长接近停滞、净利润跳崖的 " 至暗 2022",大模型的一年,对科大讯飞来说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抓住了大模型这根 " 救命稻草 " 的科大讯飞,飞出低谷了吗?

大模型的双刃剑,高投入 & 高回报

给科大讯飞算笔账,大模型是一把双刃剑,高投入也意味着高回报。

2023 年到现在,科大讯飞的重投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大模型、国产算力底座和产业配套。

和其他国产大模型一样,科大讯飞也一直在奋力追赶 GPT 的步伐。

回顾星火一路发展历程,从去年 5 月份到今年 1 月份,以 GPT-4 为目标,一共经历了五次迭代:

2023 年 5 月 6 日,发布星火 V1.0;

2023 年 6 月 9 日,升级星火 V1.5 版本,开放问答取得突破,逻辑推理和数学能力升级、多轮对话能力升级;

2023 年 8 月 15 日,升级发布星火 V2.0,突破代码和多模态能力交互能力;

2023 年 10 月 24 日,发布星火 V3.0,能力整体超越 ChatGPT,医疗领域超越 GPT-4;

2024 年 1 月 30 日,发布星火 V3.5,在语言理解、数学能力、语音交互能力超越 GPT-4 Turbo;同时发布星火语音大模型,超过 Whisper 语音大模型能力。

科大讯飞预告,2024 年 4 月 26 日,星火 V3.5 将上新长语音和长图文、一句话复刻情绪化表达、智能体平台三大新功能。

总体上来看,对内星火大模型完成了刘庆峰当初定下的 " 三个里程碑 " 任务;对外,放到行业之中去比较,星火大模型没有落下队,进入了大模型公司的第一梯队。虽然科大讯飞与阿里、百度、月之暗面等公司相比,大模型能力尚有一定差距,但其在行业落地的优势也不容小觑。

科大讯飞透露,将在全国产算力平台 " 飞星一号 " 上持续提升讯飞星火通用底座七大核心能力,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对标 GPT-4 turbo 当前最好水平,下半年对标 GPT-4V 和 DALL-E3 当前最好水平。

在国产算力层面,2023 年 10 月,科大讯飞和华为合作,开发了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 " 飞星一号 "。

产业配套方面,科大讯飞的大模型和 AI 核心技术已经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 运营商、 汽车 、 金融 等行业落地。科大讯飞在财报中透露,2023 年共计有 20 个 AI 相关的行业项目投入了研发,其中有 14 个项目已经研发完成。

从 AI 所需的算力,到布局大模型在行业落地,科大讯飞的 " 重 " 投入注定了高成本,在财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科大讯飞 2024 年 Q1 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约 3 亿元。其中,研发费用 8.42 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 1.26 亿元。

光锥智能在梳理完科大讯飞 2017 年至 2023 年研发投入费用及占营业收入比例后发现,七年间内,科大讯飞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长。大模型来了以后(2022-2023 年),科大讯飞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稳步上升,正在逐渐回归 2018 年的巅峰时期水平。

借势大模型,科大讯飞走出低谷了吗? (光锥智能制图)

如此高昂的投入,最后给了科大讯飞什么?基于对标 GPT-4 的星火大模型,科大讯飞正在进一步增强其生态的属性。截至去年年底,讯飞开放平台开放了 647 项 AI 能力与大模型技术能力,面向开发者团队开放助手生态、 构建 API 矩阵,全场景开放三方插件市场;同时开展行业共建、双创赋能、高校星火营。

在生态的拉动下,实现了快速的增长。自 2023 年 5 月 6 日讯飞星火发布至 2023 年底,讯飞开放平台聚集了超过 578 万开发者团队,同比增长 52%。自 5 月 6 日星火大模型发布以来新增超过开发者 167.6 万,同比去年同期增幅 229%,其中大模型开发者数量超 35 万。

尽管上述的增长还无法在新发布的财报中体现,但能清晰地看到科大讯飞投入大模型后的想象力空间,第一阶段的提效已经开始,离创造生产力和价值也不远了。

大模型时代,科大讯飞的变与不变

从 2016 年开始重押深度学习,科大讯飞一直很重视 AI 和应用的落地,也因此获得了 5 年业绩翻倍的成果。

在大模型之前,科大讯飞的业绩陷入了增长的困境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抓住了大模型的救命稻草。

" 在保持单点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领先基础上,持续拓展 科技 树的广度和深度 ",科大讯飞曾如此阐述其做大模型的思路。

上升到整个 AI 业务层面,科大讯飞早在 2017 年就制定了 " 平台 + 赛道 " 的战略。在大模型时代,该战略被重新赋予了内涵, " 平台 " 即讯飞开放平台, 为开发者提供 AI 能力及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构建 AI 产业生态; " 赛道 " 指 AI 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 运营商、汽车、金融等重点赛道落地应用, 并在 AI 学习机、 智能办公本、智能录音笔、翻译机、智能助听器、讯飞听见等 C 端消费者产品上形成品牌优势和可持续流水型收入。

截至 2023 年底,科大讯飞搭建起了以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为中心,城市 + 教育 + 医疗 + 消费者 + 企业的 AI 生态。

从 2017 年至 2022 年,教育领域的业务一直是科大讯飞的第一大现金牛业务,2023 年成为了关键的转折。从结果来看, 2023 年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占营收收入比例略超过教育领域业务,成为了科大讯飞第一大业务,其次是智慧城市、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

(光锥智能制图)

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是目前科大讯飞的第三大业务板块,也是科大讯飞的新兴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被科大讯飞寄予了厚望。

该业务板块具体被分为三部分:开放平台、 智能硬件 、还有移动 互联网 产品及服务。

财报数据显示,开放平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 41.61%,是科大讯飞增速最快的业务;智能硬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 22.35%;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17.08%。

开放平台是当前科大讯飞最活跃的部分,既聚集了庞大的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也利用大模型盘活了一些老业务。

例如,在工业领域,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讯飞星火推出工业大模型,可针对企业需求给出专业化建议策略、精准匹配资源,发布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平台用户总量提升 59%,平台服务企业次数增加 88%;在代码方向,讯飞星火应用级产品智能编程助 iFlyCode 最新版本可在编程的设计阶段提效 50%、开发阶提效 37%、测试阶段提效 44%。

C 端的智能硬件用 AI 改造了一遍后也迎来了销售额增长的小高峰,2023 年消费者硬件 GMV 同比增长 84%;消费者硬件 618 全周期内销售额同比增长 125%,双 11 全周期内销售额同比增长 126%;讯飞翻译机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超 300%。

但对于科大讯飞的老业务(教育、智慧城市、运营商)而言,却呈现出了下滑迹象。2023 年,教育产品和服务收入同比下滑了 9.7%;智慧城市部分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了 28.75%;运营 商业 务下滑了 0.05%。

在老业务面临增长乏力的同时,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业务开始冒头。2023 年,智慧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 49.71%,智慧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 15.41%,智慧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 23.01%。

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行业利用大模型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行业的场景和需求虽然明确,但存在数据量庞大、特定领域知识要求高和流程繁琐等痛点。大模型的文本总结、概括、分析和推理能力运用后,可以减轻人工的压力,提升工作效率,还能辅助决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而成为了大模型来了以后第一批跑出来的业务。

在变化中找寻新的增长方向,正是基于此,面向 2024 年,刘庆峰曾提出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战略的年度四大目标: 星火大模型国内领先对标 GPT-4;赋能智能硬件终端 1000 万、独立软件用户数过亿;教育、医疗、金融、汽车、央国企、城市行业市场第一;汇聚 100 万大模型开发者打造行业第一生态。

刘庆峰认为:" 星火大模型成功有三大标志,即:核心技术第一、终端用户数第一、产业生态第一,这也是科大讯飞的长期目标。"

总的来看,科大讯飞的业务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新老交替之际,如果能借助大模型破旧立新,还是有机会再冲一把。

结语

2016 年,仿佛是一夜之间,AI 突然热了起来,滚烫的 创业 潮中,一大批以 CV 计算机视觉为主导的创业公司成为了主角,AI 四小龙估值突破百亿,奔跑着冲向上市。

然而直至今日,AI 四小龙仍深陷亏损泥淖,但科大讯飞却曾经盈利过。

科大讯飞之所以能够在 AI 行业公司普遍亏损中实现盈利,主要得益于其早期对于政企市场的布局更早、渠道更强,相当于 CV 界的老巨头海康威视和大华。

但彼时,当 AI 四小龙还在紧盯 to B 渠道,争夺项目竞标机会的时候。科大讯飞则感到 " 吃够了政企业务的苦 ",一扫此前企业级业务的形象,在 2017 年的 AI 1.0 浪潮中,布局了面向开发者的开放平台和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智能硬件和 App 业务,开创了新的增长曲线。

历史的轨迹在某一瞬间也发生了偶然的重合,百度重押自动驾驶还没有成功,但 C 端的业务却意外地生长了出来,比如小度、百度网盘等等。

如今,大模型作为 AI 领域重要里程碑,正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商业应用浪潮。究竟走 B 端路线还是 C 端,落地何种产品服务,形成何种商业模式,最终还需由市场来决定。

在上一轮的深度学习浪潮中,AI 公司的持续亏损,一方面是由于研发投入过大,且收入依赖定制化的项目过多,很难实现平衡。

在大模型浪潮来临后,带来进一步效率的提升,让 AI 公司们看到了靠 C 端产品付费的可能性,也让 toB 业务得到了更多轻量化部署的可能。

那么,AI 公司持续亏损的境遇,能否改变呢?

来源:光锥智能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