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被打脸
据《日本 经济 新闻》报道称,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将在2019年全面登陆日本。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在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
日本垄断二维码技术长达47年,中国二维码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二维码是信息码演进史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码技术的发展,美国和日本同时出现了二维码技术。此后,全世界相继开发出多达几十种二维码标准。
1994年,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了QR码,它的名称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QR码由于免费开放授权,在应用端得以流行,后来成为二维码的代名词。2003年,日本电信公司NTT DoCoMo开始在 手机 上推广QR码应用,日本政府也将QR码指定为通行的二维码,到2006年年底,日本的二维码用户已经达到6000万。年轻的王越是这波 科技 浪潮的见证者。1999年,王越从黑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远赴日本工作,期间获得了一个发明成果,创造了光学触摸屏国际专利。2001年,25岁的王越已经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到技术总监的位置。
王越在做一个日本民营医院的看护管理项目时发现,日本医院在对患者和药品进行管理时都引入二维码和PDA的应用。他第一次接触二维码就被它的魅力吸引了。二维码在日本的 商业 模式也很清晰,王越记得那时一个二维码技术模块可以卖到999美元。他由此产生灵感,打算开发用手机识读二维码的技术。王越认为,借助手机二维码,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流一下子畅通起来,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景。
王越敏锐地嗅到了二维码商机,只经过15天的思考,他就决定回国 创业 。2002年7月,王越在中关村成立了意锐新创。这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的二维码开发应用公司,专注于核心技术二维码识读引擎软件的研发。
2002年时,意锐就有了完整的二维码功能演示,之后几乎每年一次升级换代。2004年,王越才搭建起真正的创业团队,到2005年,团队人数接近20人。2006年,意锐新创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款汉信码读取设备以及手机版汉信码引擎,并获得中国自动识别行业2006年度特殊贡献奖;2007年,汉信码成为国家标准。
2012年,中国二维码市场爆发。当年5月, 微信 正式推出“扫一扫”功能,尝试以二维码为入口;10月,腾讯CEO马化腾说,“未来二维码也将成为移动 互联网 的重要入口。”另一个巨头阿里也早已在二维码市场进行布局。
希望的曙光出现在2013年。这一年,中国移动通信技术也进入了3G、4G时代,一切催化条件都开始具备,王越过去12年的经验积累和沉淀,也将在商业上得到回报。
2013年12月16日,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办的“汉信码应用推广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发言人表示将正式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二维码识别技术“汉信码”,该技术也将施行专利免费策略为社会企业以及国家应用部门使用。作为一种完全自主创新的码制,汉信码的六项技术专利成果归编码中心所有。编码中心明确了汉信码标准中涉及到的专利免费授权使用的基本原则,二维码技术与应用公司以及最终用户不需要向编码中心或任何其他单位交纳许可费用,从而能够将二维码技术与应用面临的专利风险降到最低。
日本欲窃取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2015年是王越创业以来的第一波高反弹攻势。意锐新创重新组建团队、梳理业务、全力出击,在电影院市场一举拿下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成功开发出移动支付设备“派派小盒”(简称“小白盒”),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受到很多二维码支付服务商的采购。
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 互联网金融 平台都将小白盒作为线下终端支付首选设备。扫码支付也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基础之一。
中国现在使用的二维码技术,不存在侵权行为,二维码支付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就已达5.5万亿美元;另据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数据,2016全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仅为1120亿美元。英国《 金融 时报》认为,“中国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上取得的成功让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
【来源: 环球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