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挺进14亿,《芳华》的奇迹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最近有朋友看了《芳华》之后跟数娱君说,影院后排几个五六十岁的人边看边议论,唱歌片段有时候还集体跟着唱。“特别是文工团要解散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歌,影院后面的那些人也跟着唱。”
数娱君这才意识到,原来《芳华》在上映近一个月之后,依然保持着10%的全国排片,日均票房也紧跟刚刚上映一周的《星战》而位居前三,上座率更是一直都力压《星战》,哪怕是在《星战》的首映日。
2017年末,承载着冯小刚和严歌苓共同青春回忆的《芳华》,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一部文艺片也可以达到的 商业 高度——截至目前,这部影片已经拿下了接近14亿的票房,并且在大片环伺下依然顽强挺进。
而另一个反常的现象则是中老年群体观影潜力的爆发——淘票票和猫眼等第三方票务平台的用户画像显示,想看《芳华》的中老年人远高于相近档期其他影片。这种对电影市场“新大陆”的开辟,称得上是影片除了票房上的突破以外更深远的意义所在了。
实际上,在《芳华》上映前,其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良好口碑已经逐步释放,但“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七八十年代的青春记忆”、“部队文工团故事”等这样的一些元素抛出来,怎么看都觉得会被快速打入冷宫。
但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下的青春故事,不仅因为其年代感和对战争的直面激起了如今老一辈人们的集体回忆,也引起了年轻人们对“青春”、“人性”等普世话题的广泛讨论。
从最初不太被看好的文艺片到如今的2017年票房前十,《芳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的票房高位的?
连续两周逆跌
《芳华》走出的票房“神曲线”
跟此前《摔跤吧!爸爸》以及《冈仁波齐》相比,《芳华》其实算不上真正的逆袭,因为这部影片从点映开始便有相对强势的票房表现,随后的首映日排片也达到了34.2%,与《奇门遁甲》的37.2%相差无几,随后更是在上映前三天以每天1亿的速度快速收割着票房。
数娱君曾先后两次去影院看《芳华》。第一次是在正式上映前12月10号的周末点映场,第二次是在12月15日的周五首映日。
如果说周末点映场里目睹身边大部分都是中老年观影团时数娱君还有些许惊讶,并认为这部影片可能因为偏离年轻人喜好而票房失守,那么周五工作日影城内成片的银丝白发以及7600多万的单日票房,则多少改变了数娱君对这一群体观影需求和消费意愿的认知。
从淘票票专业版可以看出,《芳华》确实吸引到了更多40岁以上的观影人群,这一部分受众比例(16.1%)相比其他相近档期影片高出了10%左右。
而影片随后更是连续两周实现票房逆跌,不仅工作日票房优于同档期以及随后上映的几部大片,周末单日票房也在1亿左右。这期间,《妖猫传》《机器之血》《妖铃铃》《二代妖精》等大片先后在12月22日和12月29日集中上映,但也只是在上映当天使《芳华》的排片大幅滑落,第二天便又再次回升。
回头再看,《芳华》的票房奇迹之路上有着几个关键的节点。从9月7日在多伦多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并释放出良好口碑开始,影片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大小规模的点映,试图让口碑不断发酵。而9月底的撤档虽然打断了宣发节奏,却为影片赢得了更多关注度。随后,当通过点映场发现中老年观众的观影热情之后,片方便快速打出了“带着爸妈看《芳华》”等宣传口号,进一步挖掘这一新市场。
如今,《芳华》不仅创下了文艺片票房记录,也跻身2017华语电影票房榜前十,并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一部文艺片。
《芳华》的故事有点老
但“阶级”、“善恶”却能常谈常新
从1973年到1993年,影片中这群“军版才子佳人”的故事跨越了20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文革末期,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缩编裁军,改革开放后国内市场 经济 兴起。正如影评人飞鸟冰河所说,这使得《芳华》有了几分《阿甘正传》的气质,成为一部年代片,展现个人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挣扎。
刘峰和何小萍,一个因为头顶“学雷锋标兵”的光环而被剥夺了七情六欲的权利,另一个则因为“右派后人”的出身而受到集体排挤,最终在绝望和突然加身的耀眼荣誉下崩溃。其他角色如一心以相貌取得婚姻优势的林丁丁、相信权贵资源的郝淑雯、冷眼旁观立场又较为模糊的叙述者萧穗子,也都各有特色且具备争议。
诚然,《芳华》的故事有点遥远,甚至有些老旧,但这些受宠年轻人所能引起的关于“阶级差异”、“禁欲主义”、“人性善恶”等相关话题却是经久不衰的,甚至引起了年轻人对那一年代生活环境与社会氛围的种种猜想。
曾经当过兵的飞鸟冰河就认为,限于各种原因,影片对于时代背景的描绘大多点到为止,语焉不详。这种对背景欲言又止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年轻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但也让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谜之理想主义的色彩。
海外的一些影评人同样被《芳华》透露的年代气质所感染。
《洛杉矶时报》的贾斯丁·张认为,尽管我们对这些角色所遭受的失落了解不够,面对这些男女回顾初入成年的时光以及历史变化的旋风,很难完全不为之动容;《综艺》的影评家李美琪则写道:“中国大陆的电影泛滥着90年代怀旧的青春片,但青春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从来没有像中国电影票房之王冯小刚最新的《芳华》中所描绘得那样纯粹、极乐和残酷。追踪解放军文工团从‘文革’到九十年代的狂暴命运,电影是对理想主义和耐力的赞歌,但‘伤心’一词却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地浮现在脑海。”
而何小萍身着病服的黑夜独舞,也被受到震撼的观影者们誉为经典片段。它所传递出来的对集体主义的控诉、理想主义的幻灭以及美好青春的消逝等复杂情绪,成为众多观影者在 社交 平台上的情感出口。
另一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讲,影片中所呈现的斗争、自私、情欲、享乐等都是人类永恒的情绪,自然也就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芳华》之后
文艺片能达到的市场高度将被重新思考
事实上,冯小刚已经将严歌苓原著中描绘的禁欲主义色彩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有所淡化,而加入了一些自己对文工团美好青春的回忆。
严歌苓曾经直言,《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书里的萧穗子虽然不是她,但有她自己的影子,有很多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和反思。
“小说经历了中国从性禁锢到性解放的阶段,而刘峰恰好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触摸了一个女孩子,所以才引起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引起了所有人命运的改变,这个触摸就像闸门一样,很多东西都颠覆了。从词义上到隐喻上都是很关键的。”严歌苓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与严歌苓的体验和经历有所不同的是,冯小刚视角下的文工团多了些青春的美好和纯真色彩。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直强调《芳华》讲的是一个人人皆有的青春,也是他个人最怀念的时期。通过他朦胧怀旧的滤镜,观众仿佛能闻到年轻女孩儿刚洗过头发后从脖子泛出的淡淡香味。
拍《芳华》,冯小刚说没有想去影响现在的人,“我就是想拍一个我们那时候挺热血、挺荣耀的一帮人,特别美好的生活。我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先是让有着8年文工团经历的严歌苓写了原著小说,随后花3500万搭建文工团实景,又从500多个女演员里严格挑选出“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的6个。
后来证明,这种特殊年代下的建筑环境以及那些年轻鲜活的面孔确实为影片烙上了很多不一样的年代印记和动人元素。
也正是这种对美好青春、歌舞人生的铺垫,使得后面刘峰与何小萍的“被抛弃”才更能折射出时代的苍凉底色。
不同的人从《芳华》中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而它所传达的年代记忆和相关话题,也许便是这部影片能够打入各个年龄层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重要原因。
如今,面临着《前任3》的强大攻势以及接下来《无问西东》《勇敢者 游戏 :决战丛林》等影片的接连上映,《芳华》的排片将再次受到冲击,但就像《战狼2》一样,这部影片使文艺片达到的市场高度以及对国内观影群体的进一步开发,将在一定时间内被业内持续探讨。
来源:数娱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