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独角兽不甘“盈利三板斧”
最近,阿里被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消息。反垄断大潮的愈演愈烈,似乎也给那些支付新贵们一个发力的机会。
过去 互联网 公司的盈利模式永远离不开电商、广告、增值服务这 " 三板斧 "。而内心充斥狼性精神的企业家而言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于是抖音、拼多多、美团、滴滴,互联网独角兽们纷纷开启支付模式,剑指 金融 。或许还有不少支付觊觎者只差一张牌照就能下场,新一轮支付大战的硝烟似乎已经涌现。
然而与此同时,关于互联网公司做支付的却又有太多不一样的看法和猜测。有人认为借着反垄断潮流,这会是一场互联网江湖的平权运动;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重复的基建建设,是一种资源浪费。不过无论争议声再大,各家上线支付已成定局,这背后自然也有着相应的驱动因子。
各路支付涌现背后的山体运动
任何一种 商业 形态出现都不是凭空的,在它背后会有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首先是第一次支付大战遗留下来的历史原因,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支付场景的市场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分赃的《凡尔赛条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埋下种子;而第一次支付大战的结束,阿里、腾讯围绕支付展开的场景争夺战,或许也为垂直场景玩家埋下了发力支付赛道甚至掀起第二次支付大战的种子。
回顾第一场支付大战的起点,我们需要回到 2014 年的春节。腾讯在春节推出了 微信 的红包功能,最后的结果就是 3000 万用户在微信支付上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对支付宝实现 " 偷袭珍珠港 "。于是,阿里腾讯掀起了长达数年的支付大战,两家那几年的各项布局背后,似乎都有着支付的影子,包括网约车、本地生活、共享单车等。
在摩拜和 ofo 的双寡头尚有余晖的时候,哈罗单车获得蚂蚁金服 投资 横空出世,马化腾直接在朋友圈吐槽:" 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
阿里腾讯的场景争夺战,很大程度上也是支付场景争夺战。既然如此,作为垂直场景的独角兽,或许也就具备发力独立支付的土壤了。
另一方面,支付宝、微信的双寡头垄断,倒逼第三方支付公司谋求并购。
第一轮支付大战,以阿里腾讯进入动态平衡状态而告终,你打不过我我也杀不死你,整个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而那些独立的支付机构只能转型或者被并购,这也给互联网公司获取支付牌照提供了便利。小米收购捷付睿通、恒大收购集付通、美团收购钱袋宝,滴滴收购一九付。而在前不久,天眼查 app 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 讯联智付 ")发生工商变更,华为成为讯联智付唯一股东,顺利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卷入第二轮支付大战。
其次,大众消费习惯场景的碎片化、多元化为多元支付场景的开辟奠定市场基础。
一方面,支付宝的早期推广,淘宝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电商天生与线上支付有着强关联属性。如今,线上消费变得到处都是,不再只是专盯着根正苗红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标准化的用户形态有三种:" 明确需求的高质量消费者 "、" 随意看看的可能性消费者 "、" 只是为了某种功能的非意向消费者 "。
对于 " 明确需求的高质量消费者 " 群体而言,电商平台依旧会是他们的首选,而对于后两种用户群体而言,多元化的场景化构建都有可能触及用户的购买兴趣进而产生消费。美团的本地生活,滴滴的网约车、社区团购,拼多多的电商以及社区团购业务,都有直接的消费行为存在。而抖音快手的直播带货,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商形态,也给它们埋下了一颗支付的种子。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 P2P 把消费金融场景的 " 饼 " 摊大。
P2P 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消费金融的市场上却也留下了 P2P 存在的痕迹。消费金融作为优质金融场景被各大 P2P 公司所重视,金融 科技 再被运用到各种场景当中,进而导致消费场景被拓展至更多层面,被更多热你所接受和熟悉。
最后,从自身战略出发,支付其实是道必答题。
日益强大起来的互联网独角兽们,需要一个支付工具打通所有的业务闭环。现在的情况是,自己要流量有流量,要交易有交易,可支付的咽喉被阿里腾讯掌握,反抗其实是必然的。一旦拥有自己的支付,平台可以掌握完整的用户消费数据,实现消费数据、行为数据、喜好数据等关键数据的打通。今天这么多企业纷纷发力支付背后,其实是移动互联网的新晋独角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此外,对于个别独角兽企业而言,盈利依旧是很大的问题,或者一直在亏损,或者营收结构单一,亦或者过去互联网盈利 " 三板斧 " 无法进一步抬高自己的估值。而发力金融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先从支付切入,再逐步涉足金融产品。
只不过这些敲代码的,真的能做得好金融吗?这一点暂时不得而知,一个个怀揣着的金融梦想的独角兽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扬帆起航了。
多层暗流围追堵截:打不起来的第二次支付大战
套用查尔斯 · 狄更斯那句著名的话来形容:如今是互联网独角兽发力支付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坏的时代。
所谓 " 最好 " 的环境因子,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许多,这里不再赘述。而 " 最坏 ",同样来自于多个方面。
出圈问题:
推出自己的支付容易,但是要想挑战支付宝微信却很难,尤其是在各家纷纷推出自己支付平台的时候,想要出圈就更难了。或许有人说,做一款 " 小而美 " 的支付平台不行吗,但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这里面主要有这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方面," 小而美 " 意味着用户使用场景过于垂直,等于没能掌握更多场景的消费数据,导致对用户画像的判断可能存在误差;另一方面,一款 " 小而美 " 的支付平台,是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或许这真的会是一种支付基建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吧。
数字货币可能存在的竞争问题:
关于数字货币会冲击支付宝微信的说法似乎流传许久。
2014 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论证其可行性;2015 年,持续充实力量展开九大专题的研究;2016 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019 年宣布 DC/EP 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去年 10 月 8 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人民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
虽说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和落地应用将会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数字货币的推出也并一定就要改变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只不过面对安全、隐私保护更好的数字货币,对用户可能会更有吸引力,或许无法改变用户对支付宝微信的消费习惯,但可能会对那些垂直支付平台实现 " 挤出 "。
支付工具的推广问题:
说起独角兽们做自己的支付,印象中好像在很久之前用美团订房时就有过美团支付更优惠的提示。但阻碍很多人没有选择绑定的原因不是折扣力度,而是银行卡号,就这一串数字导致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去绑定美团支付。一是隐私问题,不想过多的把银行卡号在其它平台到处留;二是记忆问题,银行卡号很多人其实是不会记住的,银行卡不在手边就不会想着绑定美团支付。
吸引用户绑定银行卡,在此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过去支付宝和微信的成功路径。
而在过去,支付宝做支付时有一个大杀器就是余额宝,但这一做法缺不具备普适性现在,余额宝也几乎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高利息了,不过支付宝的许多金融服务已经建立起用户认知培养好用户习惯。可当前环境下,互联网公司几乎无法复制粘贴余额宝的成功,走前辈的路恐怕是行不通的。
而微信方面,可能更具有普适性一些,与 社交 红包并行的,还有一种 " 先有账户后绑定 " 的方案,有评论人士称之为 " 存钱罐思维 "。 抢到红包了,想要体现怎么办?绑定银行卡号。先让用户的账户有钱,为了使用用户自然而然的会选择绑定银行卡。
目前看来,拼多多似乎就在按照这一路径去走的。不少人或许注意到,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购物,一些店家会夹杂一张好评返现的纸条。原来是返微信或者支付宝上,最近互联网江湖团队成员在使用时发现,返现都到了多多账户上,需要绑定开通账户才可以提现,这其实就类似于微信的 " 存钱罐思维 "。
推广时需要警惕的合规问题
当下,互联网的反垄断大潮涌现,这或许会是新晋平台面对巨头时崛起的机会,不用怕被巨头打压、二选一。但同时,这可能也会是它们的劣势。如果在自己的产品场景内,一味的推广自己的支付工具打压竞品是否会涉嫌不正当竞争呢?如果放任其它支付工具存在,尤其是微信和支付宝,是否还有自己推广的空间呢?进退似乎都并不是太好选择。
征信与大众信用意识
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是否属于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是否会影响自己去银行贷款?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顾虑。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工具存在自己明显的缺陷,买房买车贷款都需要银行卡的流水,银行的征信,而不是芝麻信用、腾讯信用。
对于新兴的支付平台而言,如果将来做金融,用户或许会面临征信方面的担忧,这可能也会阻碍互联网独角兽们的金融梦落地。
深入人心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这一点或许也是摆在独角兽们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和挑战。各路玩家使出十八般武艺推广自己的支付产品,但很多人选择绑定只是为了享用一次新用户绑定账户给与的折扣,以后还是继续用微信和支付宝,这两款支付工具已经深入人心。从各个渠道品牌店到散落在街边的地摊小贩,都会挂微信和支付宝两个收款码。
再造一(几)个移动支付系统?从普通大众的视角来看,或许并没有什么期盼的意愿和想法,因为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可以满足日常消费了。即便有非常明显的短板,但这些短板往往不是靠互联网公司再造就能解决的,它们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入局者而非颠覆者。
总而言之,怀揣金融梦想的互联网独角兽们,恐怕连支付这一关都很难闯过。这一系列因素存在,似乎也预示着第二次支付大战其实是打不起来的。
对于很多平台,尤其是有电商业务的平台,支付牌照,目前来看或许只是避免自己触碰 " 二清 " 模式,减轻监管风险,因为支付领域的 " 二清 " 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这样一来,支付牌照倒也算发挥不小的作用了。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些互联网独角兽真的甘心吗?
来源: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