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成行业共识 青云科技技术架构、落地实践走在行业前列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今的云服务已经进入发展的深水区,不同基因、不同体量企业对云的选择折射出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同时,也吹响了群雄逐鹿的云服务赛道洗牌号角。

通常情况下,当一种行为成为行业共识时,其实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趋势。

根据IBM 商业 价值研究院(IBV)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85%的受访企业已经在多云环境中运营,而98%的企业计划在3年内使用混合、多云的服务。而IDC报也指出,到2020年,超过90%的企业将会使用多种云服务和云平台,超过1/3的机构将会建立多云管理机制。

可以说,混合云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似乎成为一种行业共识。然而“混合”之路谈何容易。

不同厂商的云代码是不一样的,各自的解决方案也大不相同。即便同一企业旗下,从公有云到私有云/托管云,大多不是一套架构,甚至技术栈都不统一。如果云服务商没有天然打通公有云与托管云之间的“隔阂”,企业自己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随着越来越多云服务商认识到企业对于混合云架构的需求,它们也陆续开始推出自己能够满足企业管控多架构的IT资源系统平台。也有不少公有云厂商和私有云厂商联合起来交付混合云解决方案,两朵明显不一样的云,也要打通接口“混”起来。

虽说都在同一片“云彩”下,不同企业产品之间比较起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毕竟技术创新不是模式创新,靠跟风copy就能搞定。投入力度布局时间不同,对混合云结构的相关技术沉淀自然也就有所差异。

不少云服务企业只是单纯的认为混合云就是不同 IT 形态、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架构之间简单的拼接与堆砌,这样其实无法催生出创新型应用。真正可落地并带来业务价值的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经过系统化的架构设计,并经过工程化的交付实践验证的。

混合云的发展方向从宏观视角来看主要分为“一体化”架构、“一致性”用户体验、“统一”运维管理这三个维度。

一体化“架构”:混合云的目标不是连接(不同平台的连接),而是提供最优的业务支撑能力(充分满足复杂多元的业务需求),能够帮助用户接管跨云、跨地域的IT基础设施,把用户花在底层实现上的精力和资金解放出来,以一致的架构、直通的网络确保业务支撑能力的连续和数据的自由流动。

“一致性”用户体验:从用户端来看,云服务商应该交付“公”、“私”一致的API、一致的功能组件、一致的运行环境,从而避免应用层对不同基础设施的适配和重复开发,帮助用户实现应用的无差别部署和统一的调度策略,并实现最低的学习和使用成本。

“统一”运维管理:运维与管理是另一种视角的用户体验,割裂的运维不仅降低整体效率,长期看也不符合一体化架构的要求。实现跨平台统一资源调度、监控、管理与部署,从而构建全局视角,以更有效的支持业务需求。

对于业务真正友好的混合云是私有云环境和公有云环境的无缝结合,好的无缝体验,应该是让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资源面向应用和人交付一致的使用体验,它们的操作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而非相互割裂,这会是一种稀缺性优势。实现跨平台统一资源调度、监控、管理与部署,从而构建全局视角,以更有效的支持业务需求。企业选择时也会考虑管理、使用的统一性。具备打通闭环的能力的玩家优势更明显。从架构到功能都是自己开发的系统,在软件的升级、扩充、优化方面灵活性极高,也是产业一体化的要求。

青云QingCloud 为例,在混合云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落地实践都走在国内云服务厂商的前列,也是唯一一家拥有公私混托一体的架构的企业,提供具备一致使用体验并可统一运维管理的一体化混合云解决方案。

此外,青云QingCloud 将自主运营的 SD-WAN 服务与各形态的云平台进行了深度整合优化,云网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为构建混合云提供强大的网络能力支撑,同时为进一步实现数据及业务迁移等高级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QingStor NeonSAN 的远程数据同步能力,青云QingCloud 混合云将可以实现数据的跨平台迁移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基于混合云的灾备体系,在支持业务弹性伸缩、业务高可用的同时,满足云灾备、以及数据安全合规等场景需求。

就目前来看,“一体化”架构、“一致性”用户体验、“统一”运维管理已然成为云服务厂商真正稀缺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开始向企业实际需求看齐,玩家们也逐渐归于理性。但不得不说,混合云的落地过程也会加速赛道的洗牌,因为IT最重要的是“落地”与可靠,云计算显然是一场广告战和价格战不能替代的持久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