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算法推荐的野蛮生长时代快结束了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算法推荐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近日,国家 互联网 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 " 算法新规 "),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算法新规的正式颁布,意味着算法推荐相关行业乱象将正式告别野蛮生长时代,更精细化的监管体系将针对算法推荐乱象进行长效治理。

过去十年间,算法推荐已然成为最大风口,众多互联网公司依靠算法推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算法推荐成为数字时代的标配,应用于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不管是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之类的互联网公司获客、活跃用户、增强用户粘性的手段,还是用户网上购物、订外卖、看短视频、浏览新闻、听音乐等众多领域,都离不开算法推荐。

但在过去数年里,算法推荐服务于企业利益,频繁出现骑手被困算法系统、大数据杀熟、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

算法新规的出台,剑指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诱导沉迷等问题,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数据安全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同为算法推荐戴上枷锁。

有人将 2022 年称为算法监管元年,算法推荐也将迎来新时代。

算法推荐发展史

算法推荐最早在海外出现应用。

1998 年,亚马逊平台就上线了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ItemCF 算法),将推荐系统推向服务千万级用户和处理百万级商品的规模。

ItemCF 算法的使用让亚马逊销售额增长了不止 100 倍,很快从图书扩展到其他品类,并涉及多个产业领域,这是算法推荐从实验室走向 商业 公司的一次成功应用。

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算法推荐,并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2006 年,原本做 DVD 租赁的公司 Netflix 悬赏百万招募算法推荐系统,并凭借此次大赛的成果成功转型为线上影片点播平台,一度 Netflix 有 80% 以上的电影观看来自于推荐系统;2010 年,YouTube 宣称他们使用 ItemCF 来做视频推荐。紧接着 Facebook、Twitter 等 社交 媒体 也纷纷采用个性化信息流,将内容按用户兴趣程度进行排列。

国内互联网公司率先拥抱算法推荐,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

张一鸣坚信 " 个性化推荐必然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坚持算法至上。当时,他辞去九九房 CEO 的职位后,成立了字节跳动,全力打造今日头条。

2012 年,主打内容算法推荐、通过机器学习来取代人工编辑的新闻客户端产品上线,不到 90 天的时间里,今日头条就拥有了 1000 万用户。

当时新闻领域还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门户拼得你死我活,几乎没有人把张一鸣这个没有新闻经验的年轻人放在眼里。殊不知,张一鸣正带着他的算法,彻底革新整个新闻业甚至互联网行业。

张一鸣曾在其署名的期刊文章《机器替代编辑》中介绍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当用户绑定微博登录后的 5 秒钟之内,系统会为用户建立起一个 DNA 兴趣图谱。

今日头条成功的武器在于算法,字节跳动旗下各类 App 屡获成功的秘诀也在于算法推荐,正所谓 " 算法家家有,字节特别强 "。

字节跳动旗下的另一款知名产品抖音,同样依靠算法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内容,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占据中国网民使用时长最长的国民级应用,同时其独特的算法也为广告商带来流量的精准转化。

据抖音电商联合巨量算数发布的《2021 抖音电商生态发展报告》显示,2021 年 1 月,通过内容 + 算法优势,抖音的兴趣电商实现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了 50 倍。

2022 年,今日头条刚好成立十周年,而如今的字节跳动,已成功跻身互联网巨头行列。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 胡润 U40 青年企业家榜》显示,张一鸣以 3400 亿元财富跃居榜单首位,这背后离不开张一鸣踩在过去十年最大的风口——算法推荐。

此外,新晋巨头美团、滴滴的崛起也都离不开算法,据接招报道,今日头条走的是推荐算法路线,即最大限度把合适的内容匹配给合适的用户,美团和滴滴则是基于 LBS 的服务匹配,由于这种服务是动态的匹配,所以需要更为复杂的算法体系。

如今,算法推荐已经遍布互联网,淘宝、知乎、 微信 、微博等都有着精密的用户偏好算法,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算法推荐为什么应该受限制?

互联网巨头利用算法推荐在过去多年里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润,它们不仅掌握了用户流量入口,更掌握了基于用户行为的海量数据。

可算法推荐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更像一把双刃剑。

与人工推荐相比,算法推荐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算法比用户自己更懂用户,在算法推荐下的用户更像是在互联网上 " 裸奔 "。李彦宏在一次公开论坛中直言,中国消费者愿意用一定的个人数据去换取便捷服务。

实际上,社会已经出现了对于算法很多层面的 " 感知不适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危害。

豆瓣 " 反技术依赖小组 " 上聚集了众多想要和 " 对抗 " 算法的年轻人,他们通过 手机 里只下载通讯类 App、看视频和购物选择网页版、随身携带现金的方式,试图逃离算法,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2022,算法推荐的野蛮生长时代快结束了 反技术依赖小组讨论话题,图 / 豆瓣

此次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算法新规剑指算法歧视、" 大数据杀熟 "、诱导沉迷、" 二选一 " 等现象,这些都是算法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这些问题早已积弊已久,此前已经多次被曝光,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以 " 大数据杀熟 " 为例,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 " 价格歧视 " 和 " 价格欺诈 " 行为。据财经杂志报道,大数据杀熟最早在 2017 年进入公众视野。当时有微博用户发帖称,自己被某在线旅游平台和某网约车平台 " 大数据杀熟 ",这一话题迅速引爆舆论,甚至一度成为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北京消费者协会在 2019 年初披露了一组数据,有 56.92% 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有高达 88.3% 的人认为杀熟是普遍现象。其中,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领域是大数据 " 杀熟 " 高发区域。

2020 年 12 月底," 大数据杀熟 " 又登上微博热搜,这一次的主角是美团。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该文作者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文章中还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 1 元至 5 元。

大数据杀熟问题越来越多,监管部门早已出手。2021 年 4 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介入,召开平台 " 大数据杀熟 " 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 10 家互联网公司联合承诺不利用大数据 " 杀熟 "。

本次算法新规更是对 " 大数据杀熟 " 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算法,不应该只是企业冰冷的赚钱工具。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 传媒 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萍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表示,虽然政策面已有动作,但仍未能有效触及算法普遍场景化的诸多问题。想要引导算法合理发展,应该树立社会层面的算法伦理规范,创立算法应用的普遍准则和伦理规则,这样才能做到人机互动的 " 共益 " 和技术的普惠。

算法新规出台,哪些企业受影响?

算法新规的出台,意味着与算法推荐相关的行业,开始迈入严监管的时代。

此前,监管对算法推荐的处罚主要集中在垄断、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上。

2021 年 4 月 10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处罚 182 亿,原因是在电商领域搞 " 二选一 " 的垄断。之后,又有美团被罚 34 亿,原因同样是 " 二选一 ",美团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多次逼迫商家在美团和其他外卖平台搞 " 二选一 "。

前不久,因为大数据杀熟问题,携程被判退一赔三。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21 年 12 月 31 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胡某某诉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责任纠纷一案依法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携程公司构成欺诈,判令携程公司退还胡某某订房差价并按差额房费的三倍支付赔偿金,这可以算是 " 大数据杀熟 " 第一案维权成功。

对平台而言,算法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监管范围内,包括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的算法规定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新增一条,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服务许可,规范开展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和传播平台服务,不得生成合成虚假新闻信息,不得传播非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

这也意味着,此类平台继续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需取得许可并审核信息发布者资质。

算法新规实施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此前受算法驱动企业的盈利空间和用户增速。

当用户增速放缓时,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行业也会陷入存量竞争,如何增强用户粘性成了关键。

对用户而言,算法推荐被监管,本质上是一件好事,让相关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有法可依,用户的权益因此得到相应保障,助推平台提供给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与服务。

来源:一刻商业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