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赛道的港口无人驾驶如何实现商业化?
港口无人驾驶集卡(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四年前,在英国乡村的一条小路上,亚历克斯 · 肯德尔(Alex Kendall)坐在一辆搭载摄像头和配备神经网络算力的 汽车 里面行驶,双手却离开了方向盘。
随后,车发生了急转向,肯德尔瞬间抓住了方向盘几秒钟来纠正它。然后汽车再次转向,肯德尔再纠正了它。肯德尔说,这辆车只用了不到 20 分钟,就学会了 " 自己在路上行驶 "。
这是人类首次使用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一种通过反复试验训练神经网络)技术,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同一年,肯德尔创立了英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Wayve,如今它已成长为独角兽(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企业。
不过,最近两年," 自动驾驶坠入凡间 " 声音不绝于耳。
随着市场对 " 自动驾驶 " 技术从痴迷崇拜,到现在的务实渐进,定位于 L4 级自动驾驶的乘用车公司,由于面临多种风险,开始退回到 L2/L3 级别了(限定场景的部分自动驾驶)。
近日,L4 自动驾驶明星企业文远知行 WeRide 宣布,正式进军 L2-L3 级技术开发和应用,并与博世(Bosch)中国共同推进车规级、可量产的高阶智能驾驶;更早之前,小马智行(Pony.ai)的 L4/L5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在测试中面临诸多违规行为,被美国加州吊销了许可。
对于汽车自动驾驶分级示意图
" 乘用车领域的无人驾驶面临数据量大、算法难、测试牌照难拿到等问题,落地 商业 化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同时,港口、矿山等垂直领域的无人驾驶商用物流集卡,拥有非常强的市场需求,更容易实现商业落地。" 斯年智驾 CEO 何贝告诉钛 媒体 App,作为干线物流的起点,港口运输领域的无人驾驶化未来有很大的商业落地空间。
斯年智驾成立于 2020 年 4 月,是一家港口和干线物流自动驾驶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商。其创始团队此前在港口自动驾驶行业拥有 10 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是这个赛道中最早一批 创业 者。目前该公司共完成三轮融资,总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投资 方包括字节跳动、辰韬资本、广发信德、劲邦资本等机构。
何贝告诉钛媒体 App,斯年智驾已在宁波港、唐山港和珠海港部署 46 辆车,港口、封闭园区完成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并实现常态化运营,预计 2022 年全年营收达 7000 万元人民币左右。
" 未来,如果进展顺利,斯年智驾将在 2023 年扭亏为盈。" 何贝表示。
斯年智驾 CEO 何贝
千亿港口赛道出现无人驾驶
港口是城市、国家之间贸易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目前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 90%以上,都是通过以港口为枢纽的航运完成的。疫情期间,港口物流的重要性被凸显,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港口货物吞吐规模逐年增长,到 2020 年,吞吐量达到 145.50 亿吨,同比增长 4.3%。以水平运输 20 元 / 标准箱(TEU)计,港口水平运输市场每年约为 50 亿元。
随着吞吐量的迅猛增长、老旧码头的智能化改造,港口一直在寻找降本增效的办法,尤其面临作业安全、劳动力短缺两个重大问题。
但同时,场景变化复杂、准确率极高、7 × 24 小时无间断作业等,也是港口发力智能化、自动化的难点。
目前来看,港口运输自动化方案主要包括自动导引运输车 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无人跨运车 ASC ( Autonomous Straddle Carrier)、以及无人驾驶集卡三种。头豹研究院曾预计,2025 年中国港口码头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7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 以上。
其中,对于中国港口码头来说,无需专门铺设导航轨道、不需要太多的码头改造(尤其是土建部分)也能应用到集装箱码头,尤其它的规划路径比较固定,是无人驾驶集卡的优势所在。
而何贝和他的斯年智驾团队,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的商业化潜力,提出了泛港口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战略模式。
" 由于集装箱体是标准化制式,因此,港口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便于产业化和复制体系的行业。" 何贝对钛媒体 App 表示。
技术进展方面, 5 月 11 日,斯年智驾发布第二代 SENIOR 自研定位模块 " 定海神针 ",以优于 5cm 的精确定位结果实现稳定输出、全程运动状态输出,并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解决集装箱之间遮挡、多干扰的情况,可以满足白天 / 夜晚、阴 / 晴 / 雨 / 雪等多种工况的感知。
何贝告诉钛媒体 App," 定海神针 " 主要对标传统的组合导航设备,比较适用于港口领域无人驾驶的高精定位、视觉技术方案。而相对于广泛的激光 SLAM(基于视觉的定位与建图)视觉感知技术,第二代 SENIOR 起到的是高精定位作用,以更专业的技术手段解决港口核心问题。
斯年智驾推出的 SENIOR 自研定位模块 " 定海神针 "
商业模式上, 相对于算法与传感器硬件一起打包销售给港口方,斯年智驾更偏重实际运营层面,即在研发出无人集卡后选择自己运营车辆,给港口拉集装箱实现营收。
何贝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和场景,通过 7 × 24 小时全天候有人无人混行作业运营,不断测试与分析数据,可以解决港口这样一个垂直领域实现无人驾驶的商业化问题。
" 对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来说,无非就是政策指引、车规要求、场景与客户需求、技术能够量产实现这四个要素。而港口的无人驾驶,恰好满足了上述四点,而且市场前景广阔。" 何贝认为,港口这样一个相对传统的工业场景,把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引进后,可以快速提升港口运输能力。
以司机的人力成本为例,拿掉安全员后,每台无人驾驶集卡每天能工作 23 个小时,1 年差不多拉 3 万个箱子,带来 60 万元的收入。如果按 200 台车计算,预计能达到上亿元收入。
长期商业模式上,斯年智驾将新增 SaaS(软件即服务)商业模式,与运营并行。
何贝透露,目前斯年智驾已经在宁波港、唐山港拿掉了车辆的安全员,实现了全无人驾驶的集卡装卸货物,开启了常态化无人运营。并预计 2023 年,其无人驾驶集卡有望在国内外 7 个港口实现商业化落地,达到六七百台的车队规模,可实现盈亏平衡。
Robotruck 比 Robotaxi 更具商业化能力
随着智能网联、智慧交通等前沿技术发展加快,大量资本进入自动驾驶赛道。从芯片到软件算法、方案解决供应商、再到上层的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Bus(无人驾驶客车)以及量产的辅助驾驶车。
在这其中,L4 级别的 Robotaxi 成为行业最为瞩目的焦点,不管是谷歌旗下的 Waymo,还是国内玩家,动辄数十、二十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让自动驾驶行业再次受到关注。
不过, 何贝认为,Robotaxi 短期内很难商业化。不管是数据量大、算法难,还是社会伦理问题,可能都没有办法真正取得成熟的、可盈利的商业化落地成果。
" 我们更希望 Robotaxi 能实现随用随时打车,但目前自动驾驶就是一个从 A 到 B 的过程,所以,大家天天去亦庄打车体验,不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 何贝对钛媒体 App 表示。
他指出,不管是采用自研技术,还是从上游供应商处采购,所有无人驾驶公司都需要面临三个技术问题:硬件、软件以及云端,其决胜背后必然离不开不断更迭的技术壁垒。而港口的无人驾驶集卡(Robotruck)商用车模式,更适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
" 如果说自动驾驶行业值得投资的,一个是 L2 级别的乘用车(Robotaxi 等),另一种是 L4 级的商用车,前者是一种增值服务,而后者是无人化的生产性服务。" 何贝告诉钛媒体 App,在港口、矿山、机场等垂直场景中,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真正会带来巨大商业前景和社会效益的 " 当下 科技 "。
对于港口的自动驾驶行业推进 " 无人化 ",何贝打了 90 分。
他认为,目前整个行业处于落地实践阶段,距离全面自动化、无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无人驾驶集卡数量要提升,科研技术能力要提高等。
何贝强调,随着车辆和码头数量的双路拓展,斯年智驾也规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港口间物流到港口外干线物流的产业化布局,推动无人驾驶在泛港口物流运输领域的全面落地。
来源: 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