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掉戴森 25 亿英镑后宣告流产的电动车,真的是负资产吗?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来源:雷 科技

近日,高端家居行业巨头戴森首次公开了其已经停止开发的电动原型车,并且公布了其中的参数细节。百公里加速 4.8 秒和 960 公里的续航,在当今的电动车行业下无疑算是佼佼者。但在去年十月份,戴森的造车计划就已经正式停止。 作为一家注重研发、不断创新的厂商,戴森为何拒绝了这次 " 跨界 " 机会,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

烧掉戴森 25 亿英镑后宣告流产的电动车,真的是负资产吗?

早在 2017 年,戴森的创始人、英国首富詹姆斯 · 戴森就宣布,将推出一款名为 Digital Motor 的电动车。戴森投入 25 亿英镑来布局电动车行业,这次 " 豪赌 " 虽然引发了电动车从业者的议论,但看好者寥寥。

不过,就戴森的电动车筹备来看,它是认真的。2018 年,戴森分别在英国和新加坡为研发总部和工厂置地,随后又组建了五百余人的开发团队,团队中包括阿斯顿马丁的开发总监、捷豹路虎的产销经理,也包括多名从特斯拉等知名车企挖来的资深工程师。团队组建不久之后,英菲尼迪的前总裁也成为了戴森 汽车 项目的负责人,人地皆有的戴森,将开发重心放到了电池上。

烧掉戴森 25 亿英镑后宣告流产的电动车,真的是负资产吗?

众所周知,电池、电机和电控的 " 三电 " 系统是电动车的核心,成本约为整车的一半左右。在这其中,电池又占据了绝对中心,是 " 三电 " 系统成本的 80%。戴森无疑看到了电池的重要性,其研究时间甚至比电动车项目的成立还要早。 在 2015 年,戴森就斥资一亿英镑收购了一家英国本土的电池公司,并宣称未来要 投资 数亿英镑在固态电池上。从那时起就有汽车行业人士推测,戴森准备入局电动车。

固态电池之所以成为戴森 " 瞄准 " 电动车的证据,是因为固态电池本身就是各大汽车厂商梦寐以求的未来技术。和现在主流使用的三元锂电池不同,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无机固态化合物或者有机固态聚合物,相比于现在液态电解质的电池,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并且不易燃、易漏,安全性更好,完美符合车载电池的需求。

烧掉戴森 25 亿英镑后宣告流产的电动车,真的是负资产吗?

早早布局电池的戴森,对电动车计划充满了信心。从戴森公布的造车计划来看,2018 年,戴森的新加坡造车工厂将会竣工,2021 年第一批电动车即可下线。戴森对造车计划的乐观态度,和两年后的退出公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戴森的退出公告中,创始人詹姆斯 · 戴森承认,找不到可行的 商业 模式是戴森退出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锋科技(id:feng_keji)看来,除了商业模式不被广泛认可之外,大厂间的竞争压力才是戴森电动车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戴森退出造车业,首当其冲原因的就是资金不足,蔚来科技的 CEO 李斌曾说过,新兴企业若想入局电动车,至少需要 200 亿人民币的资金,并且这只是先期投入。戴森的 25 亿英镑投资看似豪爽,实际上根本不够花。放眼望去,特斯拉也才在去年刚刚实现盈利,而蔚来依旧在生死线上挣扎,这两家企业背后都背负着至少 50 亿美元的亏损,先驱特斯拉更是烧掉了 190 亿美元。

更坏的消息是,不仅是纯电动车厂商,老牌车企也开始将自己的生产重心逐步转向电动领域。 大众集团就在近期提前了原定于 2025 年的电动车生产目标,预计在 2023 年之前,大众就将投资 330 亿欧元生产 100 万辆电动车,2028 年会推出七十余款车型,销量达到 2200 万台;通用也将投资 200 亿美元布局电动领域,2023 年推出十余款车型。在传统车企的大手笔面前,戴森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除了资金荒,戴森押宝的固态电池也陷入了变现难题,在戴森的 25 亿英镑的投资计划中,至少有 10 亿是花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但根据业界最乐观的情况来估计,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至少要等到 2023 — 2024 年,这还是近年来各大车企和电池厂商通力合作,大幅度提高电池研究进度的结果。宁德时代、三星、LG、松下等电池厂商和现代、大众、宝马等汽车品牌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道路上狂奔,但只有三星在最近才拿出了可行性较高的电池方案。

最后就是戴森的入局时机不佳,根据德勤等多家机构的预测,到 2025 年,全球电动车的总销量也只有 1200 万辆,2030 年将会出现 1400 万辆过剩生产的电动车。 电动车市场早就成为了红海,在十年内都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届时早有布局的传统豪强,譬如谋划生产上千万辆电动车的大众,势必要和其他厂商展开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一贯走高端定位的戴森显然无法承受这些。

从目前公布的原型车来看,还只是半成品的 Digital Motor 的成本就已经突破了 15 万英镑,远高于传统汽车的造价。并且据戴森预计,完成后的整车售价只会更高,在研发过程中,詹姆斯 · 戴森已经自掏腰包投了 5 亿英镑,再继续投入下去公司将会出现巨额亏损,戴森也找不到下家愿意接盘这个项目,才不得已停止了原本雄心勃勃的造车计划。

虽然戴森放弃了电动车的开发,但也表示,将会继续对固态电池等业务进行研发,新加坡的工厂也不会废弃。戴森希望未来转型为电池 OEM 厂商,来向车企进行供货。从原型车的续航数据(960 公里)来看,戴森的确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戴森也坦承,原型车上的部分电池技术已经应用到了自家的吸尘器和直发器当中。

除此之外,电动车的其他配件研发也给戴森带来了优厚的技术储备:感应技术、视觉系统和人工智能,这些都会成为戴森未来业务研发的重点,可以预见扫地机器人等用到 AI 和感应技术的业务,可能是戴森未来的尝试领域。 戴森一贯擅长的空气动力学、机械学等设计能力也通过造车迎来了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很可能会下放。并且从原型车的照片来看,仪表盘等显示区域被完全覆盖,戴森可能还研发了投影感应技术,这也会是未来戴森家居产品的一大亮点。

虽然戴森带着一堆技术退出了电动车市场的争夺,但对于其他的电动汽车厂商而言,戴森的出局并不意味着好消息,而暗示着未来竞争的全面加剧化。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去年曾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窗口只剩不到一年,届时大批企业会被淘汰出局,90% 的投资人将血本无归。戴森感受到了风口上的寒冷体面退出,但其他厂商早已深陷其中。

从特斯拉的例子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难点也不仅是汽车本身的研发难度和成本,品牌信誉、售后服务都将是未来市场考察的重点。强如特斯拉,也因为 " 减配门 " 和 " 调价门 " 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在 4 月份中国市场销量暴跌 64%。如何将自己地理念,通过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传达给用户,将是我国厂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