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纷纷掘金 O2O 汽车后市场,但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互联网 企业纷纷加入了 汽车 后市场掘金的队伍,这其中不乏电商领域的巨头玩家们。
10 月末,随着 京东创新项目京车会 的上线,一场汽车后市场的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首先出来 " 应战 " 的是苏宁,跟随其后宣布上线全新的 苏宁汽车 O2O 服务系统 ——该服务系统于 9 月份已开始试运营。
两个死对头征战的服务场景很相似:依托电商能力,打通平台自营的汽车后市场产品,从线上购买到线下安装形成全闭环。消费者可在线上就近选择附近门店享受服务,线下到店直接享受安装维修等服务。首批入驻苏宁汽车 O2O 服务系统的线下网点已达到 28000 家,未来还将会有 40000 余家门店陆续与苏宁汽车签约入驻;京东则打算先派出 200 家门店,集中参与京东的双 11 活动。
另一边,与苏宁官宣同一天(10 月 25 日),明觉 科技 宣布完成 1 亿元 A+ 轮融资, 投资 方为上海云鑫创投(蚂蚁金服旗下)、滴滴出行和云锋基金( 马云 和虞锋创办)。在此之前,明觉科技还获得过蚂蚁金服和滴滴共同投资的 5000 万元 A 轮融资。
阿里巴巴重启汽车后市场的生意,是从今年 8 月与金固汽车超人、康众汽配成立合资公司 " 新康众 " 开始,也算得上是第一个杀入汽车后市场的电商玩家。成立 2 个月后,新康众交上了第一个重点业务—— " 天猫车站 " 。按照计划,5 年内将有 50000 家得到天猫车站认证的门店落户全国各大城市。
短短两个月时间,为什么电商领域的巨头玩家们,都先后盯上了汽车后市场这块肉?
麦肯锡报告显示,汽车后市场 70% 的专家认为,到 2030 年,类似谷歌、亚马逊、eBay 这样的电商玩家,将在汽车后市场赢得重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一趋势反映在中国市场,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中国汽车后市场尚处井喷式增长的阶段,比新车销量增长更快,到 2030 年前者复合增长率是 8%,后者只有 4%。
对于汽车卖家来说,布局后市场业务或许是一件 " 顺手的事 ",但对于阿里京东苏宁这类没有出行基因的电商而言,仅仅依靠线上优势就能轻易吃下汽车后市场这块肉吗?答案是很难。
早在 2014 年,资本涌入 O2O 汽车后市场的那一刻起,大量 " 上门 " 项目受到青睐:上门洗车、上门维修、上门美容。但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失败案例,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容量已超万亿,依旧没有一家巨头诞生。而美国在 2410 亿美元的市场空间里,已经诞生了包含 O'Reilly Automotive、Autozone、Advance Auto Parts 在内的十几家上市公司。
很关键的原因在于,汽修服务很难进行标准化。从传统汽修门店的运营模式来看,配件鱼龙混杂价格不透明,技术不过硬无法保障服务质量,都在消费者端造成了长期的痛点。
电商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电商平台购买相关汽修产品后,可直接配送至线下网点,免去了来回路程的收货搬运之苦。但问题在于,市面上常见的车型达到上千种,每辆车的常用配件也有上千个,很多服务项目都需要特定的设备工具和操作技巧,离消费者最近的那几家门店未必能有能力维修。
这导致一种尴尬的局面是,消费者即使能在线上轻易购得零件,一转身还是得去 4S 店维修爱车。
阿里巴巴曾放出豪言,线下汽车后市场门店只需要 2 万家,95% 的门店都要面临淘汰,于是阿里计划,到 2017 年底开出 2 万家车码头门店。
然而直到今天,这些车码头门店都没能砸出火花,不知阿里的新康众又将交上怎样一份答卷。
此轮电商玩家的加入,将给汽车后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同时战局也会异常激烈。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