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这十年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7 月 31 日,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香港 2019 年第二季度 GDP 同比升 0.6%,与今年一季度的升幅相同,环比降 0.3%。

受全球 经济 增长缓慢和中美在贸易争议的摩擦影响,亚洲区内制造业和贸易活动进一步受挫,香港整体货物进出口跌幅不断扩大,分别同比下降 7% 和 5.4%。同时,香港经济气氛明显减弱,私人和政府消费开支也只有微弱增长,固定资产 投资 也大幅下滑了 12.1%。

香港经济这十年 香港自 1997 年回归以来,经济得以高效快速发展,与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并称 " 亚洲四小龙 "。香港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并且作为全球第三的 金融 中心,香港产业的国际化和资本化运作也对国内很多企业的发展起到典范和引导作用。

但是最近十年,香港仿佛进入了 " 失去的十年 ",经济发展疲软,产业结构不合理,房价居高不下,没有新经济的土壤。而一河之隔的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就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全球 科技 创新之都,GDP2018 年也正式已经超过香港。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坐上高速列车飞速发展。即使面临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依旧保持高速稳健发展,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具备持久力和活力。

香港经济这十年 香港经济这十年 反观香港,两次危机都直接对经济造成巨大创伤,均出现了 GDP 大幅负增长的局面。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开始缓慢稳定放缓,但是依旧维持较高增长水平。香港从 2010 年 6.8% 的同比高增长之后,开始步入 "3% 以内缓慢增长时代 "。

香港经济逐渐衰落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个原因是制造产业外移——

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 60 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

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 80 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自 1997 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持续萎缩,但其他 " 三小龙 " 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 30%,直到 80 年代中期仍高于 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 5%,2018 年已不足 1.5%。从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看,目前香港已经减少到只有其他 " 三小龙 " 的 1/4-1/5。制造业这个高附加值产业的长期持续衰退,显然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

2003 年我国加入 WTO 后,巨大的外部需求不仅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也由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的贸易结构得到提升。

由于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发达国家将制造产业不断地向中国转移,使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很多制造业巨头比如通用等企业在中国建立起新的全球装配制造业中心,而日本、" 亚洲四小龙 " 和东盟诸国则与中国展开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关系,负责零配件的供应。

因此近 20 年来,特别是近 10 年来东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围绕着这种新的产业分工联系而展开的,但是香港由于制造业萎缩,与内地在制造产业联系方面是日益松弛,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就难以出现 80 年代那样高速发展的盛景。

例如,1995-2011 年中韩贸易增长了足足 20 倍,同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只增长了不足 6 倍,而导致中韩贸易获得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从韩国大量输入零配件。到 80 年代末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还占到中国与亚洲地区贸易总额的一半,到目前这个比重已经下降到只有 15% 了。

翻开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十大富豪里前六名都是地产商,前十名有 7 名地产商。李嘉诚作为香港首富,近年来也一直被调侃说香港就是 " 李家的城 "。

在历年的统计数据中,全球城市中,香港长居房价收入比前三甲。高额的房价掏空一切制造业,也不可能给科技企业有发展的土壤空间。所以香港只能在服务业中步履蹒跚。

香港经济这十年 纵观过去二十年香港房价走势,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给与了重创,香港房价经历了 7 年的下跌区间后反转。2008 年金融危机进行短暂回调后,开启了气势如虹的增长。 香港经济这十年 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地产业逐渐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改革开放后,香港成为中国内地与海外的中转地,经济发展迅速。地小,人口增加,经济腾飞,这是上世纪香港地产起飞的绝对基本面。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香港的土地历来由政府拥有,政府通过估算市场需求和财政需要等因素,有计划地推出土地数量。在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基本格局下,必然导致土地价格高企,从而导致房价偏高。

因此除了极少数富裕阶层以外,大多数香港居民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住到 30 多平米的一室一厅是香港人标准配置,绝大部分工薪阶层小康之家,一家三口四口,一辈子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甚至很多低收入阶层居住在笼屋

房价趋势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港府土地供给,长期看人口。

短期看政策,主要指的是金融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先后开启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我国也拿出四万亿救市。全球市场进入了一个货币超发和低利率区间的金融大环境,房产作为固定资产在大泡沫下更加具备投资品的属性。

香港的房子很多甚至也不是卖给 " 用家 ",而是卖给投资者的,所以香港的房价反映的其实是投资者的偏好和实力。投资者考虑最多的,不是房子的实际用途,而是值不值得进行资金配置,如果投资者现时的偏好是房产,那就会有大量资金涌入。

从历史经验上看,在黄金、债券、股票和房产之中,投向香港房产的资金回报率是最亮丽的,得手后的投资者们觉得自己是高手,会有成功的路径依赖,于是会再加码。

中期看港府土地供给。从开发商拿地到最后形成住房供给的周期约 2-3 年,土地供给和新增规划通过预期会传到并影响房地产市场。

香港土地供应和批租制度是导致香港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香港逾 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中,目前已建设开发的土地仅为 24.3%,在未开发的土地中 23 个郊野公园,15 个特别地区,4 个海岸公园和一个海岸保护区,约占香港总面积 38% 的土地。正如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日前表示,楼市明显出现过热,最重要是市场认为目前土地供应不足。

香港经济这十年 长期看人口。人口数量和结构对以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都是影响房价的长期变量。其中人口迁移的趋势从侧面反映超大城市形成的过程,对都市圈的形成和房价预测有重要意义。人口增长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化速率,即为支撑房价上涨的长期基本面。

2018 年底,香港人口约为 748 万人。较 2008 年底的 696 万人,增加 52 万人,增长率为 0.9%,可以看出香港人口数量的增长率并不是维持其高房价的基础。说明香港房价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回撤。

高额的房价必然会抑制消费,自 2008 年以来,游客对香港零售业的收入贡献占比长期稳定在 33%-42%,本地人口销售占比仍然占据 60% 左右,但考虑到过去十年,香港人口增长停滞,增长率徘徊在 1% 以内,人口结构严重,如果光指望本土消费,零售业增长前景堪忧。

香港 2018 年的零售总额预计会达到 622 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 8.8%。而 2015 年和 2016 年的零售总额曾出现大幅下降情况,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 3.7% 和 8.1%,主要原因是内地旅客人数下跌,因 2015 年 4 月份深圳永久居民个人签证由 " 一签多行 " 改为 " 一周一行 ",但于 2017 年又重获动力,增长幅度达到 2.2%。

香港经济这十年 目前香港人口老龄化严重,网购也未成为人们的主流消费习惯。如果香港一方面不能有效的把控房价,另一方面不能提供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游客的话,香港的零售业依旧不会处在一个稳定的增长区间。

结语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香港特区政府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并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有利营商的环境。香港的低税政策和简单税制,为各类 商业 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而完善的法制则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吸引了大批外国金融机构进驻香港,使香港金融业始终保持着不断进取的活力。

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中排名第 3,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回归 20 年间,金融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是同期 GDP 的两倍,银行、保险、基金业资产、收入等均实现快速增长。

香港经济这十年 在亚太地区金融行业越来越被看好的大环境下,作为亚洲第 1 金融中心的香港,在金融各个行业分支中,都保持领先地位。其中,保险业排名全球第 1,投资管理全球第 2。 香港经济这十年 香港保险业这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香港也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区保险业务枢纽,全球 20 大保险公司中 65% 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据香港金融发展局统计,2017 年香港的保费总额为 628 亿美元,相当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 3.7%。

投资管理方面,香港管理着本地及海外高达 23,450 亿美金的资产!从之前的全球第 3,在今年超过伦敦,一跃成为全球第 2!

香港经济这十年 港股恒生大盘指数也从 2008 年金融危机遭受重创后的低点到如今涨了接近三倍,可以说是迎来了十年的慢牛。 香港经济这十年 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的融合呈现出愈加活跃的态势,"H 股 " 与 " 红筹股 " 公司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从 13.84%(1998 年)上升至 29.23%(2003 年)。

2004 年 1 月 1 日,内地与香港签订的《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伐加快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腾讯控股等中国企业陆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H 股 " 与 " 红筹股 " 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从 " 关键少数 " 成长为 " 绝对多数 "。

2009 年改革派李小加成为港交所总裁。上任伊始,李小加就宣布了新的发展规划,推动了港交所交易时间改革,将香港股市开盘时间和内地同步,并在 2014 年沪港通启动、2016 年深港通启动,至此中国的三大交易所连通。

随后李小加还推动了香港上市制度的改革,错失阿里巴巴的香港市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 同股不同权 " 方案,给尚未盈利的新经济企业提供上市机会,小米、美团等独角兽如今也纷纷投入港股的怀抱。

香港经济的问题虽然是由于制造业的过早衰退,但是走回头路去重新振兴制造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香港的出路还是在于如何发挥香港服务业的优势。

由于服务业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香港服务业的前途就仍取决于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会处在怎样的地位,拥有怎样的优势,以及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实和 " 一带一路 " 的统筹下,香港可以有充分地空间服务于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创造价值,期待未来香港经济的再次腾飞。

来源:格隆汇 黑曼巴

随意打赏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香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