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超过丁磊,他养猪养成中国巨富
昨天(6 月 30 日),# 猪流感 # 冲上了微博热搜," 中国研究者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 " 的消息在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
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G4 猪流感病毒是从 2009 年大流行病的 H1N1 流感毒株演变而来,具有高度传染性。
根据血液抗体检测结果,10.4% 的生猪养殖场工人已受到感染,网友对 G4 将来是否会大规模爆发产生了恐慌。
另一方面,经历过 2019 年猪肉价格一路走高,网友更担心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肉价会再次扶摇直上," 消费不起 "。
要知道,虽然中国是一个年消耗 6~7 亿头生猪的存量市场,但这个万亿产业前十的上市猪企 2019 年生猪合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 8.27%。
能繁母猪从配种到仔猪出栏 10 个月期间内,猪瘟、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大批养殖散户 " 价高进入,价贱退出 " 的现象会加剧市场供需失衡,进而让市场猪肉价格呈现周期性变化,俗称 " 猪周期 "。
不过,A 股新 " 猪王 " 牧原股份股价却在 6 月 30 日开盘便逆势上扬,大涨 5.13%,总市值冲到 3073.22 亿元。
牧原董事长秦英林曾说过," 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 "。
2019 年 " 超级猪周期 " 最大得利者
2018 年,牧原净利润仅 5.2 亿元,其董事长秦英林以 245 亿元身家排在福布斯榜单 60 名开外;而 2019 年,得益于超级猪周期肉价持续走高,牧原集团实现净利润 61.14 亿元,同比增长 1075.37%,秦英林也凭借 1174 亿元身家跻身福布斯排行榜第 9 位,超过丁磊。
原本按照专家们预测,上一轮 " 猪周期 " 从 2015 年 3 月开始到 2018 年 5 月已结束,但随着 2018 年 8 月首起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暴发以来,不到半年时间便蔓延至全国 30 多个省区市。
2018 年 10 月底猪瘟疫情最严峻时期,农业农村部开始从上到下力推 " 两场 " 保护抵御猪瘟疫情;2019 年下半年,国家又采取大范围的 " 跨省禁运 " 政策,生猪市场供需严重倒挂,全国白条猪批发价在 2019 年 10 月冲上 52.23 元 / 公斤高点。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 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养猪行业划分为两大阵营,有资金的和缺资金的。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就能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吃下竞争对手的份额;而没有资金实力的,在非洲猪瘟冲击下几乎没有机会翻盘。"
雪球 @松花里对此分析,非洲猪瘟加速淘汰了落后产能,却为牧原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窗口:
" 首先,牧原自繁自养模式保证了存栏母猪安全性,不用像合作养殖场面临母猪筛查,为出栏提供足够的仔猪;
其次,牧原一直在无视猪周期扩建,目前拿地足够支持 8000 万头出栏规模;
最后,企业养殖效率上牧原 > 温氏、新希望、正邦等猪企 > 小型养殖场 > 散养户。"
《疫情两个月后全球企业家财富变化数据报告》亦显示,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此期间财富增长 16%,身家达到 1550 亿元,牧原市值也从一年前不足千亿激增至 2500 亿元。
这家靠 22 头生猪起步的小养殖场,历经 28 年发展壮大,如今已将生猪产业发展到全国 22 省 78 市 158 县,员工超过 8 万人。在 2020 年刚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秦英林以 2416 亿财富跃居前五,成为当之无愧的 A 股新 " 猪王 "。
牧原崛起的秘密
事实上,纵观牧原历年财报和公开报道,可以将牧原崛起提炼出三个核心点:养殖模式、成本控制、资本能力。
1、养殖模式
生猪养殖育苗阶段企业之间差异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育仔和育肥阶段,主要有 " 公司 + 农户 " 和 " 自繁自养 " 两种模式。
通俗点说两种模式类似 " 加盟 " 和 " 直营 " 的区别。
温氏、正邦、新希望等 A 股猪企大多采用 " 农户 + 公司 " 的轻养殖模式,即:公司为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药品委托农户去养殖,等猪仔长到出栏标准公司再按照一定托管费用把猪买回来。
这种模式能以更少 投资 撬动更多产能,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易于企业快速扩张;不过,农户养殖条件差异大、管理难度大,农户还会在肉价行情好时私自出售或退出协议。
以温氏集团为例,2019 年 7 月,公司从农户手里收猪报价在 200 元 / 头,而当时市场报价已接近 4000 元 / 头。
牧原股份则一直坚持 " 自繁自养 " 的重资产模式,即:自行设计、建设猪舍及养殖设备,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全部生产过程,最终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分析:这种模式从育种到销售全环节可控,以重资产消除农户端制约,能在标准化管理下提升养殖效率,降低了疫病风险、引种成本,大幅提高系统整体决策效率,能对频繁波动的周期快速响应。
不过,在扩张过程中找地、盖厂房、购设备、管理员工都需要资金投入,一旦行情下行企业将损失惨重。
所以,温氏等猪企的 " 加盟 " 模式利于扩张、风险共担,而牧原的 " 直营 " 模式便于管理、效率高。
但是,牧原相比其他猪企股权结构更为集中,这能大幅提高系统整体决策效率,最大程度的抓住历史性机遇进行扩张。
以 2017~2018 年猪价下行时为例,牧原股份生猪销量复合增速为 88%,而温氏股份该指标仅为 14.1%,从而错失了逆周期快速扩张的机会。
2、成本控制
首先,养殖企业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牧原扎根河南,这里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气温对猪仔生存率影响、地域对饲料采购成本、运输料损影响方面,牧原比南方猪企先占据了 " 地利 " 优势。
而且,近几年国家又加强了对养猪区域的管理,对于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市大力支持,而南方水网城市的养猪进行了区域性的限制。
其次,牧原一直在优化养殖投入。
媒体 报道,早年秦英林针对保育猪、育肥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等所处不同状态生猪就设计出 6 类 32 种饲料配方,还陆续改良猪圈,改善猪舍卫生,改造沉淀池处理为生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截至 2019 年末,牧原研发人数为 786 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 1.6%,全年的研发投入金额为 1.12 亿元。
2020 年 6 月 5 日,投资者向牧原股份提问每个养殖人员可管理多少头母猪时,牧原方面给出的回答是:1 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 2700~3600 头生猪。
这远远超过温氏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养殖单元的数百头养殖效率。
模式 + 地域双重优势下,牧原更具规模效应:不仅能在猪舍建设、人工成本上相比温氏节省大笔资金,还能通过控制饲料成本进一步提升毛利。
也因此,牧原保持着行业最低完全成本:国内生猪散养户 13~15 元,其它 A 股猪企也要 12 元,但牧原仅仅 11.62 元。
快于同行的产能扩张速度以及猪价上行周期较强盈利能力,让牧原在一众猪企中脱颖而出,但这背后非常考验牧原的资本能力。
3、资本能力
一般而言,养殖企业融资很容易 " 市场失灵 ",一方面源于市场固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制于猪周期、政府宏观调控。
然而,雪球 @索罗君总结了牧原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一面:
自 2012 年 ~2019 年净利润总和 128.62 亿,而同时期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一共投入 337.97 亿,上市融资、增发 121.48 亿,银行综合授信额度达 145.92 亿,常年使用 70~80 亿,说明一直是重资产扩张模式。
牧原股份 2018 年对证监会问询函回复文件,当时牧原仍有 64.58 亿元银行授信额度可使用
2020 年 6 月 8 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准备发行一笔不超过 30 亿元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生猪养殖建设、偿还公司债务、优化公司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
同一天,牧原公告拟出资 5.8 亿元设立房山牧原、枣阳牧原、绵竹牧原、武鸣牧原、南昌牧原、睢宁牧原、宿豫牧原等 17 家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
腾讯《棱镜》报道中,秦英林在一次夜话访谈中曾表示:
" 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
据《南阳日报》报道称,2006 年农业银行上市股改,拟剥离部分资产并打包处置。
牧原当时在农行存量贷款为 2540 万元,可以设法完善手续后免去。秦英林坚持制定还贷规划,到 2007 年底全部还清。此举赢得了 金融 部门的信任和日后的 " 破格 " 支持。
2010 年,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主动上门提供信用贷款 6 亿元;2015 年 12 月,牧原股份完成了第一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 10 亿元。这些资本为公司上市后快速发展和良好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公司流动负债自 2012 年开始一直在提升,降低了需要融资的金额,说明牧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资本运作能力,资本开支始终处于高位,公司盈利大多放到新养殖场的扩建上。
雪球 @索洛君总结道:
" 牧原销售模式为货钱两清,几乎没有任何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没有被压付款及坏账风险。随着规模扩大,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强,使得现金流创造能力在加强。"
被低估的养猪门槛
虽然牧原股份过去一年赚得盆满钵满,但俗话说 "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养猪这门生意并非人人都能赚到钱。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 科技 学院教授王楚端指出:
" 过去 10 年里,每年平均有 500 万中小散户退出,非洲猪瘟使他们退出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未来,中国集团化、规模化养猪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首先,在猪瘟、饲料、规模、价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养殖企业除了前期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种猪、购建猪舍、购买设备,随后的科研、饲料加工、生猪繁育、商品猪饲养等生产链的打通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生猪养殖周期长达 10 个月,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大型养猪企业在管理能力、疫病管控、生产效率、资金杠杆等优势日益凸显,为行业建立了更高的门槛。
一段网络视频中,王健林就曾对贵州丹寨政府官员表示," 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我没想到,猪场怎么这么贵。"
其次,环保禁养政策趋严,仅 2016 年因环保整治而减少的生猪存栏就达到了 3600 万头,到了 2017 年又有 2000 万头猪被环保淘汰,散户加速离场,大型猪企集约式养殖方式成为趋势。
以 2018、2019 两年为例:2018 年位列前 10 的养猪头部企业共出栏 5900 万头猪,占全国的 8.6%;而仅 2019 年前 9 个月,前 10 名企业的占比就升至 10. 8%,超过了 2018 年全年。
况且,牧原还频频用股权激励来留住人才。
2019 年 11 月 8 日其披露的一份股权激励方案显示,公司计划向包括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在内的 915 名员工,授予 5000 多万股的股权激励。这些股份总价值高达 49 亿元,有三名管理层一举晋级 " 亿万富豪 ",其他 912 名员工则成为百万富翁。
早在 2015 年底,牧原股份就曾发起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当时认购价为每股 30.42 元,并辅以先后实施每 10 股转增 10 股和每 10 股转增 8 股的分配方案,员工持股成本降至每股 8.45 元。
2017 年,牧原集团发起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除董监高外,432 名员工认购近 10 亿元股票如今市值已达 93.68 亿元,初步估算账面收益达 837.74%,平均每人持股市值达 2168.63 万元。
2020 年 9 月,牧原股份还将迎来一次限售股解禁,规模虽然不及 4 月这次,但仍将有 7666.36 万股定增限售股上市,解禁市值达 97.67 亿元。
即便万科这样的大型房企跨界入局,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财经》记者,万科集团跨界养猪未来面临的风险很大:
" 在不计算厂房和养殖设备的情况下,万科集团要完成年出栏 25 万头生猪的小目标,前期大约需要投入 70 亿元。
除此之外,万科需要在养猪管理能力、养猪疫病管控、养猪生产效率等方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累养殖管理经验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将面临猪价涨跌、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困扰。"
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也表示不看好," 房地产和 互联网 企业财大气粗,但跨界养猪的投资规模比较大,这会加快中国养猪产业转型升级,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养猪行业的产能过剩,使得养猪产业进入低谷期。"
所以,房企想在养殖行业玩 " 互联网杠杆 " 显示是不现实的——表面上养猪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实际上早已演化成一场关乎人力、耐力、财力的持久拉锯战。
企业贸然入局,很容易在猪周期冲击下套牢在高位,最终进退维谷。
牧原股份能够凭借其行业最低的完全成本为公司预留足够的安全边界,让企业在赚钱、融资、扩张三端形成良性互补,而新入局者大概率会在亏损到一定程度偃旗息鼓。
就像秦英林在一场行业论坛上说的那样:" 一听说养猪利润高,很多老总找我说要养猪,怎么劝都劝不住。过了两三年不说话了,咬着牙把猪场卖掉,赔钱都卖掉。"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