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经济”不赚钱?喜马拉雅 2.6 亿月活换回 20 亿亏损,流血上市实属无奈
喜马拉雅最早被传上市,可以追溯到 2015 年。当时有传闻称,喜马拉雅将通过 VIE 架构(协议控制,即不通过股权控制实际运营公司,而是以签订各种协议的方式实现对该公司的控制)登陆纽交所,但喜马拉雅方面很快便公开辟谣。
2018 年,中概股赴美 IPO 热潮愈演愈烈之际,喜马拉雅再次出现上市传闻,但也很快被联席 CEO 余建军否认。
直到 2020 年初荔枝登陆纳斯达克抢走 " 声音 经济 第一股 " 这个称号,外界对于喜马拉雅的 IPO 猜测都没有停止过。
不过大家可能都没想到,从赴美到赴港,喜马拉雅最终的上市之路会如此波折,会来得如此具有戏剧性。
(图片来自喜马拉雅招股书)
喜马拉雅一波三折的上市路似乎在告诉我们, " 声音经济 " 的钱,从来都不是想象中那么好赚。
01、 招股书拆解:月活超 2.6 亿的喜马拉雅具备规模优势
9 月 13 日晚间,喜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高盛、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担任 IPO 承销商。
这时候,距离喜马拉雅撤回纽交所的上市申请,仅仅过去了 3 天。
如此峰回路转的故事,让喜马拉雅本就万众瞩目的 IPO 变得更加令人期待——在荔枝流血上市后一直无法扭亏为盈的背景下, 喜马拉雅 IPO 承载了资本市场对于 " 声音经济 " 最后的幻想。
(图片来自 Pixabay)
从招股书的数据和此前的市场表现来看, 用户规模是喜马拉雅最大的优势。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达到 2.62 亿 ,但这个数据包括 loT 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月活用户。刨除第三方平台月活的话,喜马拉雅移动端的月活用户数也达到 1.1 亿 。
这一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大在线音频巨头荔枝、蜻蜓 FM。
荔枝二季度财报显示,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为 6090 万 ,但车载音频业务和海外 TIYA 业务用户规模增长明显;尚未上市的蜻蜓 FM 虽然没有定期公开用户数据,但根据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比达数据中心提供的资料,截止今年第一季度蜻蜓 FM 月活为 6004.2 万 ,与荔枝相当,和喜马拉雅差距明显。
(图片来自比达数据中心)
除了月活领先蜻蜓 FM 和荔枝之外,喜马拉雅在 付费用户数、月活跃用户付费率 等数据上也有不俗表现。
根据招股书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跃付费用户平均为 1420 万 ,同比增长 65.5% ,月活用户付费率约为 12.8% 。
我们同样可以做个横向对比。
荔枝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移动端平均月付费用户为 49.44 万 ,同比增长 7% 。
这个数据,和喜马拉雅相比实在是有天渊之别。
在 用户粘性 方面,喜马拉雅同样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根据比达数据的报告,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移动端人均运行时长为 90.2 分钟 ,比蜻蜓的 50.5 分钟 和荔枝的 15.1 分钟 加起来还要多。
而来自灼识咨询的数据更显示,今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移动端用户运行总时长高达 8478 亿分钟 ,约占中国在线音频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 70.9% 。
得益于庞大的用户规模,喜马拉雅在市场份额上对荔枝和蜻蜓形成碾压之势。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喜马拉雅在在线音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65.5% ,接近荔枝和蜻蜓的 两倍 。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不过,用户规模虽重要,资本最看重的还是营收。
这方面,喜马拉雅只能说喜忧参半。
喜的是,营收和毛利都处于稳步增长。
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过去三个完整财年的 总营收分别为 14.807 亿、16.975 亿和 40.761 亿; 2021 财年截止第二季度,营收为 25.136 亿 ,同比增幅为 55.5% 。
另一方面,喜马拉雅 2018-2020 财年 毛利润 分别为 6.638 亿、12 亿和 20.031 亿 ,2021 财年上半年毛利润为 14.042 亿 。
然而,和荔枝一样,喜马拉雅也难逃持续亏损的命运。
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2020 年喜马拉雅净亏损分别为 7.55 亿、7.47 亿和 5.39 亿 ,3 年合计亏损 逾 20 亿 。
从亏损来看,喜马拉雅和荔枝可以说是难兄难弟——荔枝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亏损为 2901 万 ,同比增幅高达 32% 。
上市一年多的荔枝依然没有解决亏损难题,用户规模更大但亏损也更多的喜马拉雅,能解决得了吗?
02、 从赴美到赴港,喜马拉雅的顽疾始终存在
以史为鉴,荔枝的今天对于喜马拉雅的明天,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从过去几年的财报来看,荔枝之所以连年亏损,主要归因于 营收结构单一、 商业 变现困难、营运成本过高 这几个老大难问题。
先来说营收结构的问题。
以今年第二季度为例,荔枝二季度净收入为 5.59 亿 ,其中音频娱乐业务为 5.55 亿 ,占比超过 99% 。虽然荔枝高层一直在财报中强调车载音频、海外业务的增长,但所有这些新业务,加上播客、广告等业务的收入,占比还不及音频娱乐业务的零头。
(图片来自荔枝财报)
喜马拉雅这边,情况也不容乐观。
早在今年 5 月份向纽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时候,喜马拉雅就向外界坦白了自己的难处。
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靠会员及付费订阅业务,这部分的收入占比在 40% 以上,其次是占比超 20% 的广告业务,其他业务占比均不足 10%。
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和荔枝的定位并不完全一样。荔枝主打的是 UGC 模式,即以用户生产、上传内容为主。而喜马拉雅得益于更大的用户规模和更完善的业务矩阵,在 PGC、UGC 和 PUGC 三种模式下共同发力 。
喜马拉雅这样做的好处是,付费项目和会员服务的营收稳步增长,和荔枝、蜻蜓等竞争对手拉开巨大差距。
但缺点就在于,和其他内容平台一样,喜马拉雅 付费项目的变现能力无法抵消庞大的 营销 和内容生产费用。
(图片来自喜马拉雅官网)
其实不止在线音频,像知乎等内容平台,优爱腾等长视频平台都要面对同样的难题。商业变现,是整个内容产业的老大难。
这就不得不说,喜马拉雅和荔枝都遇到的第二个难题了: 成本 。
和荔枝相比,喜马拉雅的内容获取成本要高得多。
坚持走 PGC、UGC 和 PUGC 融合路线就意味着, 喜马拉雅需要不断花高价从优质作者、头部主播和传统出版社、内容机构那里购置内容版权。 而这当中,还涉及和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分成、版权保护等等支出。
在这不得不多说一句:对于做内容的喜马拉雅来说,过往在版权这方面吃的亏真的太多了。根据天眼查统计的数据, 自从成立以来,喜马拉雅涉及的版权官司已经超过 600 起。
(图片来自天眼查)
此起彼伏的版权纠纷不仅让喜马拉雅的口碑大受影响,花在和解和公关上的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此外,喜马拉雅还要面对一个所有内容平台都遭遇的难题—— 获客成本上升。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 正在枯竭的优质用户资源和水涨船高的流量费用 。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 2021 财年上半年的销售及营销支出达到 12.33 亿 ,比去年同期翻了整整一倍。
营销费用的持续上升背后,是喜马拉雅越来越明显的增长瓶颈。
如前文所言, 第三方平台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喜马拉雅移动端, 这对于强调增长的喜马拉雅来说显得十分被动——想要在外平台增长获客,需要付出的成本必然要更高。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在线音频市场恐怕不再是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三足鼎立的局面。
背靠腾讯的酷我畅听、企鹅 FM,小米重金打造的小米电台纷纷入局,都瞄准了在线音频这个战场。
根据比达数据,喜马拉雅的用户群体中,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占比超 50%。这群年轻用户的口味一直多变且难以捉摸,他们对喜马拉雅的忠诚度难以估测。
最新数据显示,酷我畅听的用户粘性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过喜马拉雅,前者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到 115.9 分钟 ,后者为 90.2 分钟 。而 30 岁以下用户的占比,喜马拉雅也低于酷我畅听和企鹅 FM。
而大环境的恶化,更让喜马拉雅雪上加霜。
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 长视频流量规模是数字音频的 2.8 倍,短视频是数字音频的 7.2 倍。 灼识咨询的资料则显示,国内移动在线音频月活跃用户的渗透率,截止 2020 年底仅为 16.1% 。
这一系列数据,往好的方面说,市场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大。但往坏的方面想, 低渗透率背后的,是不可忽视的增速下滑趋势。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5 年 2020 年, 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从 2 亿增加到了 5.4 亿,但增速也从最高的 35% 下降到了 10.2%。
用户规模停滞不前、增速下滑,意味着在线音频对用户的吸引力下降,想要扩展新的用户群,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这就又回到 获客成本>营收,烧钱才能换增长这个死循环里面来了……
哪怕在行业内做到 Top 级别的喜马拉雅都不得不承认,音频市场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为了留住这群主力用户,喜马拉雅今后在营销上要花费的资源、金钱,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而为了解决这个死循环,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三巨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种方式—— 开拓新赛道 。
03、 布局新赛道,喜马拉雅急需资本输血
从先后向纽交所、港交所提交的这两份招股书来看,喜马拉雅将把募集到的大量资金投入在 技术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 。
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名词组合在一起,很明显,喜马拉雅是盯上了 IoT 这个想象空间广阔的新蓝海。
所谓 IoT,就是我们熟知的 智能物联网 ,理论上是让所有行使独立功能的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其实在智能物联网市场,喜马拉雅早在 2017 年就有过布局。可惜当时选择的智能音箱这个赛道,市场份额已经被百度、华为、小米等几个巨头瓜分殆尽,喜马拉雅只有当炮灰的命。
相比之下,车联网这个赛道发展潜力要大得多。
从招股书上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在 IoT 平台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赶超移动端,发力点已经非常明显。
(图片来自东兴证券)
根据东兴证券的研报,数字音频物联网 / 车联网端月活规模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6500 万 增长至 2025 年的 4.23 亿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5.4% 。
目前,喜马拉雅也正积极推进和车载系统开发商的合作,加快跑马圈地。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已经和特斯拉、通用、上汽、比亚迪、吉利等厂商达成合作,还将基于华为的鸿蒙系统开发车载版喜马拉雅 APP。
然而,换个赛道,竞争依然存在—— 喜马拉雅的两个老冤家荔枝、蜻蜓在 IoT 这条路上也走得很坚定。
荔枝高层就在二季度财报中强调,荔枝在该季度与更多领先的 汽车 公司和智能车载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让更多的汽车可以接入荔枝播客。
荔枝创始人兼 CEO 赖奕龙说道:
"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我们的音频生态系统中丰富用户体验,探索多样化的商业化途径,并推进我们的核心技术。"
蜻蜓的步伐迈得也不慢。根据猎云网的数据,蜻蜓 FM 目前已经内置在 近千万辆汽车 的联网系统之中,并 与保时捷、福特、宝马等多个品牌达成了合作 。
荔枝和蜻蜓对 IoT 赛道的坚持就意味着,三大巨头注定还有一战。
要打仗,就要有弹药。
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自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 9 轮融资 ,最新一轮是在 2018 年 8 月完成的 9 亿美元 E 轮融资,由腾讯领投。而在过去的几轮融资中,不乏小米、京东、阅文集团等 互联网 巨头。
然而,2018 年正是喜马拉雅赴美 IPO 传闻传得最凶,喜马拉雅最受资本青睐的时期。
2018 年之后,中概股赴美 IPO 热潮减退、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下滑、喜马拉雅自身亏损不断放大等消极因素共同作用下,资本市场对这个 " 声音经济第一股 " 的喜爱度也直线下降。
更重要的是,小米、腾讯等昔日金主如今纷纷亲自下场,推出酷我畅听、小米电台等产品,喜马拉雅对它们来说已经从战略 投资 对象变成了竞争对手。
一级市场融资困难,新赛道又必须加码投入和老对手掰手腕,喜马拉雅的 IPO 之路的确不能再拖。
不过,流血上市能否最终扭亏为盈,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毕竟荔枝的波折遭遇还历历在目。
写在最后
回想起 2019 年 6 月,喜马拉雅董事局大变天,21 位股东有 18 位退出,董事更是仅剩余建军一人。
几个月后,荔枝抢滩登陆纳斯达克,成为 " 声音经济第一股 "。
这段日子,必然是喜马拉雅成立以来最动荡的岁月。
从最开始无人敢投,到成功 " 忽悠 " 戴志康这样的投资老手先后为他输血 3000 多万,从股权结构大调整到一波三折的上市路,余建军都展现了自己对资本市场的掌控力。
毕竟在喜马拉雅还寂寂无名的时候,余建军就一次又一次带领他的团队扛过融资危机。
从这个角度看,流血上市对喜马拉雅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
据说,余建军当初之所以选择喜马拉雅这个名字,是受到亚马逊的启发:
既然有人敢用世界最大的河流当公司名字,我就敢用地球最高的山脉当名字。
而要攀上喜马拉雅山的顶峰,流血自然少不了。如今,他们就即将迎来二级市场的考验,在更加波谲云诡的资本世界里求存。
而成功与否,就留给时间来检验吧。
来源:价值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