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郭继军:数字经济的四大要求「云化、大数据化、IoT 化和移动化」|
2020 年 8 月 7 日,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正式开幕。CCF-GAIR 2020 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雷锋网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
从 2016 年的学产结合,2017 年的产业落地,2018 年的垂直细分,2019 年的人工智能 40 周年,峰会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跨界最广的学术、工业和 投资 平台。
在 GAIR 大会的第三天上午,企业服务专场迎来了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总经理郭继军,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郭继军的演讲主题为《数字 经济 加速下的数字化生态建设》,他提到今年的疫情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推手,新冠疫情驱动企业 CIO 更加愿意加大云计算相关技术投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新基建下企业服务的重点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字经济未来将是云边端一体化的体系架构,阿里云基于此,打造了云钉一体策略,重构中国技术生态。
他介绍了阿里云口号从最早的 " 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 变为 "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 的原因,口号的变迁也印证着国内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演进历程。
接着,他表示 " 云钉一体 " 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被很多企业全面拥抱的体系架构,而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郭继军提到,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体系有四个重大的、潜在的趋势性的要求,即基础设施的云化、大数据化、IoT 化和移动化, 并对这四大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社会场景将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万物互联的目标是每个节点、每个设备、每个场景能够被感知,能够被洞察,并且能够被数据重塑。大数据化完全不是一个数据的问题,数据就是将来的业务。
当涉及国计民生时,就要求云计算变成经济的基础技术,要求非常稳定、非常可靠,而且要支持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和计算场景,我们今天谈云已经不再是最基本的所谓云计算的要求,而是已经走到了经济的层面。
IoT 变成了 AIoT,今年 IoT 远超过只是有 AI 的能力,需要从感知到行动到最后能提取出来的经验最后返回基础设施。
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把今天所有的产业变成数字化,最后一公里要走过去非常不容易,如今生产线上的大量场景仍未实现完全的协同化、移动化,而这也是接下来需要我们着重攻坚的方向。
他还表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如今,数据不是简单过去的大数据平台分析能力,而是业务创造能力和业务平台化、产业化能力的体现。数据最后是不是能被充分使用和打通,是大家最关心也是最核心的东西。当某一天,所有传统企业都能够利用数据形成新业务,利用数据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时候,才意味着数字经济的真正到来。
以下为郭继军的现场演讲内容,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好朋友,大家早上好!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热情邀请我到这边和大家分享我们最近对于企业服务方面的思考。我是来自于阿里巴巴的郭继军,在行业里面从事企业服务工作很多年。
我们看今年企业服务的转向或者趋势跟过往有什么大的差别,其实非常有意思,刚才何伟所长提到了一些关键词,比如新基建、各个国家乃至于中国在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区域层面到底在新基建方面有什么样的推动力。
这是我从网摘的大家讲的类似于笑话的事, 今年到底谁在企业里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推手?传统都认为是 CXO 们或者 IT 负责人,今年突然来了一个新的角色——新冠病毒。 虽然是一个笑话,我最近拜访很多政府领导、我们的客户和伙伴,这是我们今年特别深的感受。
我们碰到很多企业,大家在政府侧看得很明显,很多政府推出新政策,要实现新基建要推动数字化转型。更有意思的是过去几个月,在云计算里面很多好朋友们都面临着同样过去几个月非常有意思的挑战, 2 月份阿里云紧急给钉钉扩容 1 万台云服务器,在钉钉上面就给在线教育、在线会议、在线协同等业务扩容,一直走到前两个月又为证券公司扩容。大家都可以理解里面的逻辑。这些扩容的背后看到一个事实,整个数字化的进程中,很多企业认识到再不推动数字化,各种业务的发展可能就落在时代后面。
前段时间我碰到几个大央企,昨天开了一个央企的会。央企的领导过来说,去年讲十四五规划,希望数字化转型是未来五年完成的任务。今年疫情一来,发现这个事不能等五年,得两年干完。为什么两年得干完?如果两年之内干不完,就会有很多基本的基础设施甚至做不到。去年我还觉得我们有几千路的视频会议的能力已经很好,今年突然发现所有的领导都在线上开会,根本支持不了。诸如此类的挑战很多。很多领导说,我们做数字化方面要求做得更快、更好,而且要全速推进。
我刚才看到大家的数据,GDP 的占比,大家可能觉得中国现在干得不错,数字化占 GDP 的占比,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国家。
如果拆解成为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条线,我们大家特别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数字化的企业方面做得不错,但是企业的数字化方面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这恰恰变成我们今天在国内不管是新基建还是产业的企业服务的重点。
去年我正好负责阿里云市场部,阿里云最早的口号是 " 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 。这个口号一开始鼓励了很大的产业界,大家都开始认识云计算、理解云计算,推究云计算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走了这几年,启蒙教育做完了,我们继续用这样的口号不能激发更多的共鸣。到去年说要找一个新的台词,我们想了半天说,正好国家开始推荐数据变成新的生产资料,那我们是不是作为云计算的提供商在上面做很多 AI、基础计算能力,包括 IoT 能力、未来计算存储能力,是不是可以斗胆说我们是一个基础设施?所以我们提了一个 新的口号: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我们提这个东西的时候心里有点惴惴的,成为基础设施,首先要有规模,再有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是要有一定的用户数,且 24 × 7 运营非常稳定,这是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 互联网 公司以前觉得对自己要求很高,当认为自己是基础设施时,会要求更高。我们想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特点? 最主要的是特点是有足够大的规模,要有一定的速度推进市场对我们的接纳度。
今年新冠疫情出来以后,曾经一度我们很担心会不会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经济的问题,而产生很多数字化进程的减缓?我们请研究机构 IDC 帮我们做预判,看现在情况怎么样。IDC 给我们反馈是,没事, 公有云会继续高速发展,而且超过以往的速度发展。
再一个,他们还预判, 从过去到今天,公有云整个业务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再分解到每个企业服务里面的领域,影响最小的是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这些领域里,疫情不仅没有阻挡这些业务的发展,反而快速推动了这些业务的发展。 新冠疫情对今天企业需求的理解,在协同方面、视频方面甚至很多在线工作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推动力。
走了几个月以后,不管是外部专家给我们的声音,还是在内部实践的体验,综合起来加上我们和很多企业的互动,他们告诉我们要全速推进,加快数字化的进程。今年走到半程,越来越有信心,2020 年是人类历史转折的一年,一方面是疫情席卷全球,另一方面 科技 会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里云想做什么事呢? 像何伟所长说接下来应该是云边端一体化的体系架构,我们深刻认为数字经济将来也是这样的体系架构。
在这个体系架构里面要构造全方位的让客户、让企业得到充分服务的架构。这个架构一方面是云,一方面是钉钉。以前大家认为钉钉是沟通工具,其实过去几年时间已经把钉钉变成新操作系统。尤其过去几个月,我们发现钉钉变成了云在消费端、企业端的新操作系统,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支撑很多云原生服务、容器业务、企业流程,甚至是很多数据业务,这些业务可以和云端、边缘侧以及物联网侧的很多业务直接打通。
这使得我们今年开始重新思考, " 云钉一体 " 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被很多企业全面拥抱的体系架构。
在这个体系中,有几个非常重大的、潜在的趋势性要求,过去一年我们总结为 " 四化 ",今年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四化 " 还可以进一步升级,即 IoT 化、云化、大数据化、协同。
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 为什么要万物互联?万物互联的目标是每个节点、每个设备、每个场景能够被感知,能够被洞察,并且能够被数据重塑。这和过去最早做 IoT" 感知中国 " 完全不一样,那只是我们被动的理解。
今天的感知动作后面,还有分析、建模,然后再回到场景里对场景进行新一步的操作。这个操作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万物互联的闭环。这个闭环上面,大规模各种场景的计算需求,不管是过去流程性的计算还是大数据计算,或者是 AI 的计算、将来实时类似于自动驾驶型的计算,以及今天城市大脑里发生的大量综合型的,融合了视频、语音、传感器以及各种各样数据模型和数据类型的综合计算,我们把这种计算平台综合在一起变成云计算平台。
像我刚才讲的当涉及国计民生时,就要求云计算变成经济的基础技术,要求非常稳定、非常可靠,而且要支持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支持各种各样的计算场景。这对云平台的要求远超越了过去。刚刚开始讲云时,只是讲弹性,只是讲可伸缩性,只是讲上面有应用开发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谈这个事情和很多年前,和运营商谈 3G、4G 网络是同一理念。这是一个重大的要求, 我们今天谈云已经不再是最基本的所谓云计算的要求,我们已经走到了经济的层面。
阿里经常讲的一句话是 " 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 "。 大数据化完全不是一个数据的问题,今天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是:数据就是将来的业务。
我举个例子,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相信去年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今年用的最频繁的应用叫健康码,健康码是一个政府运营的数据应用。健康码刚开始是 手机 上的单页面,很快变成其他应用的 API,企业复工的时候要扫,进机场要扫,进酒店要扫,它变成数据应用的 API。
更有意思的是各种 API 要融合、要打通,我相信今天到深圳来都有很多感受,我到深圳要刷三个码,到北京要刷另外三个码,到杭州还要刷一个码,各种各样的码,是不是要把平台打通?这变成平台化业务。往后更有意思的是变成无终端或者终端多样化的应用,今天可以用手机或者 App,拿身份证到机场刷就给出健康码。
过去一年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事情会发生。 如今,数据不是简单过去的大数据平台分析能力,而是业务创造能力和业务平台化、产业化能力的体现。
最后讲一下钉钉 。钉钉是协同化的平台,今天看钉钉恰恰是因为钉钉上有无数生态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去开发上面的应用、微服务等,使它变成一个云的操作系统。
刚才已经谈到今天对云的期待,它是稳定的、高要求、可扩展的,并且基础设施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所有的计算里,我们认为将来会变成最重要基础设施的底座。
如何打造大数据能力?大数据的能力最关键的不是我们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如非结构化的数据、视频数据、Hadoop 以及今天的发生的流计算、时序计算等技术。这些技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数据要业务化。 数据如何业务化?是今天在大数据平台上要建造出来的远超越原来基础数据技术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我们认为今天不仅仅是简单的找数据科学家做出来的,而是数据科学家 + 场景 + 应用平台 + 今天建造各方面的大量数据的业务能力,共同创造出来的。这是我们今天在看大数据化特别重要的特点。
IoT 今天发生巨大变化,IoT 今年变成 AIoT,今年 IoT 远超过只是有 AI 的能力,需要从感知到行动到最后能提取出来的经验最后返回基础设施。 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么重要?最近大家都听到车路协同的词,车路协同存在很多年,但是过去做得更多的是希望路能够给车一些指导,那么,将来有没有可能交通大国再变成交通强国的时候,车对路有指导,车对路有影响,使路变得更智能,从而影响车、影响经济行动、影响我们很多动作。这些动作综合起来,使我们变成真正数字化的经济,而不是简单的让车跑得更顺更好。
协同化和移动化。 移动化是不用说的道理,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所谓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把今天所有的产业变成数字化,最后一公里要走过去非常不容易。今天大家认为我们已经很习惯用手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很多 APP 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的协同中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真的走到今天产业的第一线,你会发现大量场景仍然非常不协同化、非常不移动化的。
我去年花一年时间去广东拜访很多产业的工作,你会发现走到生产线上大量工作是非移动化的,走到企业内部和他们做沟通,会发现大量楼层是不移动化的。今天很多企业家、企业的员工,当他做私人动作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特别高效的应用直接找到某个人沟通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到产业里面会发现好像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世界大量的应用,甚至很多应用不存在,也有大量应用必须走到 PC,还会翻出很多不同的界面和应用,学习成本、经验、能力、数据都没有被打通。 我们讲这部分的时候千万不要低估在过去这么多年非移动化、非协同化的信息化投资,而这些投资需要更好、更方便、更容易的道路给到企业家和产业,让他们快速走过来。这是我们今天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东西。
总结来讲,刚才谈到的所有内容其实核心是数据,今天在处理流程也好,做业务创新也好,积累经验也好,做 IoT 也好,到产业里面帮助人家提升效率。 所有的终点不再是流程,也不是所谓经验,也不是业务模式的东西,而数据代表所有的内容,这些数据最后是不是能被充分使用,能被很好的调用,能在一个平台很好的打通,这是我们最关心、最核心的问题。当哪一天所有传统企业能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数据形成新的业务,利用数据进行思考和决策,那时候我们才真正认为数字经济已经到来。
过去好多年都有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等各种云的形态的辩论。但大家走到数据层面你发现这种辩论声音越来越小,因为要应对大规模的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基础设施,我们发现首先云技术非常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混合云是很重要的手段,没有混合云,很多数据来源于公有云、外部市场、外部企业,来自于你的生态,而这些数据要综合起来,你不可避免会走到混合云的基础设施上。
所以我们今天在看所谓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时已经不再纠结你在哪朵云,是什么形态的云,以及这个形态的云是什么结构,我们需要能够打通、能够整合、能够一致化管理的云体系。我们还对传统 IDC 进行改造上云,从而形成更好的混合云架构,激活数据、流程,变成数字经济的真正组成部分。
我们谈了很多阿里云最近在思考和探索、往前走的方向。大家注意到阿里云今天仍然扮演着最基础的基础设施的角色,而真正产业的数字化,是需要大量产业经验、产业能力以及产业化的产品、产业化的赋能、产业化的交付来实现,这个工作在阿里云非常期待、呼唤和很多生态朋友一起构造。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能够实现所有业务,也从来不认为我们这个平台就能够实现所有能力的平台。我们会在每个层面都在和伙伴一起构造这样新的世界。
我们认为之所以它称为数字经济,而不是数字平台,就是因为经济是有复合性,经济是有多种物种、多种生态存在的事情,而这样的经济模型我们在里面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希望各种各样的生态伙伴和我们一起扮演角色的场景。
这是今年我们在思考数字经济往前走、技术往前走、平台往前走、包括生态往前走时有很多的思考和总结,今天借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期待在座的很多专家、好朋友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共同构造新的数字经济、新的基建、新的能力。谢谢大家!
来源: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