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资本暗战:年底未奠定地位就将出局
2016年11月底,在一辆从杭州火车站驶往西溪地区的 汽车 上,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靠着椅背,在平板电脑上玩着一款时下流行的 手游 。很快,他将抵达西溪悦榕庄酒店,并在半个小时内与小电 科技 创始人唐永波敲定一笔 投资 意向,从而再一次开辟一块类似于共享单车一样的 创业 战场。
5个月后,小电科技在2017年3月发布了融资信息,街电科技也紧跟而上,数天后,来电科技也发布了融资信息。
日前已经有超过4亿元资本涌入20多家涉足共享“共享充电”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在商场、餐厅等区域投放可以租还充电宝的机器或者可以直接充电的桌面机器为消费者提供电子产品充电服务。
打开这张长长的投资机构名单就会发现:这些投资机构中相当一部分也参与了2016年的共享单车大战、甚至是2015年的网约车大战。
不同的是,在共享充电这个战场中,冲在最前排的创业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在2014-2015年成立的,他们在聚光灯外摸索了数年的时间,突然被资本送入了战场。
来电科技在2016年一整年寻求资本的道路都并不顺利。“看不懂”,“太重资产了”,这是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常常听到的资方回复。但在2017年春节后,资本方的态度却突然出现了变化,一家北京的投资公司一次开出了3亿元的投资额度。
春节是一个明显的节点,春节后创投圈就开始传出一些标杆型投资机构进入这一行业的消息。在一位北京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看来,这不是什么秘密,或者说提早知道这个秘密并不能让投资机构获得什么优势,“有钱的大部分都能干,没钱的谁都干不了”,这位投资人表示。
中国线上流量版图的改变让资本可以选择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狭窄,它们不得不抱团涌入一个市场,从而获得一个相对可靠的回报。从2016年开始,红点中国投资经理周韬略就察觉到值得投资的项目正在变得越来越少,短视频、 社交 网络风口已过,各种类型的APP占满了用户的使用时间,以至于新的应用再想获得一位用户的成本已经被抬升到了很高的程度。红点中国也是来电科技次轮融资的领投方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中,这种以获得客户流量为目的线上项目主导了中国创投圈前进的方向,电商、社交网络、短视频、直播,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过后,中国的创投圈可选标的日渐减少。投资圈也越来越认可这样的一个观念:资本本来就可以成为一个 商业 模型是否可行的重要变量之一。
并非每一个投资人都看好这个行业,天成资本合伙人陈超阳此前看过一些共享充电的业务,但是在他看来这个行业的财务模型太清晰和简单了,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只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回报,并没有太多想象空间。同时,电池技术一旦有突破,这就可能成为一个被淘汰的市场。“创业投资机构还是要多投一些未来的项目,而不是吃落日的余晖过活。”陈超阳表示。
但无论如何,资本已经涌入了。很快每月数十万台的各类充电机器将会遍布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商场、火车站、餐厅和咖啡馆。
暗战春节后
雷云已经在深圳过了好几年舒适的日子,他习惯了每天睡到自然醒。从2011年开始,一直从事锂电池行业的雷云所创办的首家创业公司获得了成功,在闲暇之余,他还在2015年创办了一家名为云充吧的“共享充电”公司,这家主要业务是在公共场所投放能租还充电宝的机器,并以此获得收入。
雷云进入这个行业时,只有寥寥几家公司,其中就包括来电科技。来电科技是最早一批进入这一行业的公司之一,创始人袁炳松在锂电池行业有着超过10年的从业经验,2014年袁炳松创建了来电科技,进入充电宝租赁行业。
在2014-2016年这一时间段,一批涉足“共享充电”这一领域的公司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诞生,这些公司规模有限,布局网点数量多者也只有数千个,少的更是仅有数百个网点。
在2016年年初,袁炳松开始接触资本方,希望能够通过资本的力量加快进程,但是在一整年的时间中,融资进程都毫无进展。大部分资本方都表示看不懂这套商业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也有一些资本方认为这是一种重资产的商业模式——来电科技投入的大型机柜成本达数万元,小型机柜成本也在数千元。
改变发生在翻过年的2017年2月。
春节过后,袁炳松一位赶赴北京寻找投资的合伙人感觉到了资本的青睐,多家投资机构都表现出了投资的兴趣,其中一家北京的投资机构更是直接将投资的幅度从5000万拉至3亿元。
3月18日,来电科技的一轮融资迅速被敲定,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在这之前,两位竞争对手小电科技和街电科技也已经完成了融资:其中街电科技的领投者是IDG和欣旺达,小电科技第一轮的领投者是金沙江创投和个人投资者王刚。
2016年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察觉到了这个领域,在用各种方式测试了3个月后,他确定了这一领域的潜力,并带着测试的数据和产品找到了朱啸虎,在半个小时的交谈后,确定了第一轮融资。融资完成后,唐永波成立了小电科技,并在2017年2月又紧跟完成了第二轮融资,第二轮领投方为腾讯和元璟资本。唐永波对 经济 观察报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么快的融资速度,是因为他此前一直从事 互联网 行业,因此他对于资本力量的感受格外深刻。
弹药已经填充完毕,只等引线点燃的那一刻。在这一异常安静又接近沸腾的时刻,雷云还处在“睡到自然醒”的生活状态中。他并不是完全没有察觉到这种迹象,在2017年春节过后有不少投资机构接触了云充吧,但这并没有引起雷云的重视,大部分的投资机构他都没有直接接触,而是交给了另一位负责云充吧销售的总监,这些汹涌而至的投资者只是被雷云当作春节后投资经理返工的一些正常迹象而已。
然而在3月底,小电科技打响了第一炮,披露了融资信息,在小电科技披露的当天,街电科技紧跟而上。竞争对手的速度扰乱了袁炳松的计划,他本来打算要将融资信息留到5月份再披露,不得已之下。来电科技紧跟在4月初披露了融资信息。
雷云自然醒的生活也出现了改变,每天早上7点左右,雷云都会准时起床,一连串对手的融资信息让雷云感觉到后悔又兴奋,后悔的是他所创建的云充吧错失了这一轮的融资机会;但兴奋的是,他竟然又一次的站上了一个风口行业,又有了一次披挂上阵的机会,“人能有几次站上风口的机会呢?”雷云说道。
6个月的战争
4月25日,在国贸三期64楼国贸大酒店大堂内,朱啸虎正在一轮又一轮地约见着不同来访者。不久后,朱啸虎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LP(投资机构的有限合伙人)会议,他的行程变得异常忙碌,在和坐在对面的来访者交谈的同时,另一位来访者已经在楼下的餐厅等待着。
在过去的5年时间中,朱啸虎几乎都是整个创投圈绕不开的名字,从滴滴开始,到饿了么以及2016年的共享单车,数次精准的操作让朱啸虎的每一次出手都会引来一些关注。一位北京的投资经理描述了这种模式:朱啸虎先进入第一轮,随后包括腾讯系或者阿里系在内的数家大型投资机构就会迅速进入后续几轮的投资名单中,从而奠定局面。小电科技第二轮融资中领投方之一腾讯也是朱啸虎本人帮忙出面接洽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一轮共享充电热潮的兴起也与朱啸虎参与投资的共享单车热潮有密切关联。在这一点上,袁炳松、雷云都抱持着同样的观点:共享单车市场的火热教育了投资人,从而让他们对于“共享充电”这一模式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在共享单车模式火热的一段时间,争议从来没有断过。一位投资过共享单车的机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时这种模式是否值得投资这一问题曾经在机构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讨论。然而,随着红杉、腾讯等大型投资机构的进入,“是不是值得投”这一问题迅速被高歌猛进的资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朱啸虎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否刚需高频?单个财务模型是否成立?以及是否能够形成护城河?从这三个标准衡量,在朱啸虎自己的逻辑框架里,“共享充电”是一门好生意,甚至比“共享单车”还要好,在朱啸虎曾经告诉后一轮的潜在投资人:“我找到了一个和共享单车一样的项目,财务模型还要更好。”
朱啸虎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最简单的桌面式充电器的成本只有20-30元,如果按一天一次,一次一元的标准计算,一个月内就能回本。而朱啸虎认为只要是在6个月内能收回成本的项目,风险就是可控的。同时,“共享充电”会涉及大量商户端的渠道,一个商户不太可能在店内铺设数个品牌的充电机器,这也意味着一旦一家公司占有了商户渠道,就有可能是排他性的。
铺开规模、占有渠道成为了各家“共享充电”公司最为重要的事情,在唐永波看来,这一类“共享战争”最重要的节点就在于“规模和成本间的权衡”。袁炳松也在资本的催促下,将百城十万点的目标提升至了百城百万点。
小电科技筹备了每天10万台桌面充电器的产能,来电科技也筹备了一月大柜机3000台,小柜机5万台,桌面机30-50万台的产能(大型柜和小型柜的区别在于内部能放置的充电宝数量,而桌面机一部分是 手机 直接充电,一部分是带有一个充电宝,这也是目前行业内的两种不同模式)。
毫无疑问,这会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在袁炳松的预测中,这场战争需要持续两年半的时间,但是如果2017年年底不能奠定地位,就意味着出局。而在2017年春节后,袁炳松的一位投资人告诉他,从资本的纬度,这场战争实际半年内就结束了。
火车启动了
2017年春节过后,一位北京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开了一张长长的名单,在这张名单上一列排下来的项目包括雨伞在内的生活服务设施。他一项一项地划掉了名单上不够高频或者不够刚需的服务,然后将目光停留在了“充电宝”一项,综合考量,这位投资经理认为这个项目有潜质。
但是,很快这位投资经理就听到了业内流传的一些标杆性机构已经进入的消息,他明白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能够赚钱的唯一机会就是在这些大型机构进入前先投一轮,然后等着他们进来投下一轮,但这种概率并不大,就算市场上只有十家公司,这个概率算下来也就是十分之一。”这位投资经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投资越来越像一辆列车,当它已经启动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上车的机会了,所有的座位都预留给了足够有分量的机构,而在启动之前,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资本会开动哪一辆列车。朱啸虎告诉经济观察报,在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手机都要被打爆了,来咨询能不能进入后续投资轮次的投资机构数量甚至要超过之前的共享单车项目。但是,股权不可能无限制稀释,准入的名额极为有限,在小电科技的第二轮融资中,进入的机构也都是腾讯、元璟资本这样此前在ofo和滴滴项目中,曾经与朱啸虎并肩作战过的机构。
在周韬略看来,这样“抱团作战”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中国创投圈的一个特色。聚集的资本所展示出来的力量已经逐渐让创投业界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在考量一个商业模型是否成立时,不应该把资本因素抽离,资本因素反而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而这一点已经在多个轮次的“风口”中得到了验证。
历经一轮又一轮的风口过后,一些投资人已经感觉到了项目的匮乏。周韬略在2016年就开始感觉到了这一点,在大部分投资机构专注的传统TMT领域已经没有太多可以投资的项目了,从社交网络到短视频、再到2016年的直播,用户流量已经被拉扯到了极致,“或许在垂直领域还有机会,但是整体上亮眼的领域已经很少”,周韬略说。正是这种可投项目的逐渐减少,让周韬略开始将目光从纯线上项目向一些生活服务类项目转移,并最终决定了对来电科技的投资。
陈超阳在2016年年底和2017年春节后也看过一些共享充电宝项目,这些项目都展示出简明易懂的财务模型。但这也是让陈超阳由犹豫的地方之一——投资机构能够获得回报的数量太容易计算了,回本很容易,但很难看到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陈超阳认为类似于共享充电这类项目属于“有多少资本推动才能走多远”的项目,相较而言,他更看好一些属于未来的大数据、无人机等项目。
有效领域的紧缩让机构投资的风险不断增加,为求稳妥回报的资本集中进入一个领域,从而迅速形成一个“风口”,这已经成为了一套被证实行之有效的策略,在这一策略之下,共享出行、共享单车甚至是“共享充电”等“风口”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在10年的时间中,中国创业投资领域经历了神速般的发展,资本、政策等资源被填充进这一领域,并被寄予厚望。政策方希望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动能,解决更多就业,而资本方希望获得足够的回报。在线上空间被席卷一轮后,所有人实际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正在不断地感受到浪潮的袭来。
4月,北京东直门来福士二层的咖啡厅刚刚安装完毕一台共享充电的机器,机器尚未接通电源,就已经有消费者在机器尝试要扫码充电。很快地,这样的机器将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斥在整个现实空间之中。
【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宋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