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个月前刚刚融资 13 亿美元,如今 AI 独角兽创始人却带头跑了
3 月 19 日,微软发文称,公司已聘请了 Inflection AI 的 CEO 穆斯塔法 - 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 )和首席科学家卡伦 - 西蒙扬(Kar é n Simonyan)将前往微软,前者将领导新成立的微软人工智能部门。据了解,前往微软的还有 Inflection AI 大部分员工。
要知道,就在 9 个月前,Inflection AI 完成了一轮 13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突破 40 亿美元。就在不久前,Inflection AI 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最新模型—— Inflection-2.5,在实现接近 GPT-4 的性能的同时,训练所需的计算量竟然只有 GPT-4 的 40%。
如今,两位核心创始人的离开,意味着这家 AI 独角兽,正在面临分崩离析的尴尬局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 Inflection AI 的 投资 人,微软没有选择直接收购 Inflection AI,而是让 CEO 带着首席科学家以及大部分员工直接加入了微软。
这背后隐含更深层次的事情是, 创业 公司卖给大厂的逻辑,是不是在 AI 时代跑不通了?
AI 独角兽一夜陨落
这次事情的主人公穆斯塔法 - 苏莱曼,大有来头。
1984 年 8 月出生的苏莱曼,在英国伦敦长大,他爸是叙利亚出生的出租车司机,他妈是英国护士,还有两个弟弟。在大学之前,就认识了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戴密斯 · 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两人会经常探讨如何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 2010 年的时候,苏莱曼和哈萨比斯联合创办了现谷歌旗下的 AI 研发中心 DeepMind。DeepMind 旨在通过结合机器学习和系统神经科学,建立强大的通用学习算法。2014 年,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看中了 DeepMind,斥资 5 亿美元买了下来。
但是,进入谷歌的苏莱曼却过得不是很顺利。因管理风格过分严苛在谷歌内部屡屡遭到投诉的苏莱曼 在 2022 年离开了谷歌。不过,他并没有放弃 AI 梦,转头加入了风投公司 Greylock Partners。并在同年,和 DeepMind 前首席科学家卡伦 - 西蒙扬、Greylock 合伙人里德 - 霍夫曼联合创办了 Inflection AI。
与苏莱曼不同,卡伦 - 西蒙扬的成就更多体现在学术界。卡伦 - 西蒙扬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先后在世界顶级科研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 5 篇论文,总被引次数超过 18 万。
凭借苏莱曼和卡伦 - 西蒙扬等人背景,Inflection AI 受到了很多投资人的青睐成立不久,Inflection AI 就融到了 2.25 亿美元。去年 6 月,Inflection AI 在去年 6 月就拿到了一款高达 13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约为 40 亿美元,仅次于 OpenAI。一夜之间,Inflection AI 成了资本和舆论竞相关注的明星独角兽。
让人措不及防的是,这笔融资完成不到一年,苏莱曼和卡伦 - 西蒙扬这两位联合创始人就宣布要走了,还要带着一大批 Inflection AI 的研发人员一起离开,其中包括一批经验丰富的算法工程师、基础模型构建人员、深度学习研究人员。
讽刺的是,他们不是被对头挖走的,而是被当时的最大投资人微软撬了墙角。据悉,Inflection AI 的投资者将得到全额补偿。
Inflection AI 发文称,虽然公司走了一个 CEO 和首席科学家,但仍然留下来联合创始人里德 - 霍夫曼,同时公司也请来了希恩怀特(Sean White)做新的 CEO。
在大模型和 C 端产品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的 Inflection AI 也要改变线路了。他们不再执着于跟 OpenAI、Gemini 大模型继续内卷,转而走向了 商业 to B 赛道,想着怎么从企业服务那里盈利了。
随着核心团队的离开,那个曾经被多家巨头联合押注的明星独角兽,曾立志研发最强大模型带走 ChatGPT 半壁江山的初创公司,一夕之间,在微软的强势介入下,遂成泡沫。
Inflection AI 的梦想与骨感
说起来,Inflection AI 有点像去年年初的 OpenAI,不仅有已经有自己的模型,也有类似于 ChatGPT 的聊天产品 Pi。
截至目前,Inflection AI 一共推出过三款模型。2023 年 6 月,Inflection AI 发布了基础语言模型 Inflection AI-1。该模型在 MMLU 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优于 Google 的 PaLM-540B、OpenAI 的 GPT-3.5 和 Meta 的 LLaMA 等知名模型,在所有任务中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 72.7%,超过了人类专家和人类评分者。
去年 11 月,Inflection AI 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模型—— Inflection-2,当时号称是全世界第二的 LLM。今年 3 月,Inflection AI 刚刚发布了新模型—— Inflection-2.5,主打一个高效。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Inflection AI-2.5 在实现接近 GPT-4 的性能的同时,训练所需的计算量竟然只有 GPT-4 的 40%。
Inflection AI 的聊天产品 Pi,比模型出来的更早,在 2023 年 5 月就已经发布。与 ChatGPT 相比,Pi 主打一个私人、走心。Pi 在 X 官方账号上的介绍是:Pi,你的私人 AI,有什么心事吗?我们来谈谈吧!
在对话框傍边,还有一个 " 发现 " 按钮,点击后会有一些话题的引导,比如职业选择、今日笑话等等。
与 Character.ai 等聊天工具相比,Pi 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互动,而是希望通过对话建立起真正的同理。也就是说,Pi 拒绝做深度的角色扮演,而是希望真正成为用户的助手,通过真诚地交流来探索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当你向其询问:当我和恋人吵架后不愿意先低头和好应该怎么办?
不光产品像 OpenAI,Inflection AI 的野心也一点不比 OpenAI 小。在苏莱曼看来,Inflection AI 开放 AI 应用,本身也是一个 AGI 的研究过程。之所以做大模型,是为了更好地做出满足自己预期的应用,第一个 AI 应用就是 Pi,后面还会有其他应用。
对于 Pi,苏莱曼同样也有着很高的期待:Pi 会成为个人助理,真正实现人类和 AI" 相互依存 "、" 紧密联系 "。
尽管愿景很美好,但 Inflection AI 的现实无比残酷。过去三个月,Pi 网站每月平均访问量只有不到 400 万左右。
这数据是个什么水平?根据 a16z 根据最新月访问量整理的 Top50 AI 应用榜单,排在第 50 位的 Otter.ai 的同期每月访问量为 460 万,且仍然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数据,Pi 在全球 AI 产品流量排名至少在 50 位开外了。
Pi 在移动端的表现也没好到哪去。在 Appstore 美国区,Pi 在生活类的榜单的长期在 300 名开外,3 月随着新模型 Inflection-2.5 的发布,排名有所回升,但依然在 200 名左右。
由于产品表现不佳,Inflection AI 在商业化层面也毫无建树。当一家 AI 应用公司的核心产品迟迟无法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表现,模型层又面临着军备竞赛的压力,让苏莱曼 最初模型驱动 AI 应用的逻辑不再成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莱曼和西蒙扬会选择离开 Inflection AI 了。
微软生吞 Inflection AI 背后的隐忧
根据外媒报道,苏莱曼和西蒙扬以及以及 Inflection AI 的大部分员工都
将前往微软,前者将领导新成立的微软人工智能部门。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年底 OpenAI 与奥特曼的那次风波。当 OpenAI 董事会决定解雇奥特曼后,微软就立刻宣布聘请奥特曼和布罗克曼领导一个 " 新的高级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最终,那次风波以奥特曼及背后的微软获胜而告终。
不过与那次风波不同,这次在没有任何征兆额情况下,作为 Inflection AI 的重要投资人,微软转头把两个创始人以及大部分员工挖走了。
这对 Inflection AI 几乎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多少有点不讲 " 武德 "。要知道,过去在 互联网 时代,类似对于创业公司团队的吸纳,都是通过并购完成。
说到底,这与 AI 产业的发展特点有很大关系。现在的 AI,是一个典型由少数人驱动的行业,行业最宝贵的资源不是算力,而是人才。
Midjourney 发布的时候,团队不过只有 11 人。前段时间亚马逊集团董事贝索斯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全球范围真的对大模型能有实际大贡献的天才研究学者可能就两三百个人,天才科学家的聚集效应是很强的。
尤其对 Inflection AI 这种创业公司来说,苏莱曼和西蒙扬更像是团队的凝聚剂,价值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说,去年 Inflection AI 的 13 亿融资,八成是给了苏莱曼及其背后的技术团队。
一旦微软的做法成为行业惯例,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兴起的大厂并购逻辑或许将不复存在。要知道,无论在中美风投界,并购都是投资人退出的重要方式。在美国风险投资界,超过 70%的项目退出是通过兼并收购,而在中国,卖给 BAT 也是很多创业者的归宿。
也许这样的故事,要在 AI 时代划上句号了。
来源:乌鸦智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