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林花谢了春红,小楼昨夜又东风,太阳东升西落,睡觉起床打工。无论是人类,还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一切事物都以特定的规律作息。而对于生物来说,这样的作息叫做“生物钟”。

在专业的生物领域,我们称其为“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来自来自缅因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 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HTC与OneReality共同基于该诺贝尔获奖研究开发出 VR 科普体验 《昼夜节律》,用VR的形式,带观众进入细胞世界,了解诺贝尔获奖研究的原理,探索昼夜节律。 该体验现已登录Viveport,今天就让87君带大家探索一下,诺贝尔获奖研究究竟是什么吧!

层层递进的细胞世界

在拉丁文中,“circa”指“围绕”和“dies”指“白天”,也就是说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指导着生物活动和节奏 ,何时睁眼,何时睡眠,何时进食,何时如厕,这一切看似有的选择,其实早就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

在《昼夜节律》片头,也在讲述着这样一件事。 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科普短片和互动学习。科普视频大约5-7分钟。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虽然大家对“生物钟”这个名词耳熟能详,却并不知道生物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科普短片的这一部分就是在讲述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讲述从果蝇引申到人类身上的“昼夜节律”。

科普部分一开始,我们跟几只果蝇面对面,场面有些尴尬。解说告诉我们“昼夜节律”发现的基础: 人类和果蝇都将遗传物质携带在位于每个细胞内的不同核中。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紧接着,画面转换,我们来到了更微观的世界。 观众被许多细胞包围着,面前是一个巨大的细胞,随着镜头的推移,解说讲述了细胞的结构。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中最小的单位,通常被称为生命的基石。而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它是一种生物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隔开。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们离细胞越来越近,最终突破细胞膜,进入到了细胞中。解说继续说到,细胞膜的基本功能是保护细胞免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被细胞膜封闭的是细胞质,它由果冻状液体和围绕细胞核的其他结构组成。细胞核是包含细胞基因的结构,同时也被核膜包围。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解释完细胞的结构后,观众的视角又进入到了细胞核中,解说正式开始阐述该科研成果的发现。

我们上文说到,三位科学家的发现是基于果蝇细胞的。 在果蝇细胞内有两种蛋白:PER和TIM。

PER会随着时间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比如在夜晚时,PER数量会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结合TIM,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异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内,抑制编码PER蛋白的基因——period的转录。

白天,PER就会越来越少,而它对period的抑制作用也就会随之而减少,所以等到了晚上PER的数量又会恢复。

这样一个周期的变化,恰巧为24小时。

而TIM则是由一个名为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它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

也就是说,果蝇既可以按着特定的时间进行作息,也可以基于光的变化调整作息。

之后,三位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更多与生物钟有关的基因(9至12组),并研究出他们的产生、运作机制,了解这些基因的mRNA及蛋白是怎样控制昼夜节律的。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控制果蝇昼夜节律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

虽然人类的更复杂一些,但也有类似PER和TIM的蛋白,被称为CLOCK和BMAL1蛋白。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我们拥有了白天精神,晚上就需要睡觉休息的“生物钟”。

“哪里不会点哪里”的互动环节

如果说科普视频这一部分涉及到了大量的生物专业知识,全程英文讲解中过多的专业词汇让非母语用户挠头不已的话, 接下来的互动学习部分则更加人性化。

也就是说,除了科普视频之外,用户可以选择进入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中,观众能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了解关于每个物质的作用。

比如,当手柄光标所指位置位于可解释内容上的时候,手柄会有震动反馈,相应位置也会高亮,这时按下手柄圆盘的下键, 面前会呈现出一个黑底的文档,上面写着该物质的详细解读,解说也会朗读相应内容。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时,这一部分也在不断地进行“昼夜节律”的运动过程,物质在不断地增加减少,分裂结合。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看懂文字的基础上,结合持续进行的动画,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一部分用设计好的互动,帮助观众更详细,更进一步,更有选择性的了解知识内容。

这样的设计让87君想到了某品牌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把 科技 馆搬进家里

《昼夜节律》两部分,即“科普视频”和“互动体验”的组合形式很像科技馆。 用视频讲知识,用互动和小 游戏 让你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

《昼夜节律VR》体验丨 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用VR向大众科普自己的研究成果?

而这样的设定很符合我们学习的规律,从开始通过整体的了解一个知识,对它产生兴趣,到在讲解中深入认识知识,打破原本的知识架构,再到互动环节,通过主动寻找和反复了解,最终消化吸收,把打破的知识架构添加上新知识后完成重组。

也就是说《昼夜节律》在“将科技馆搬进家里”这件事中,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是很完整的一步。

从VR的形式来看,它能做得到的事情是无限多的,因为每一新的VR内容,都是在给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让我们接近原本生活中“只可远观”的很多事物,甚至可以奇形怪状,充满想象。所以在利用VR时,我们完全不必过于追求多么拟真,而是专注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理念。

虽然目前VR主要利用在娱乐领域,是很多人手头的高科技玩具,但VR所具有的价值却远远超过“玩具”。它更像是一个“工具”,让人类不拘泥于身处的世界,它能够极大的解放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来源:87870

随意打赏

诺贝尔奖得主量子是什么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