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最后的幸存者,是一家卖数据线的公司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华强北最后的幸存者,是一家卖数据线的公司 华强北最后的幸存者,是一家卖数据线的公司 随着 " 明通数码城 " 换上 " 明通化妆品 " 的招牌,华强北与电子产业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收尾。1.45 平方公里的 商业 区,曾经记录过诸如一年 2000 亿销售额,50 多位亿万富翁等等商业传说。

走到 创业 板大门前的绿联 科技 ,也许是整个华强北最后的幸存者。

绿联的创始人张清森,学的是跟电子产业没什么关系的国际 金融 专业,2009 年,张清森在智能机革命的前夜下海,创办绿联公司,定位在 手机 品牌的数据线平替,不但逃过了智能机横扫一切的大清洗,反而依靠廉价的手机配件迅速壮大。

华强北最后的幸存者,是一家卖数据线的公司 华强北的工厂与供应链、依附于高科技产品的配件、国际品牌的廉价平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业的故事。

01

绿联科技,不是你想的那种科技

2020 年, 苹果 宣布 iPhone 不再附带充电头。随后,华为、三星、小米等一系列厂商纷纷一夜之间化身环保卫士,执行不附赠充电器的策略。

一个原装苹果充电头售价 145 元,一根原装数据线也是 145 元。所以,第三方手机配件出现的原因非常简单:消费者愿意花一万块钱买手机,不代表他们也愿意花 100 块买充电头。

绿联科技的业务也不复杂,就是原装配件的平替。 其产品包括传输类的数据线,拓展坞,集线器,音视频类的无线耳机(只要一两百),以及几十块钱的充电宝等等。在低配平价的手机配件开始占据大众的心智之时,绿联科技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绿联科技产品

虽然公司名字里带着 " 科技 " 两个字,但绿联对科技的理解显然和主流观点有些差别。

在招股书里,绿联科技拥有的专利数为 1204 项,看起来科技感满满,但其中发明专利只有 11 项,90% 都是 " 外观设计专利 "。 招股书披露的三个主要技术负责人中,一个帮助公司仓储管理云技术开发、一个负责精密模具注塑技术,还一个负责团队搭建。

团队搭建算不算技术研发,这个见仁见智。但如果看看绿联科技的产品,可能也会理解绿联科技的 " 苦衷 "。

从产品上看,绿联的产品本质上就是高技术数码产品的逆向还原。因为数据线、拓展坞、充电宝这些东西,本身没什么技术壁垒,大部分产品生产都是供应商完成的。在 2021 年 1.57 亿的研发投入中,大部分主要的投向还是产品模具和设计方案。

不过作为传统制造业,绿联的盈利能力可谓优秀,近三年营收分别为 20.45 亿,27.38 亿,34.46 亿,净利润为 2.27 亿,3.06 亿,3.04 亿,整体相当稳健,10% 的利润率能吊打一堆同行了。

和另一家做充电宝的公司安克创新一样,绿联的高利润率也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个是拿到了大客户的认证:2014 年,绿联通过了苹果的 MFI 认证,2018 年又拿到了华为的 DFH 认证,顺利从编外员工变成了体制内。

另一个因素,则是海外市场的电商红利。

02

高利润的来源与隐忧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绿联境外收入占比接近 50%,曾经的华强北留下产业聚集效应,使得数码配件的生产成本极低,叠加海外市场的高购买力,2019 年,绿联境外毛利率相比境内高出近 30%,是公司提升净利率的主要来源。

绿联从 2014 年开始发力海外渠道,亚马逊、Shopee、Lazada、速卖通等跨境电商渠道基本都有它的身影,可谓吃尽了海外电商的红利期。

虽然 2020 年公司毛利率大幅降低,但主因是原本记入销售费用的 " 快递及运费险 ",在这一年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从而导致毛利下滑。

但 2021 年,绿联的利润率再次出现下滑,而且 公司整体增收不增利,经营开始显现出疲态, 这就是公司的经营遇到问题了

作为面向 C 端的电子产品,主打的还是平替,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一旦成本端出现风吹草动,很容易影响收入。和很多消费品公司一样,绿联也在 2021 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原材料涨价。

一方面,原材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本项;另一方面,绿联很多产品都是从供应商那里采购贴牌,很难压价。芯片,公头,线材三大类主要原材料,每年都在以 20% 左右的速度涨价, 其中芯片价格三年翻三倍 ,线材价格翻两倍,产品成本自然也得跟着涨。

所以,就像苹果产业链上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一样,绿联虽然有着更好的盈利能力,但由于本身的产品属性,在应对外部风险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脆弱。

03

制造业的缩影

无论是立讯精密、蓝思科技这样的代工企业,还是绿联这样的配件商,其本质都是在做高科技公司边缘的低附加值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没有定价权:由于没什么技术差异化的空间,配件品牌涨价都得小心翼翼,比如绿联的充电器和数据线在 30 元上下,罗马仕最便宜的不到 10 元,加上原装配件卡死了天花板,品牌自主定价的空间其实不大。

代工企业的情况则更差,往往是大客户规定好了利润——毕竟 " 你不想干有的是人干 "。

另一个则是可替代性强:最开始,国内果链中较大供应商是广达,但苹果不念旧情,推出 Apple Watch 时,马上把部分订单给了仁宝,MacBook 的代工也被富士康以抢走了一块。2020 年,广达逐渐剥离苹果业务,转投谷歌,它的毛利率涨到了 6.4%,而当时留在苹果的仁宝毛利率只有 3%。

配件品牌自然也是一样,苹果今天给 A 发 MFI 认证,明天可以给 B 发,后天可以给 C 发。换句话说,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大多数代工厂会选择一种横向发展路线:比如以声学起家的歌尔,将版图扩张到声、光、电,组装四大业务;连接器起家的立讯,成为了苹果 airpods 第一大组装厂,最后甚至晋身成为 iPhone 的代工厂。

从绿联的发展思路看,基本上也是这种 " 横向扩张 " 的路径,比如从最开始的数据线、充电器,到充电宝、无线耳机,目前绿联的新产品线上,还有 智能硬件 、视频转换器、可穿戴设备等等。

对于手机配件这种 " 边角料 " 产品来说,即便想要进行硬核的研发,也没什么研发空间,横向发展全品类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而它的残酷性体现在,即便形成了品牌,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对人力成本的压缩程度。

大概十年前,富士康新闻负责人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曾说," 中国制造是一分钱一分钱的赚,希望大家对富士康和中国制造,至少能有些许敬畏之心。"

我们所创造的很多奇迹,其实也是建立在这种残酷之上的。

来源:有数DataVision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