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和往年一样, 苹果 在 WWDC 2019 大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新内容,但始终有一个特性,根植于系统功能和服务中。

那就是个人隐私。如果说原本苹果对它的态度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那么在这本次发布会上,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则一跃成为了被浓墨重彩宣传的重点。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有些内容算是老生常谈,比如 watchOS6 新增的环境噪声监测功能。这一般都会涉及到声音的监听和录制,对此苹果强调,所有数据都只会保存在本地,不会上传至云端。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同样的,在 iOS 13 的定位服务中,用户可以选择应用「只调用一次」定位权限,避免用户的位置信息被持续跟踪;还有像智能家居平台录制的安防视频,虽然它会上传至 iCloud 云,但数据本身也会经过特殊加密处理。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但最激进的还是要属「Sign in with Apple」,这是苹果即将上线的一个基于 Apple ID 的账户登录功能,和使用 Google 和 Facebook 账户的区别是,苹果只会提供姓名和邮件地址。而且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邮件地址,取而代之的是伪造一个随机地址来使用服务,以防止服务商记录你的使用习惯。

不仅如此,苹果还明确,如果应用使用了第三方服务商的账户登陆功能,那么之后也必须要将「Sign in with Apple」作为其中一个登陆选项。

有评论就认为,这种强制方案可能会遭到部分开发者的反对,也有人觉得苹果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之所以这次隐私保护格外「上纲上线」,关键在于这种保护程度已经远超出口头上说说「我们会注重隐私问题」的范畴,而是开始将隐私保护具象化,甚至被视作是一种独特的产品卖点。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苹果的做法。在 5 月初《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Google CEO 桑德尔 · 皮蔡就认为,隐私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品,被业内视为是 Google 对苹果的一种间接批评:

「服务于每一个人是 Google 的核心理念,所以我们不会将隐私保护当作是一种奢侈品,只提供给那些有能力消费高端产品的人。相反,隐私必须平等地提供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但两家公司的 商业 模式,注定让他们无法在隐私策略上保持一致。对 Google 来说,它和 Facebook 一样都需要重视广告营收,这要求它们必须要追踪用户的使用情况,来描绘出对应的行为特征,进而才能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

而苹果则有些不同,广告和它没有过多的利益关系,它主要靠硬件盈利,所有的系统功能与服务,基本都是硬件产品的附属,为你手上的设备提供附加值。所以如果你想拥有这些保护隐私的功能,就要先加入苹果生态。

这也是苹果想要塑造的一种观念,即「使用苹果产品,加入苹果生态,就能够获得比友商或竞品更好的隐私保护」。苹果 CEO 库克也曾表示,保护隐私是用户信任苹果,并愿意使用其应用程序的原因之一。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只不过,很少有一家 科技 公司会像苹果一样,在宣传产品时,将隐私保护和颜值高、性能好、拍照强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放在一起,当作产品卖点的一部分。

毕竟在多数时候,保护个人隐私更容易被视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一个基准道德问题,而苹果现在则会让人觉得,需要花大价钱买了苹果的设备才能拥有这种待遇。

本该是底线的隐私保护,为何成了苹果的一项产品卖点?

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时代,又总是与个人数据息息相关的。你不知道服务商会在什么时候记录你的行为,也不知道它们会把你的数据送往何处并用于何处,最终你可能只会看到一个弹窗通知,然后再惊呼「为什么它会知道这个?」

我们只是被动接受结果的一方,漠视最终促成了习惯和自然,也没有人觉得淘宝记录你的购物习惯、头条基于兴趣调整资讯流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在这个用隐私换便捷、效率已经习以为常的今天,苹果的高调态度和举动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大惊小怪」,是因为它在做一件反常之事。

殊不知,正是因为我们对待隐私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公共社会对个人数据越来越不介意,隐私保护才会被商业公司拿出来摆在桌面,当作一种谈资,一种服务,甚至是一种奢饰品。

偏偏在这件事上,苹果确实有它的叫板的条件。它选择的封闭政策,决定了它可以对个人数据进行更严格的保护,以及控制第三方应用的权限调用,再将它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这也无可厚非。

好比这次的「Sign in with Apple」,你既可以说这是苹果封闭生态的一种强权政策,也可以认为这是苹果基于当代社会对隐私数据的宽容态度,而采取的一种变通之法。

关键在于,你是更信任苹果,还是更信任 Google 和 Facebook。

【来源:爱范儿】

随意打赏

苹果隐私保护苹果隐私道德底线底线思维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