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在即:科技和金融决定蚂蚁赚多少,但这两个字决定它能走多远
芝麻信用诞生 5 年,已经改变和重塑了多个行业。
10 月 29 日,蚂蚁集团开启 A 股网上网下申购,标志其沪港两地募资总额接近 2300 亿元,成为史上最大的 IPO 项目。
更多人容易关注蚂蚁的营收与利润,以及它的主要业务——从招股文件中不难发现,2020 年 1~6 月,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数字 金融 科技 平台分别占据了蚂蚁集团总收入的 35.86% 和 63.39%,是营收的绝对主力,而 " 创新业务及其他 " 则仅占全部收入中的 0.75%。
但在这个 " 其他 " 里,藏着一项对蚂蚁而言极为重要的业务。 马云 曾经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这项业务的重视和期待。用他最直接的说法," 支付宝是蚂蚁集团的皇冠,芝麻信用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
和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二维码支付、余额宝等功能相比,大多数用户只在 " 要求授权读取芝麻分 " 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正如担保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余额宝改变了中国的线上理财一样, 芝麻信用诞生 5 年,已经改变和重塑了多个行业。
如果以拥有 " 重塑行业的权利 " 为标准来评判,芝麻信用有可能拥有不下于支付与数字金融的潜力。也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蚂蚁集团对它的期待。
很多人还记得数年前的 " 共享 经济 泡沫 " ——在那个近乎疯狂的时代里,以共享单车为首," 万物皆可共享 " 让无数 创业 者为之疯狂。但问题很快浮现。从 2017 年被称为 " 新四大发明 ",到 2018 年末 OFO 引领的共享单车爆雷潮,这一行业一度被认为陷入了死局——即使到今天,我们都能在一些荒郊野外看到杂乱堆砌的 " 单车坟场 ",而排队等待 OFO 退押金的消费者还需要等 500 年以上才能拿到钱。
归根结底,共享经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押金——押金是阻碍用户使用租赁服务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高额的押金会将一部分价格敏感,或警惕性较高的客户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支付押金需要相对复杂的操作,退还押金的复杂程度更高。 但押金又是确保租赁企业不会发生资产损失的唯一方法。
彼时还在摸索发展方向的芝麻信用发现了这个痛点。既然用现金来做押金不方便,那就找一样能当钱的东西来代替。而芝麻信用正好可以担当 " 信用——财富 " 的转换器。
在今天看来,用信用代替押金已经是常规操作,但在当时,仅仅在 手机 里存在的信用分是否真的能比现金更管用?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许多企业对此抱着怀疑的心态。而芝麻信用则在 2017 年果断宣布投入 10 亿元,通过运营鼓励、为商家提供保险等方式,鼓励商家向高芝麻分用户免收押金。
最终的数据说明了一切: 使用信用免押的单车企业,租金欠款率下降 52%,违章罚款欠款率下降 27%,丢车比率下降 46%。 用信用代替押金,不但没有带来资损的加剧,反而比押金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在 2015 年永安行接入芝麻信用试行免押、2018 年 3 月哈罗单车在全国实现信用免押后,越来越多的单车企业接入了信用免押。两年多的时间里,仅在共享单车领域,就有 4800 多万用户免去了 98 亿元的押金。
事实上,伴随着芝麻信用的业务不断铺开,芝麻分的价值也不断水涨船高。对普通人而言,芝麻分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财富,甚至比钱更加重要——这让一些以往不可能存在的 商业 模式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它不再仅仅帮助新行业踏上风口,它自己正在成为风源。
女装租赁企业 " 衣二三 " 就是一个例子。用户每月支付 499 元就可享受不限次数换穿,每次最多下单三件的服务。由于平台上的服装价格较高,均价达到 1500 元左右,499 元的月费对于用户而言毫无约束力——即使算上折旧,用户也完全可以用 499 元的代价 " 昧 " 下一件千元以上的衣服。而一旦按件收取押金,则平台 " 支付月费后不限次数换穿 " 的特点便消失殆尽。
通过接入支付宝,为芝麻分 650 以上的用户提供免押服务," 衣二三 " 的业务得以顺畅开展,其用户数在接入后提升了 138%,免押渗透率高达 93%。
相关数据显示, 自芝麻信用成立以来的 5 年里,已经为消费者节省了超过 2000 亿元的押金。 从最低不过百元的充电宝,到 5000 元一晚的高端酒店,只要有足够的信用分,都可以免除押金。让押金彻底消失,正在成为可能。
如果说 " 消灭押金 " 是芝麻信用拓展地盘的第一阶段,那么它现在正在迈向第二阶段——用信用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诺兰的电影《信条》里," 逆时者 " 的时间流逝和普通人相反,这使得他们能够逆转因与果的关系,甚至利用因果的倒置实现普通人无法实现的 " 特技 "。
在人类有了 " 交易 " 的概念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因与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因果无法被逆转,原因在于信任并不能在陌生人间自然发生。
信用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体现——传统上,仅有熟悉的生意伙伴可以容忍赊借,而通过芝麻信用这样为市场所认可的信用体系,即使是陌生的商户和消费者也能够实现 " 先用后付 "" 先折扣再消费 "。 先买后付和先付后买看上去并无太大区别,但时间轴的逆转中自有奥妙。 芝麻信用与花呗合作的 " 芝麻 go" 就是一个例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健身房、美发店、宠物会所等最常用的销售模式就是 " 充值——折扣 ",通过不同档位的折扣,引导顾客办充值卡。一张 3000 元的充值卡,能让你的每次理发从 128 块变成 68 块。这种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让顾客的消费黏性变强。
但顾客并不喜欢充值。一方面,充值意味着一大笔资金被占用;另一方面,一旦办理了充值卡,顾客就失去了未来消费的灵活性;最后,如果遇到纠纷,或是店家跑路、倒闭的情况,充了的钱大概率血本无归。
通过 " 芝麻 go"," 先充值再优惠 " 变成了 " 先优惠再消费 " ——以上述的那张充值卡为例,只要顾客在芝麻 go 上承诺消费 3000 元,便可以立刻开始享受折后的价格。如果在约定的时间点里达到了消费承诺,则皆大欢喜;如果没能达到,顾客也不用承担额外费用,系统会将此前享受的优惠部分返还店家,让店家和顾客都能保本不亏。
在这个过程中,店家依然获得了客户的黏性;而顾客则不必承担资金被占用和损失的风险。通过一个精巧的设计,简单的倒因为果,便让风险消失了。同样的设计,正被广泛地用于视频会员、餐饮优惠券等领域。
当然,芝麻信用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信用体系的建立,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目标。用蚂蚁董事长井贤栋在招股书公开信中的话说, 蚂蚁十六年来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 " 建立信任 ": " 我们死磕信任问题,因为信任成本是生意中最大的障碍和成本。"
历史的确证明了这一点——支付宝的初阵成功,在于用担保交易使 互联网 交易的可行性得以达成;而十年前,蚂蚁集团的前身之一阿里小贷成功地用技术实现了对小微企业小额、快速的纯信用贷款。这两者解决的都是 " 信任 " 问题,也都真正意义上重塑了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巨量市场——前者奠定了电商在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后者则使传统的贷款模式被彻底改革。
如果按这个思路分析,芝麻信用也拥有着相似的,重塑市场的潜力。当然,这种潜力目前还远远没有得到兑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芝麻信用的确已经开始产生规模化效应,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主动接入芝麻信用,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将芝麻分当做值得在朋友圈晒出的生活记录;但如果考虑到马云最初的设想——由云计算作为底层、信用体系居于其上,所有的支付、交易、信贷都由从信用体系中自然生长,那么芝麻信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芝麻信用将向何处去,并不容易猜测。但从它前辈们的经验来看,兑现潜力的最好方式,是成为在道路、水、电、煤之外的无形基础设施。一个最好的结果是,人们将会忘记芝麻信用的存在,就像今天的我们,往往已经忘记 " 掏出手机付钱 " 仅有几年的历史而已。
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