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共享单车时代:巨头“三国杀”,小玩家挣扎求生
共享单车的战场依然残酷。
近期有 媒体 曝出,共享单车品牌智享单车拖欠 90 名员工工资 269 万、赔偿金 135 万,同时官网显示的市场合作和客服热线均已经无法接通,办公室人去楼空。
对此,智享单车 CEO 曹康独家回应锌财经,欠薪情况属实,原因是," 资金比较紧张,现在智享单车的这轮融资谈得有点拖沓,中间没有衔接好,造成这个情况。"
对于运营和办公室,他告诉锌财经,目前智享单车的服务器和 App 还在正常运营,但因为缩减了人员,所以服务质量会受到一些影响。团队也从原先的 2000 多平米可容纳 400 多人的办公室搬走,目前在北五环一栋由住房改造的办公室里办公。
曹康表示,搬走的原因是因为原办公室费用太贵,而目前的办公室也是临时的,之后会选择一个更适合的办公室。
和所有的共享单车玩家一样,智享单车一直处于烧钱亏损的境地,目前曹康正在见 投资 人,如果这轮融资谈不下来,智享单车将成为单车坟场的一员。
当问及如何撑过这段时间,他回答锌财经," 我们也只能支撑,其实我们还活着已经是奇迹。"
有更多的玩家早已选择了放弃,比如现在偶尔在街头还能够看到的优拜单车。
优拜前高管周钊告诉锌财经," 在国内基本已经没有什么翻身的余地,小玩家没机会了。" 在 2017 年的 12 月份之前,优拜就遣散了团队,那时候优拜的收入已经很低。
2016 年至今,共享单车的战火从未停息。现在它已经进入下半场。
满街的摩拜正在被黄色的美团单车替代,小蓝单车则逐渐被滴滴旗下的青桔置换,背靠阿里的哈啰单车,数量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已经是一场巨头的 游戏 。
而下半场的角力,赛点从抢用户,变成了拼 商业 模式谋盈利、抢城市投放份额和精细化运营。
共享单车下半场的角力
支付宝、滴滴打车、 微信 、美团是排在吕飞 手机 里的前四个 App,这也是吕飞最最常用的软件。
吕飞的公司距离地铁有 1 公里,下地铁之后需要再骑上一段车。他打开支付宝,扫走了一辆 " 哈啰 "。不过最近内置在滴滴 App 的 " 青桔 " 成了他的心头好," 轻,好骑,用滴滴打开就行,比哈啰便宜点。"
他告诉锌财经," 摩拜 App 早就卸载了。好多摩拜的车子,需要美团 App 打开,装着占地方。"
像吕飞这样的用户很多,他们不再愿意为解锁一辆车,而专门安装一个 App。
7 月底,北京市交通委约谈在京共享单车企业后,只剩下摩拜单车、ofo 单车、小蓝单车(青桔)、便利蜂单车和哈啰单车等 5 家企业纳入北京市 互联网 租赁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监督管理。
事实上,这 5 家里面,ofo 已经穷途末路,便利蜂份额很小,摩拜则正在被替换成美团单车,因此最终是哈啰、青桔和美团单车的决赛,本质上是阿里、滴滴和美团的三国杀。
各家在暗自角力,共享单车后半场的角力点是争夺市场配额和盈利。
去年至今,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都受到监管,置换成为了巨头争夺市场份额的一招。
今年 5 月,滴滴在北京中关村等地投放青桔单车,首批投放量为 3000 辆,用于置换之前已经投放的 1 万辆废旧的小蓝单车;7 月 27 日,摩拜新款单车 " 美团黄 " 开始出现在上海黄浦区和浦东新区,这是摩拜开启的旧车升级置换活动,将在上海地区首批置换 4 万辆新款单车。
随着颜色改变的,还有骑行的价格。今年 4 月以来,哈啰、摩拜、小蓝先后宣布在北京地区涨价:按照最新的计费规则,美团(摩拜)单车与小蓝单车的价格相同,15 分钟内收取 1 元,每超过 15 分钟加 0.5 元,
也就是说骑行 1 小时要支付 2.5 元。哈啰单车则从每小时 2 元,调整为每 15 分钟 1 元,骑行 1 小时现在需要支付 4 元。
这并不是第一次涨价,各家单车连续以小幅金额上涨骑行费用。易观 汽车 出行领域分析师孙乃悦告诉锌财经,几家现在都在追求提升变现能力,至少要和成本打平,因为不管是美团还是滴滴,都不可能为单车业务不断输血,因为要对投资人有交代。
" 回归理性去探索变现方式,涨价无可厚非,但一直涨价也不行,因为再涨,用户会流失到公共交通上。" 孙乃悦表示,涨价的天花板很低。
涨价幅度不大,运维成本却很高。优拜单车前高管周钊(化名)告诉锌财经," 明明在地图上看到单车在这栋楼里,但就是找不到。" 造价 1000 多元的车子最后无奈只能 " 扔掉 ",除此以外,算上人工调度和运输成本,一辆一天优拜单车运维成本 10 元不止。
孙乃悦提到,现在各家都在强调精细化运营,就是要降低运维成本。
摩拜方面告诉锌财经,目前摩拜严格按照 " 饱和城市只置换不新增 " 原则在投放,当下阶段,精细化、智能化运营是重点。在摩拜单车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上,记录着每辆车的各部件维修保养记录,可以追溯每一个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并根据维修保养记录,优化车辆的设计生产,从而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
哈啰则对锌财经表示,在对失联车辆的找回上,他们通过哈啰大脑 + 智能锁 + 运维 bos 组成线下处理失联车的有效解决方案。基于哈啰大脑这一决策和指挥中心,驱动智能供需预测、智能规划、智能调度、智能派单等,单车全链路运营智能化。
智能锁可以智能预判及实时通讯,确保运维可以更快的寻找到失联车辆。如果一辆车跟服务端失去联系,哈啰第五代车锁中的蓝牙芯片便可以跟附近的车辆形成蓝牙组,通过其它的车辆,跟服务端保持一定的通信能力,从而减少车辆损耗、丢失,帮助车辆找回。
共享单车下半场,市场开始趋于冷静,但盈利,仍是每个共享单车企业的大考。孙乃悦提到,只靠骑行费用,现阶段很难打平成本。
她表示,目前巨头还愿意持续投钱,是考虑生态协同,觉得单车业务的高人群覆盖能够给其他业务带来增长。
" 只有大平台能够认可单车在资金上的这种投入,因为认可单车的价值,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很难认可这点。" 孙乃悦说。
出局者的反思
这短短一年,周钊形容为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2016 年 7 月,优拜单车正式入局共享单车战场。这时候的街头,还只有橙色的摩拜和黄色的 ofo。
周钊告诉锌财经,当时团队高层讨论时判断,共享单车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解决方案,能够达到和地铁、公交车一样的消费频次。" 每天可能有上亿元的订单,共享单车未来可能是一个比滴滴更大的出行市场。"
投资人和入局者都期待着这个市场迅速壮大。
优拜成立半年内,就拿到三轮合计数亿元融资。背靠老牌自行车厂商永久,周钊感到优拜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我们觉得非常兴奋,2017 年年中,我们可能有几个亿在账上,而且觉得下一步要有更大的资金进来。"
共享单车最疯狂的那个夏天,有了资本加持的优拜迅速扩张,团队从刚开始的几十人,扩张到最多时上千人。
优拜给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做到 " 行业第三 "。在周钊的预判里,摩拜和 ofo 有先发优势,优拜和它们有竞争差,最终行业应该能够活下来四五家。" 这是一门需要重资产投入和运营的生意,摩拜和 ofo 不可能完全吃掉这么大的市场,应该还会有第三、第四,甚至是第五家活下来。"
优拜开始投放自己的车,周钊直言,技术层面,当时的单车都差不多,包括元器件的供应商,有些和竞争对手都是一样的,水平差异不大。
周钊介绍,在成本上,优拜单车一辆约一千元,摩拜刚开始一辆车成本超过一千五,ofo 四五百元左右。
回想起来,他觉得一辆车七百元左右的成本更合理,这能够保证使用寿命在四五年左右,超过这个成本,则是浪费的," 因为你做这么高的配置,用户没什么感知的,成本还会有很大的增加。"
看到 ofo 和摩拜主打一二线城市,优拜选择避开一线核心竞争,主攻二三线南方城市,上海、深圳、广州、宁波、无锡、厦门 ……2017 年的头三个月,是优拜投放最疯狂的时刻,第一批单车投放超过 10 万辆,这也是用户增长最快的时候。
周钊记得,那时候用户骑行的频次很高,在后半夜投放的车,次日上午 6、7 点钟去看,发现几十辆车都已经被骑光了," 只要你有车,就不愁用户。" 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些车一天甚至可以被骑 20 多次。
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最疯狂的时候,优拜一天可以投五千到一万辆车,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
为了快速获得用户,2016 年 12 月份,优拜选择和支付宝合作,在部分城市实行免押金骑行方式,这背后的野心是冲刺市场前两名,周钊告诉锌财经,效果非常好,那段时期优拜 App 上一天可以增长几十万用户。
但市场的变化极为迅速,随着 ofo 和摩拜的投放大战,以及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竞争变得极为激烈。周钊记得,后期优拜的单车,有时候一辆车,一天都没人骑一次。
为了抢用户,优拜也开始了烧钱的举措,发放免费骑行券、几块钱的月卡、季卡、年卡等,周钊透露,当时补贴了一个月,大概烧了几千万," 那段时间完全没有营收,纯烧钱。" 但用户量增长还是越来越慢,直到 17 年夏天,增长基本停滞。账上现金也所剩不多。
2017 年夏天,ofo 已经融资到 E 轮,拿到 7 亿美元;摩拜 E 轮也融了 6 亿美元。头部已经被资本烧出来了,资本聚集效应明显,剩下的玩家融资变得困难起来。
优拜疯狂找投资,周钊记得找了不下百家机构," 能找的都找了,没有哪家投资人还有充足的资金去支撑这场战争。"
自我造血的过程也异常艰难。
周钊提到,优拜内部早就发现,过度竞争已经破坏了骑行费用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
优拜内部从 2017 年上半年寻求商业化变现,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线上电商,和 金融 公司去合作,在单车投放当地做销售广告,还有跟一些当地的企业做联合的商业活动,各种路径优拜都试过。
" 都以失败告终,合作效果特别差。" 周钊说。用户只是把单车 App 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快速的工具应用,即用即走,使用时间非常短,基本上不会在工具上做长期停留。没有停留的话,企业就很难去变现,不论是广告,还是电商。
融资和商业变现双困的局面中,周钊也知道优拜没多少活着的机会了,看着公司从上千人,慢慢变成几百人,最后几十人,随着团队的解散,他最后也选择离开。" 单车就放在那里了,人都走没了,没人回收。" 优拜单车目前已经撤出了国内市场,去海外市场拓展。
回想起来,周钊感叹,论融资速度和疯狂程度,共享单车领域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年之内,整个赛道就走到了终局,也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复盘原因,他提到," 摩拜、ofo 那种投放方式是在自杀,整个行业都会被摧毁,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过度竞争也拉高了盈利的门槛,如果一个城市保持合理的共享单车数量,比如北京差不多两百万辆车就可以,每辆车的骑行频率在八次、十次,去掉运维成本完全可以赚钱。这个模式本来应该是可以的。"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他表示," 我觉得不管大玩家、小玩家,谁活着谁难受。小玩家只不过先没钱了,率先退出了而已,剩下的人如果改变不了局面,也不好过。"
小玩家艰难求生
作为共享单车行业里的老兵,曹康经历过共享单车最疯狂的年代,智享单车也曾拿到过上亿元的融资。
但资本很快向着行业头部聚集,智享单车只能靠 " 逆向 " 打法艰难生存。
不补贴、不大量投放、不做 营销 ,避开竞争以减少亏损。
这虽然减少了成本,但也决定了它的用户数不高,进入的范围和场景都有限。
单靠骑行费用没法盈利。一入局,曹康就做出了这个判断。
他告诉锌财经,共享单车是一个半公益性质的产品,整体客单价很低,但损耗和运营成本太高,因此靠骑行费用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不可行。
" 有些玩家的损耗量在 30% 左右,非常大,另外,运维只能靠人工,技术可以定位,但是找车维护需要大量人力成本。" 曹康说。
为了减少成本,智享单车的投放并不多,曹康告诉锌财经,智享单车在北京沙河,只投放了 5000 辆车。
这五千辆车,在技术上采取远程控制车锁,用户骑行一旦超过电子围栏,就会自动停下来。运维人员只需要绕着划定的范围边缘寻找车子即可。
" 提高频次,降低成本,减少损耗。这是共享单车主要的三个痛点。" 他提到,聚焦于场景和范围是为了提高频次,严控车辆则是为了减少损耗和成本。
尽管如此,智享单车依然和其他单车企业一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这之前,这个团队已经由原来的四百多人缩减到四五十人。
" 实话实说,生存也是很艰难的。" 曹康说。
要想赚钱,就要有新思路,他想到做车身广告。
曹康想要靠低价吸引周边的商户来投广告。
" 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小商户,有影楼、家具城、卖海鲜的、烧烤店,单车是一到三公里的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小商户的广告需求是确实存在的,车身广告卖贵了没人要,一块钱就很好卖。" 曹康说。
但这件事并不容易,智享单车很快遇到了难题。
把广告贴在车身上,更换的成本很高,营收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广告商也无法衡量效果。
" 我们当时有 3000 辆车是贴了广告,合作商家有几十个,但是因为一直亏损,不可能持续下去。" 曹康说。
智享单车的新方法是升级车身广告,2017 年初,曹康就聚焦于车身广告技术的研发上,他招来 300 多个技术人员,投入大量资金,将车轮做成可以播放广告的 LED 屏。
据他介绍,智享单车最新一代单车的车轮是 192 颗灯珠构成,前车轮自带小型发电机,后轮车座有太阳能充电。
在软件上,商户们可以自行在智享 App 上传图片、Logo 和广告语,在 App 上,则显示店铺的位置,用户点击后,会出现店铺的视频。
曹康算了一笔账,智享单车的运维成本是 2.2 元 / 车 / 天,一辆单车一天广告租金 5 元足以覆盖成本。
曹康在这件事上算是孤注一掷,目前这款广告车已经进入第二轮市场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计价方式,一种是包天或者包月,另一种是每千人显示费用,同时测试投放广告的价格区间、广告显示质量等。
曹康想,如果这个产品可以批量投放,获得市场验证,就能证明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成立。
但他面临两个危机:资金危机和政策监管。
智享单车想要靠这个模式吸引融资,但目前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曹康告诉锌财经,目前正在和一些投资人谈。在融资还没到位之际,智享单车现在只能停止投放,每天近两万的支出都让曹康感到压力。
" 我们可以撑到年底,如果年底融不到钱,就死了。" 曹康说。
他正在努力向投资人介绍新一代广告车,但是车身广告本身也存在监管风险,多个城市禁止共享单车车身设置广告,曹康告诉锌财经," 我自己也担心,北京现在限制特别严,我们在其他城市有些空间。"
曹康现在只能选择向前走,因为只有广告模式探索出来,才能帮助智享单车走出亏损困境。他没有选择像别的单车一样涨价," 我们的损耗很低,但就算是涨价,也没法盈利。"
共享单车后半场,监管愈加严格,多地出炉单车考核制度来决定不同品牌单车的投放数量。
在广州市 2019 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商招标中,摩拜、哈啰和青桔取得了投放配额,ofo 没有争取到配额,这意味着 ofo 将退出广州市场,在政策和巨头的双重夹击下,共享单车的淘汰赛依然激烈和残酷。
来源: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