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倒闭的“回家吃饭”,只是又一个都市童话的泡沫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远离家乡的我们,往往在失去私厨的时候才惊觉,定制美食才是生命中最奢侈的事。

身在大城市,也能随时随地吃到 " 家的味道 ",这是多少漂着的空巢青年做过的梦。有商家曾经把这种梦想变成现实,只可惜,梦想成真的感觉没有持续太久。

近期,私厨平台 " 回家吃饭 " 于 3 月 31 日发布公告,宣布停止运营。其用户也陆续收到短信,并被要求于 6 月 1 日前完成退款申请。

刚倒闭的“回家吃饭”,只是又一个都市童话的泡沫

和其他感官相比,有关味觉的记忆更加隐秘,也更加深刻。刻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味道,可以绵延数十年不忘。有人对 " 妈妈的味道 " 难以忘怀,会因亲人的离去而担心味道难以被炮制,甚至将一碗红烧肉放在冰箱冷冻层封存 5 年之久。

纵然世间美食千千万,总有一种味道无可替代。

刚倒闭的“回家吃饭”,只是又一个都市童话的泡沫

人人身处异乡,人人思念外卖之外的家庭味道,在这种广泛的痛点之下,私厨平台应运而生。但从这种 商业 模式诞生之初,关于监管的争议就不曾停止。

疫情,或许是压倒身处灰色地带的 " 回家吃饭 " 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面对警钟大作的舆论环境,私厨平台们早已进退两难。

刚倒闭的“回家吃饭”,只是又一个都市童话的泡沫

" ‘回家吃饭’倒闭,

我再也吃不到妈妈菜了 "

" 除了给爸妈打电话,中午订餐是你唯一说四川话的机会。"

" 王阿姨的厨房不到五平米,却装下了儿时的八百里秦川。"

……

正如 " 回家吃饭 " 于 2015 年打出的系列广告中写的那样,大多数用户选择私厨平台,还是冲着那一股乡愁。

不少用户后悔没有留下心仪家厨的其他联系方式。

对于忙碌的当代人而言,下厨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2018 年中国新餐饮消费趋势研究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42.5% 受访的 "90 后 " 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 4 次,每月在家做饭少于 3 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龄段的两倍以上。

普通外卖显然不能满足又懒又挑剔的消费者。相比流水线生产的外卖,有关私厨的 " 更干净更细致 " 的想象,让煮妇煮夫们看到了在自家厨房实现再就业的希望。

死忠粉们谈起私厨平台,字里行间都是被食物治愈的感动。/ 微博 @梁緣同學

天下吃货苦常规外卖久矣。看得见的重油重盐、看不见的添加剂、随机投放的 " 意外惊喜 "、日渐缩水的分量、只增不减的价格等等,都更加深了人们对 " 住家饭 " 的渴望。

而在私厨平台上,顾客可直接与家厨沟通,实现餐食的 " 个性化定制 ",让吃到嘴里的饭更实惠、合口、健康。在这样的饭面前,千里之外不让你叫外卖的老妈都会多放心一些。

更加和善亲切的来往,让订餐这件事不只是一场生意。生病时吃到的一口热粥、附赠的小菜水果点心、适时出现的药品,让私厨在美味之外更被赋予了人性的闪光。

" 回家吃饭 " 可以说是受资本眷顾的幸运儿。成立 2 年内就获得了 5 轮融资,已公开的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今日资本以及王刚,是圈内有目共睹的明星创投项目。

但说起来," 回家吃饭 " 真算不得多大的平台。要不是突然关门大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它的存在。

中国青年报报道中提及,截至 2017 年,回家吃饭平台注册用户达 350 万,拥有家厨 4 万,覆盖北上广深多个城市。

同期整个外卖市场的用户有多少?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足有 3 亿。那一年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的美团外卖,日活跃骑手都有 20 万。相比之下,私厨市场真的只能说是 " 小而美 "。

" 回家吃饭 " 不是没有谋求过其他出路。

2016 年,他们携手《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试图挖掘具有品牌化潜力的民间家庭厨房,帮助平台实现向品牌私厨孵化器的转型。但直到停止运营的一刻,这一企划依旧不见落地。

但如果真实现了," 回家吃饭 " 与高端版 " 饿了么 ",又有何异?

私厨平台

终于彻底从风口坠落?

共享 经济 或许是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里最热的风口。衣食住行医等无所不包,一部智能 手机 几乎就能解决全部需求。

2014 年下半年,以有饭、觅食、回家吃饭、妈妈的菜、一起吃、蹭饭等为代表的私厨平台争相进入大众视野。此时,被称为 " 共享经济元年 " 的 2015 年还尚未到来。

但随着规模的扩张,一开始如白月光般美好的私厨,其 " 人设 " 开始越发站不住脚。

有多家 媒体 报道," 回家吃饭 " 曾曝出消费者吃出螺丝帽、吃完拉肚子、饭菜制作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不只是食品安全,物流也是私厨平台的硬伤。由于采用第三方配送方式,多少会存在家厨不熟悉环境、配送不及时等情况,如果再遇上送餐高峰期,那么再挑剔的吃货都难免败在空空如也的肠肚之下。

 

更别提极端天气下的送餐效率了。

很快,来自监管方的当头一盆冷水闻风而至。

2016 年的 "3 · 15" 晚会,央视揭露了饿了么黑作坊的存在,也为私厨平台敲响了警钟。

同年 7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要求相关经营者在显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等。

北京药监局甚至放话,要求单位食堂、中央厨房、个人私厨等不得上线运行,各网络订餐平台则需在 3 周内整改完毕。

官方要求的证件与资质,家厨们显然是难以具备的。

正规餐饮商家需要具备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排污许可证、餐饮经营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

而 " 回家吃饭 " 的家厨们,则只需提供健康证和身份证明,并证明自己家的厨房的清洁度,且不使用地下室、出租房、合租房,不开设餐饮业实体店铺等。

某平台家厨认证流程。

谁也不能保证,家厨们不会用干净的样板房应付开店资质核查,在卫生度不如人意的厨房里制作餐食。没有统一标准的食材,没有严格监管的厨房环境,足以给用户的餐饮体验埋下不少雷。

2016 年的禁令一下,大多数私厨平台应声而倒。苟延残喘走到今天的 " 回家吃饭 " 或许不会想到,一场疫情让人们捡起了被遗忘的厨艺,也断送了私厨最后的活路。

人们呼唤的私厨

是对工业化社会的微弱反抗

说到底,私厨的概念本就与市场监管乃至整个工业化社会背道而驰。

来自工业革命的速食文化,早已在无形中改变了我们的饮食结构。

一天固定三餐,压缩罐头、速冻食物大行其道。饱受诟病的重油重糖重盐,却也是不少人的快乐源泉。上班必备茶叶咖啡提神,下班总要酒精消解疲惫。本该是享受的饮食,成了不得妨碍生活和工作的续命补给品。

即便得空下馆子,呈上来的也都是早已被程式化的餐点。

举目皆是连锁餐厅,再难寻得一家风味本真的地方菜。川菜等于火锅、粤菜等于茶餐厅、闽菜等于海鲜楼 …… 一系列符号化操作,无形中消解了我们对美食的想象。触手可及的日料、东南亚菜、西餐之流,反而让人们更怀念小时候吃厌了的那一口饭。

韩综《请给一顿饭》,借明星到素人家蹭饭的方式讲述平凡家庭的故事。

在李子柒面前,毫无新意的外卖餐似乎没那么难吃了;乡村生活实践起来并不美好,但看着何炅黄磊们劈柴做饭,就当自己也吃到了有机食品;突然跑到素人家吃饭的明星固然烦人,但想想能蹭得一餐久违的住家饭,受人白眼也值了。

然而私房菜的劳心程度,岂是金钱所能衡量。

多年前有一豆瓣网友发帖,说自己格外想念住家饭,因而希望找到一户愿意让 ta 加入饭桌的人家,并表示会支付每月数百元的酬劳。

但评论区却有不少人表示无法接受。毕竟对于家厨而言,这不只是添一副碗筷那么简单。食材的配置或许可量化,但要承担执行过程中多耗费的精力值,以及饭桌上多出一个陌生人的 社交 成本,远比吃一餐饭费劲得多。

即便是明星,也会被不愿意上镜的人家拒绝。/《请给一顿饭》

著有《食物的历史》的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 · 费南德兹 · 阿梅斯托认为:" 微波炉和现成即食的餐点联手消灭了烹饪和用餐这两项社交活动。"

诚然,在人情愈发淡漠的当下,有关食物的社交被认为是越少越好,但来自肠胃的对美食最原始的渴望,让我们无法断绝往回追寻的步伐。

我们要吃得快、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吃得有滋味,这几乎不可能实现。你怀念的妈妈味道,是她绕着灶台一下午忙活出来的成果。这一份心力,外卖平台给得起,毕竟疫情之下米其林也得做外送,但你未必付得起。

没有一位 " 煮妇 "" 煮夫 ",是要持厨师证、健康证才能踏进自家厨房的。远离家乡的我们,往往在失去私厨的时候才惊觉,定制美食才是生命中最奢侈的事。

来源:新周刊 晏非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