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靠社恐发财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
知乎的这个问题网友们引经据典给出了 997 个解答,而排名置顶的回答只用了 73 个字便秒杀一众小论文:
鲁迅几十年前的话,仍能表世情,朋友圈也一样。
朋友圈里除了朋友什么都有,领导、老师、师兄、同事、客户盘根错节,稍微一句话说得不对,就够喝一壶的,没准大型社死现场就会出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越复杂,谈吐码字就越习惯字斟句酌,你展示自己的成绩,容易被人认为是臭显摆或者没见过世面。
东窗事发不如不发,闭嘴比删除更高效。
除了语言,年轻人们在行为上也有相似的精神压力,他们想到 A,思绪便发散到 A1 A2 A3... 直抵马里亚纳海沟,脑子越活络压力越呈现指数爆炸级增长。
摩登大厦的电梯里,比急停更恐怖的,是电梯门打开时熟人的脸,平时豌豆射手一样的他们瞬间变成植物人。
偶遇熟人,他们总是要抠着脚至下而上积蓄能量,做出打招呼的决断,而突然的关心: " 刚好顺路,一起走吗?"
他们恨不得能原地倒退,然后绕路而行。
语音电话无异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死亡邀请 ,迫使你在抗争与屈服之间做困兽之斗。
剧本杀则是一场挑战生理极限的延时自爆:为什么有人能从一款光说话的 游戏 中汲取快乐?
在 社交 失格的过程中,社恐们坚信他人即地狱。
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当自己孤独得像个走失的土狗时,有那么一股势赢麻了。
" 还是资本好手段 " 在资本眼里没有社恐也没有社牛,只有价值增殖的工具 .......
01、 " 有趣 " 的灵魂,靠社恐发财
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 # 七人间该怎么选床位。
一个准大学生网友晒出了一张宿舍平面图,希望大家支招选床位。
网友们献计献策:针对 " 开关门、开关灯、光照、空调直吹、洗漱间冲水的声音 ……" 纷纷给出最佳答案。
但最后, 社恐几乎是一票否决的存在。
去年 " 社交牛 X 症 " 风头无两,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第 6。
抖音上," 社交牛 X 症 " 话题已经有 15 亿次播放量;快手上," 社死 " 和 " 社牛 " 的作品总计播放量超过 10 亿;B 站也被各类二创视频血洗。
视频中的博主们像鱼儿游荡在社恐的池塘,带着一丝与尴尬绝缘的牛批症状 ......
在 KTV 高歌《月亮之上》,在海底捞给服务员鼓掌,在蜜雪冰城店喊唱 " 你爱我我爱你 ",在网咖熄灭网瘾少年的电脑,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太古里,也能把老法师的长枪吸在自己身上。
他们在社交场合混成充满野性的社恐破壁者,是跟灵魂的拉扯,也是和命运签订的对赌协议,每一次破壁,都决定他们在人群中的生存和死亡。
其实 他 们对准的目标流量就是刷着 手机 的社恐们。
2020 年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探探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中, 超过 40%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 " 社恐 "。
社恐们观摩社牛的行为及周围人的反应,仿佛是别人替自己做了这些,可以代入自己体验心理和情绪变化。
同时又不必真正承受这类场景带来的现实压力及后果,以很低的心理成本体验出格行为的 " 快感 ",这就是 " 社牛视频 " 在广大社恐人士间扩散的流量密码。
社恐的不同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表现,而表现相异的社恐又可能来源于相同的成因,刚好契合了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对社恐们口味的私人定制。
好好的小伙怎么就社恐了呢?
有研究表明,成因可能是曾经被老师家长责骂羞辱的童年阴影;或者观察他人曾经社死的经历带来的影响。
再比如过度保护的家庭氛围;或者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突然进入了一个自己陌生的圈子;甚至是由基因决定,沉默寡言是与生俱来的包浆胎记 ......
在众社恐中,有这么一撮 " 励志型社恐 " 很想打破恐惧赢回人生,平台就会给他们推诸如 " 高情商社交 "" 勇敢的朋友 "" 富二代社交经验 "" 如何让朋友们都爱死你 " 的内容。
他们想通过别人的经验总结获取人际方面的知识,希望拥有能够大胆 " 破冰 " 甚至 " 自来熟 " 的社交技巧和勇气,以争取更多机会或获得更多资源。
在 " 现充 "(现实世界中生活充实的人)满地跑的小红书,传授社交技巧和经验的内容相当有市场,比如 " 高情商社交 " 这个话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 6000 万次。
博主 " 嘉文 Gavin" 作为一名专业不对口人士,通过内容转型获得了不少声量。他发的第一条职场社交相关笔记获赞近 2600 次,超 1900 人收藏。
在此之前,他的内容更多与 投资 工作和日常生活相关,笔记获赞都在寥寥三位数甚至两位数。
金融 的世界里,社恐与 KPI 天然绝缘。" 我的本职工作是金融相关,每天都需要高情商社交,所以自己也想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和想法 " 嘉文如是说。
如果社交相关笔记的数据持续向好,嘉文也会尝试创作更多的社交技巧内容,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社交技巧内容处蓝海,这个领域有很多可以挖掘和讨论的延展话题。
其实关于社恐的场景细分内容早已泛滥,在微博、头条、抖音、快手、B 站和各种招聘 APP 皆有,甚至有人靠着职场社恐、相亲社恐、人性社恐赚的盆满钵满。
博主 " 爱吃甜奶糕 " 根据国内院校的开学时间节点,有意识地创作校园社交领域账号,其小红书的粉丝为 1.1 万,微博粉丝则是 4 万。
而通过洞察人性社恐 " 社交暗淡面 " 的 1620 万粉丝博主 " 卢战卡 " ,靠着人人皆知人人不言,句句真实扎心的 " 心机语录 " 和 " 蜜汁表情 " 爆火了。
再加上职场智慧篇、饭局社交篇、男女交往篇、销售高手篇、高情商幽默篇内容细分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更是变现。
其在今日头条开 付费专栏,60 天内变现 146 万。365 天后,这个数额达到了 500 万 ......
而很多其他平台主动找来希望分发他的课程。最终," 卢战卡 " 团队开发了将近 20 套课程,分发到了全网上百个平台上。
卢战卡也出书,他撰写的《社交资本》两个月内就卖出去 6 万套,一套三本,销量近 20 万本。
02、" 躺平 " 社恐,无处可躲
" 高情商社交课 " 有天然 BUG,其成果相当难以检验。
课程在卖给社恐们后,如果马上看不到成果,又或者说课程的成果被诸多变量影响和控制。" 励志型社恐 " 们根本就无从得知是哪个变量导致了他们赢回人生。
博主们可能挂羊头卖狗肉,或买一些安慰剂效应的内容,能不能走出社恐阴霾可能是 3-5 年后的事,就算有效那到底是不是验证是这些课程的结果呢?
那躺平总可以了吧?
不幸的是, 在资本眼里只有价值增值的工具,不同社恐有不同收割姿势。
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95 后、00 后人群当中,独自看电影的比例高达 54%,独自叫外卖的比例达到了 33%。
根据类似数据,商家和平台们开始顺着社恐们的行为倾向,推出围绕吃喝玩乐的一些列服务与产品。
" 作为社交逃避者,我竟然爱好云蹦迪 ?!"
现实的恐慌挡不住虚拟空间的群聚浪潮,腾讯联合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 90 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 后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
现实中沉默寡言、认同感较少的年轻人,自然更愿意在网撒欢寻乐,毕竟这是他们更熟悉、更自在的地方。
要进入 互联网 最大的云夜店享受极乐,首先你要变成一只 " 修勾 " 也就是小狗。
在狗山狗海的 " 修勾夜店 " 里没人会在乎你干什么。只要不在乎他人的审视目光,跳得再烂也无所谓,只在角落坐着听音乐也行,堪称蹦社恐迪的试验田。
" 修勾夜店 " 坐落于 B 站直播区,每晚 9-10 点开门。只需发送 " 创建角色 " 弹幕,社恐人就能创建一只自己的赛博 cheems 小狗开始热舞,甚至凌晨两点还有狗友在蹦跶。
而修勾夜店的老板, up 主 " 修勾夜店老板 " 拥有 80 万粉丝 ,每晚直播间观众不下万人,时常占据日常榜排名首位,最火一夜曾有 60 万观众。
除日常生意以外,夜店还参加了 B 站首个虚拟电音节:HYPERLINKS 超链电音节。还在情人节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 " 峡谷蹦迪专场 "。
更有社恐每晚蹲守在小狗夜店门口、催促老板早点开门,称修勾夜店是 "21 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虽然那云夜店的快乐是瞬时泡沫,但能让他们在无边的网络中有个落脚点。
除了修勾夜店,打字句末加左括号保命、线上性格测试、社恐社区树洞 ..... 都是社恐们在虚拟空间的生活方式。
可社恐们并不能只沉溺于 0 和 1 的虚拟世界,社恐情绪和行为之间同样存在着被券商研究员玩烂了的 " 飞轮效应 ",当然对社恐们来说这是恶性的。
研究表明,社恐们现实中的失落在网上获得了补偿,也就会更加逃避现实社交,在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中一直恶性循环。
因此现实才是躺平型社恐们的最终归宿,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没通网的唐宋时期,当你路上遇到人,不想见面或打招呼时。
就可以用扇子遮住脸,从他们身边坦然走过,也不会被认为失礼。这种 社恐操作被称作 " 便面 "。
《清明上河图》里的 " 便面 "
快进到 现代芬兰 ,作为众所周知的 " 社恐 " 国度、社恐患者的精神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擅长与孤独相处。
他们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自己便拥有寻找快乐的能力。迷之默契的社交距离和社恐基础设施在此地肆意出没。
在联合国发布的 2018 年《世界幸福报告》里,芬兰人的幸福感在 156 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相比芬兰, 日本的社恐活得就有些许悲凉之意 。2015 年,日媒做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7% 的受访者曾躲进厕所一个人吃饭。
职场社恐的日本社畜们首先在厕所里找回了降世之初的平静,一个悲伤的名词: " 便所饭 " 就诞生了。
而我们在互联思维和新 商业 模式的加持下,社恐们则活的更为体面。
比如为了缓解在厕所里吃饭的无奈, 社恐餐厅 应运而生。
精致美观的小隔间,在饭馆嘈杂的环境中构建半封闭的独立空间,给社恐们创造了体面的用餐环境。小隔间配备充电设施和 Wi-Fi,且不限时间。
顾客先在门口的自助点餐机下单,每人一个小隔间,店员从帘子后面上菜,想加菜可以按桌上的小铃,全程不受其他人打扰。
除此之外, 打车软件 可要求司机 " 别尬聊 ", " 健身镜 " 等取消了社交场景的 智能硬件 受到欢迎, 无人酒店、AI 面试、迷你 KTV 开始出现 ......
这两年,许多超市、商场门口出现了一个个小玻璃房,两把高脚椅、两支麦克风、一个屏幕和一个闪瞎眼的蹦迪球,这就是迷你 KTV 的标配。
调查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线下迷你 KTV 市场规模达到 68.6 亿元,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达 310 亿元左右。
这些类似于电话亭的设施往往设在商场的角落,可以拉窗帘遮掩,隔音效果极好,避免了社恐人士被迫当众唱 K 的尴尬,还不用约人、抢麦,就是相比传统 KTV 贵了些。
在互联网的世界,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有钱赚。
商家和平台们带给用户解决社恐需求的服务,让用户的生活更便捷。
03、你可能不是真正的社恐
现在的年轻人人均 " 社恐 ",但是就像 " 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 " 一样,谈社恐不谈程度也是耍流氓。
202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又联合对 4000 多名 18-35 岁年轻人进行调研,发现 40.2% 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其中,有 52.7% 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 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这里注意,是 40.2% 的人 " 表示自己 " 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也就是年轻人们觉得自己社恐,表示自己存在社恐,可能并非真的社恐。
其实,不少声称 " 社恐 " 的年轻人,可能只是害羞内敛、不想社交和说话,还未达到社交恐惧症这种严重程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在现实里沉默寡言,而网络则成为了他们的私密后花园。
而 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学术上又被称为社交焦虑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它是神经症中的一种,和恐高症、强迫症一样,属于常见的焦虑障碍。
2017 年相关数据显示, 全球有近 4%,合约 2.84 亿的人口患有焦虑障碍 ,高居各类精神健康障碍病症榜首。
IHM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而且,真正的社恐患者发作时,往往会伴有恶心、出汗、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眼花等痛苦的生理反应,严重时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病情。
如今 社恐标签的泛化与定义的滑坡,对于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在资本和流量面前,无论你是在职场上处处吃亏、有气无处发泄,想靠高情商课程翻身的 " 励志型社恐 ",还是被各种无人酒店、无人餐厅、迷你 KTV 关怀着的 " 躺平型社恐 "。
都会被他们制造的扩大化 " 社恐 " 标签所框定,无论是拯救社恐还是关怀社恐都会被变成是凝视与被消费 .
而 真正的社恐则只能继续被他人误解,大家的注意力应该转向别处了 。
社恐可以被治愈。
目前,社恐的主流疗法是 认知行为疗法 。其中包括焦虑应对方法和放松技巧的结合、思想重构、暴露疗法。但这套疗法绝不轻松。
让社恐在现实场景演练或者在放松状态下想象并描绘出会让其焦虑感增强的场景。
这对重度社恐患者来说相当于往伤口撒盐,25% 的患者都会选择在实体暴露这一环退出。
为了提高治疗的质量,目前已经 诞生了 VR +CBT 技 术,患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完成对场景的想象,迈出治疗的第一步。
如今在网络搜索社恐,仍然能看到满屏的 " 克服社恐 "、" 走出社恐 "、" 拯救社恐 ",又或者 " 社恐怎么了 "、" 社恐无罪 "、" 社恐正在成为流行病 "。
流量的速度太快,什么样的社恐新标签都不稀罕,稀罕的是得到理解。
希望真正的社恐们都能被温柔相待,而不是被淹没在流量河流的底部。
来源:互联网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