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 马化腾和张小龙站在同一个机遇前,也站在同一个误解前。不同的时代河流,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2010 年的一个深夜,张小龙用两个小时写下一份产品提案,用邮件发给了马化腾。

这个决定性时刻在 微信 历史中被不断提起。张小龙自己说是 " 搭错一根神经 "," 上帝突然在脑海里种下了一个念头 ",微信就这样开始了。

收到信的 Pony 也许会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12 年前,马化腾也写下过一份产品提案。可惜收到提案的不是 39 岁的马化腾,而是当时的润迅管理层。这个提案被否后,马化腾离职 创业

人们总以为马化腾创办腾讯是因为幸运,认为从公司发展轨迹中看不见他的个人意志。他们也认为张小龙前半生是个 " 悲情人物 ",以为微信的成功是因为腾讯。

这些都是误解。

从某个角度来说,马化腾和张小龙是相似的,他们都曾被世界用幸运解释他们的成功。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曾被一个上帝种下的 idea 点亮过。

互联网 公司的名字,往往反映创始人的内心情结。就像京东的名字来自刘强东和他的初恋女友,腾讯的名字也来自马化腾的 " 初恋 "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公司,润迅。

不管是马化腾的性格,还是腾讯的命运,上面都有润迅留下的烙印。

马化腾喜欢天体物理和宇宙,但他大学却选择了家旁边的深圳大学计算机系。 因为他觉得如果从深圳考出去的话,可能就把深圳的户口弄没了,回不来了。

找工作的时候,马化腾选择了随大流。1993 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毕业,进入华南传呼市场的龙头公司润迅——当时深圳市公认福利最好的公司之一。

5 年后,技术能力不错的马化腾升任开发部主管。但随之而来的是上升空间消失。" 马化腾当时的位置在技术上有很多权限,但是在业务上说话没人听。" 马化腾润迅前同事林兴陆告诉记者。

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 2001 年的马化腾

很快马化腾发现了一个机会。当时,ICQ 正在横扫全球。上线短短 7 个月后用户数突破 100 万。尽管 1997 年 ICQ 未正式推出中文版,但已在中国互联网圈中快速流行。

马化腾从 ICQ 中受到启发。他判断将传呼机和互联网结合的 " 网络传呼机 " 才是未来。润迅拥有几百万传呼用户,无疑是巨大优势。马化腾向润迅高层提议我们也做一个,做出来不仅有 ICQ 的功能,还能向 BP 机传信息。

但润迅正抱着一只下金蛋的鸡,对马化腾研发的 " 网络传呼机 " 毫无兴趣。提案失败后,1998 年底马化腾离开润迅,开始创业。

Pony 的性格自始至终没变过,无论是当时离职的落寞青年,还是今天 4301 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董事长,他始终是一个谦逊、没有太多存在感,会在深夜发邮件找产品细节漏洞的工程师。但马化腾有一个能力——他在利益关键时刻总能做对。这种决策能力归功于他最早在润迅经历。

润迅的经历像一个魔咒一样,让马化腾从来没有高估过自己、低估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新事物。因为他亲眼见识过一个不被认可的东西后来有多么强大。

离职创业后,马化腾遇到全球互联网泡沫,人们对互联网的信心一落千丈。广为人知的是马化腾多次试图卖掉 QQ 的经历。对比腾讯今天的强大,当年想卖而没有卖掉最终找到救赎之路的遭遇,让马化腾更像是一个幸运而平庸的创业者。

张小龙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成功卖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

Foxmail 由张小龙以一人之力在 1997 年写出,凭借 Foxmail 他跻身成为中国十大程序员。

但即便年少成名,张小龙很长一段时间依然被外界看作一个 " 中年逆袭者 "。在 媒体 的描述中,他的人生前半段是个 " 失意英雄 ",后来因微信才再次获得承认。这个刻板印象来自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

2000 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将张小龙称为免费软件的 " 悲剧人物 "。文章称 Foxmail 没有给张小龙带来任何收入。他离开广州一家开发文档管理软件的公司后,成为自由软件开发者,日常状态是 " 饿着肚子写软件 "。

但事实是, 张小龙当了 2 年的自由职业者,因为能赚到比在公司上班更多的钱。 而那篇署名 " 魏然 " 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是博大公司为了收购 Foxmail 发布的造势软文。Foxmail 被博大在 2000 年以 1200 万元收购。

而据张小龙身边的好友称,在博大是张小龙最开心的时光之一。张小龙和团队几乎一到下午就踢球去了,每周都要去踢三次球,日子过得很舒服。 " 完全不悲情。 " 张小龙一直特别怀念那段时光,现在博大的团队还有一半人在在腾讯。

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 2001 年的张小龙

此后 5 年,张小龙和马化腾开始走出斜率不同的人生曲线。前者平缓延伸,后者在剧烈的波动后开始高速上扬。

在尝试了 2B、2G 的方式都不成功后,马化腾最终通过 2C 让 手机 QQ 赚了钱。腾讯也成为中国最早通过 SP 模式赚钱的互联网企业。

马化腾做过电信,对传呼机很熟悉。最早手机 QQ 只要订阅就可以通过短信收 QQ 和发 QQ。这对当时的人们吸引力巨大。

腾讯迅速一个省一个省扩张,找当地电信运营商接入手机 QQ 业务。腾讯同时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特服号—— 1700。因为在手机键盘中,"Q" 位于数字 7 的按键上。拥有特服号,相当于获得了将互联网服务和电信网打通的资格。

想要使用手机 QQ,你得花 5 块钱包月。手机厂商要安装手机 QQ,还要给腾讯公司钱,因为内置了手机 QQ 会卖得更好。

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 腾讯通过 SP 业务挣够了钱。2004 年 6 月,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当时香港上市规则未改革,对互联网企业并不友好。多数互联网公司上市第一选择都是美国纳斯达克。

马化腾愿意让腾讯到香港上市,除了刘炽平的力推,跟润迅的影响也有关系。润迅一个老板是香港人,一个是大陆人,润迅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上市。所以马化腾更能够接受在香港上市。

马化腾是一个永远把自己从哪里来、把自己的出处放在自己名字前面的人, 这些都强化了外界对他谨慎、性格温吞的认知。而张小龙相反,他永远知道自己是谁,第一位始终遵循的是自己的内心,这塑造了他自由、甚至有些放浪不羁的形象。

2005 年,为了发展邮箱业务,马化腾从博大手里收购 Foxmail,张小龙团队加入腾讯。

这是腾讯第一次收购,也是腾讯 20 年历史中在 游戏 内容领域之外为数不多的收购。 后来我们看到了腾讯不断交出自己的团队、不断去 投资 各个垂直赛道,但已经很少人能想起——当年的腾讯,对成功、对人才和团队是多么的渴求。

这个决策,影响了腾讯移动时代的命运。

张小龙进入腾讯,接管了邮箱业务。第一年张小龙没怎么主导产品。他觉得他是管理者,下面有很多专业人士,应该让他们来做。但后来他发现,他必须按他的想法来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张小龙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产品优势,他写了 Foxmail,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很好的程序员。后来他才发现,其实他是个很好的产品人员, 写代码只是额外做的工作,怎么把它做成一个产品,这才是能力。

现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没有这个机会——一个人从写代码开始完整构造一个产品。

张小龙接管后,QQ 邮箱成为了腾讯最成功的业务之一。一位腾讯原 QQ 邮箱团队人士说,当时 QQ 邮箱的成功让公司欣喜若狂,谁都没想到它能超过网易 163 邮箱。

从邮箱到微信,是张小龙对通信系统认知的延续。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做过通信系统,它对通信的理解会弱。之前人们会把微信这一类应用称为 IM —— Instant Messaging ——即时通讯,但张小龙对内对外都没有提过微信是一个 IM,因为只有在 PC 才有 IM 这个概念——你上线了,我也上线了,我们可以实时的通信。

但微信时代不存在即时通讯,因为你是永远在线。 后来手 Q 做了很长时间才改成微信这样,之前手 Q 还是 PC 的一致——先登录进来,看谁在线,谁不在线,头像亮没亮。

微信是一个通信和 社交 产品,邮箱是个通信产品。对于张小龙来说,这是一个底层体系构建的过程,QQ 邮箱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程序员,还是个很专业的产品经理;而从 QQ 邮箱到微信,他一边做一边去想清楚,一些本质、核心的东西。

" 在邮箱里,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东西,这些内心的思考,构成了我对于这一类产品的整个思想体系。" 张小龙曾分享说。

很多人评价 Pony,像空气、像水,他要做的是没有偏袒的生态本身,而不是生态里的上帝、做决策的那个人。

2010 年前后发力移动社交时,腾讯内部有多个团队都在同时开发。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包括三个:张小龙领导的微信团队,手机 QQ 团队,QQ 通讯录团队。

外界一度将此看做腾讯内部 " 赛马 "(又称 " 炼蛊 ")机制的典型,但事实并非如此。

腾讯内部从来没说要搞三个团队同时来做,赛马是有发令枪,要告诉大家——你们开始互相竞争了——这才是赛马。当时情况是,张小龙跟 Pony 说有个 Kik,他们想做一个类似的,Pony 迅速回了邮件说可以,然后把手 Q 团队拉进来一起。于是手 Q 团队想,他们也可以试一试,于是有了 QQ 通讯录团队的尝试。

" 一个公司几万人,有两个人说,这个方向我去试一下,这不叫赛马。但 Pony 佛系,后来外面说赛马、抢跑道,我们也没有反驳。"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说。

很多人把张小龙做出微信归功于他的幸运和在腾讯体系内的生长优势,他通过要到 QQ 的关系链有了先发优势——这其实是另一个误解。

微信最开始是直接用 QQ 登录,而非手机通讯录登陆。真相是当时运营商忌惮微信,不允许微信用手机通讯录,所以微信只好从 QQ 好友里挑选好友来添加。

QQ 登录和 QQ 关系链是两回事。QQ 登录不等于关系链的使用,微信对 QQ 关系链的使用,只是添加好友时可以从 QQ 好友里选择(因为当时不能从手机通讯录里选择)。

所以外界夸大了 QQ 关系链对微信的作用。事实上手机通讯录的价值和作用更大——因为是更真实的好友,QQ 好友里很多是陌生人。

如果微信当时选择把 QQ 关系链复制过来,那是另外一个 QQ 了,反而是灾难性的。

这个时候,张小龙也成了马化腾——世界开始用幸运去解释他的成功。

微信如何战胜手机 QQ、米聊,外界有很多解释,其实从产品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结局。

手机 QQ 从 PC 版 QQ 衍生而来,有堆东西的习惯。从 QQ 秀到 QQ 空间,杂七杂八的附加功能一大堆。

而小米当时开发的米聊做了一个广播功能,雷军在里面很多粉丝——这不是社交思维,是媒体思维——让所有人去关注某一个公众人物。

后来当微信可以接入手机通讯录时,微信也并没有像米聊一样,把手机通讯录中的所有人一次性导入全变成好友,微信需要用户一个个添加好友。

批量导入通讯录,看上去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用户,却容易让用户感到害怕。

无论是手 Q 还是米聊, 都没有灵魂人物,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有完成大公司的任务——这是大公司最可怕的地方 。底下都是一帮小朋友在干活,如果 Leader 说你的目标是让每个 QQ 的用户多几个好友,他们要做的就是拼命去填数据。

但这种目标,只会更快让这个产品完蛋掉。

微信的技术能力,早期是张小龙从邮箱带过来的几个人,是腾讯最普通、最边缘的工程师,服务器全是托管的,机房都是一样的,都是花钱买的,并没能利用到腾讯所谓核心的一些工程能力。

做好一款成功产品的底层体系是什么?本质上不是足够多的用户基础、不是经验,也不是服务器、带宽、技术能力。就像张小龙曾经在腾讯八小时演讲里就说了很多个点,其中一点是——在微信里面,你的好友是越少越好?还是越多越好?

张小龙的结论是越少越好,因为有很多好友,人是会烦躁的,为什么人有很多好友会烦躁?因为在人类进化史上,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候就没有很多好友,人认识不了那么多人,处理不了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张小龙对于复杂关系、对于人性的意识和理解,很多都来自他自己,他觉得他处理不了复杂关系,他觉得其他人本质也一样。很多思考是同理性带来的,只是多数人不会相信自己这种认知是是正确的。

世界上并不存在普世性的方法来做产品。只是说不断挖掘人是什么,用户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真不断问自己——越原始的人,他可能会怎么想?

这是张小龙思考的起点,一个一个小体系最终构建成的产品体系。这不是天赋、不是幸运,而是专业性——对于产品和人的感受、领悟能力。但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只能靠自己去想,把自己当作一个真实的用户。

" 我需要不需要那么多好友?" ——从一个问题出发,找到一个答案——一个好的社交产品就应该是这样。

微信是马化腾除了 QQ 之外,唯一一个亲自带过的产品。 马化腾和张小龙,都是从程序员开始,拥有从写代码到构建一个产品的能力。

张小龙曾和朋友分享感受,他觉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做产品。做产品是一个塑造东西的过程,每天按自己的意识去往前改一点、改一点、改一点。

这需要这个人有天生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你愿意去做一个东西,看起来很棒很完美。但很多人没有这种意愿,或者没有享受做一个东西的乐趣。所以张小龙总说,如果他是个木匠,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木匠,而且他会享受他做的事情。

这是世界对这两个男人的误解。腾讯是给了微信一个好的环境,但其实并没有给它太多。如果没长在腾讯,微信大概率依然可以起来、可以成功,但那就是另外一条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对于 Pony, 人们看到的角度是,马化腾前半生,靠抄袭了一款产品,中期靠张小龙做出微信,再后来靠刘炽平四处收割、撒网,建立腾讯王国。

过去,人们只看到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现在,人们只看到腾讯面对新生竞争对手时的恐慌和迟钝。 而腾讯和微信的起点: 对产品的感知力,那个被上帝种下 idea 的瞬间。 也许更值得被记录、被思考。

无论是马化腾还是张小龙,他们本质上有着同样的精神、同样的对产品的洞察,只是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契机、不同的河流上,有了不同的人生。

没有人记得腾讯的第一个收购,2005 年,他们想做好一个业务——邮箱,收进来一个团队,那个团队的带头大哥叫张小龙。

当然,很多人还可以解释这是因为幸运。

来源:晚点LatePost 吴杨盈荟

随意打赏

张小龙 马化腾微信张小龙马化腾微信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