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讲《芳华》,要从开机讲起。

2017年1月初,我有幸随一部分人去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开机现场探班。

当时我们参观了海南观澜湖的冯小刚电影公社,当然也参观了斥资3500万建设的文工团大院,还在排练厅中看了女兵们的舞蹈,这让我后来在电影中再看到时,分外熟悉。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从那时听到冯小刚导演讲述真挚的拍摄初衷,疑惑着导演的“致青春”之情如何与严歌苓的女性视角结合在一起,再看着一群跳舞的姑娘们满脸是那个年代的激情与单纯,我对冯小刚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充满了好奇。

《芳华》探班现场表演的舞蹈节目《草原女民兵》↓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芳华》开机当天即宣布定档国庆,谁知后来的命运如此曲折。

看点映场之前,我总在问身边提前看过的朋友:《芳华》到底怎么样?

这是我最终看到《芳华》时,所有复杂感受的部分来源。

当然了,《芳华》既不是冯式《致青春》,也绝非冯式《阳光灿烂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文革是大人们政治高压的来源,却是孩子们最自由自在的解放时刻。父亲不在,随时翘课,不写作业,马小军可以守株待兔般地等米兰。

尽管最后,马小军愿望的结局惨得像那天的雨夜,他连人带自行车摔进了施工的泥沟里。

而《芳华》中的文革,对文工团的年轻人来说,也造就了隔离感和优越感。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被选入文工团,证明你有出色的专业之长,或者有一定的家庭背景,你还有军装穿。文工团是小社会,也是大集体,有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物。

活雷锋刘峰与精神病人何小萍

《芳华》塑造了1970年代中期一群文工团年轻人的群像,讲述了他们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以及后来的命运转折。

这一批性格迥异的人物,有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有父母离异从小受欺负的何小萍(苗苗饰),有硬气的高干子弟郝淑雯(李晓峰饰),有最受宠、娇气又工于心计的林丁丁(杨采钰饰),有干部子弟陈灿(王天辰饰),还有出身不好的萧穗子(钟楚曦饰),她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

整部电影塑造的人物中,刘峰和何小萍最有代表性,也最为出色。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刘峰是文工团的学雷锋标兵、能人、红人。他乐于助人,善良质朴,会做饭、会修表、会打沙发,有进修名额主动让出,吃饺子都专门捡皮儿破的,猪跑了都要找他。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暗恋林丁丁的刘峰却因为一次“触摸事件”,由活雷锋被打成臭流氓。从那一刻起,所有“都是好字”的英雄表彰都失去了价值。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曾受到刘峰善良关爱的何小萍,是出身不好、汗腺发达身体有馊味、受尽欺负的新来者。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近她,除了刘峰。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何小萍是一个极其孤独、拧巴、始终无法被集体接纳的异类。大家排斥她的理由,与其说是偷军装拍照、臭味、胸罩塞棉花等罪名,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被瞧不起的低微出身。

回想她初进文工团时欣喜、充满集体归属感的眼神,再对比她最后的草地独舞,让人心碎。

爱情观与价值观,集体与个体

《芳华》展现了那个时代爱情观和价值观的特点:阶级性。

文工团内部折射了文革时期最讲究的阶级划分。

高调的高干子弟郝淑雯,低调的高干子弟陈灿,最终走到一块,因为都是高干子弟。所谓,红色江山是人家一起打下来的。

萧穗子没有跟陈灿走到一起,不是因为被郝淑雯抢了先,而是因为出身。真正伤害萧穗子最深的,不是错失恋人,而是郝淑雯的那句“我们两家门当户对”。正如全片萧穗子笑得最灿烂的时刻,是父亲平反后给她寄来了零食包裹。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她终于出了一口因家庭出身而没机会炫耀的气。

同样出身有问题,为什么萧穗子和何小萍的命运完全不同?

这要讲到集体和个人。

在严歌苓的原著《芳华》中,萧穗子的出身也不好,还因为爱写东西被视为怪胎。这些在电影中没有交代,是塑造人物的折损,后面再谈。萧穗子与何小萍一样属于文工团中的最底层。

但是,当何小萍到来之后,萧穗子反而是影片中表现的,站到林丁丁、郝淑雯、小芭蕾等集体的一方。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终于有了新的被欺压个体替代她,萧穗子迅速融入了集体中。

作为叙事视角担当的萧穗子,我始终都无法认同和喜欢这个女孩,原因就在这里,她在片中没有展现出同情心,过于旁观和淡漠。

在那个时代,有集体可以依附的感觉,和被集体所抛弃的感觉,这种命运的反差性在刘峰、何小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刘峰一开始是文工团模范,这也是他尽管是木匠家庭出身却被集体拥护的原因,即使像郝淑雯这样硬气的高干子弟,可以揶揄他,但不敢欺压他。

能跟别人偷偷亲密的林丁丁,为什么觉得刘峰的拥抱很恶心?不是刘峰的出身配不上她,而是刘峰的活雷锋身份让她感到恶心和不适:活雷锋居然也有这样“下作”的想法?!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下造就的英雄模范对人性的阉割。

如严歌苓的原著中的话,“你那么雷锋,那么有品,不准和我们一样凡俗,和我们一样受七情六欲的污染。”

刘峰由被集体当成模范,到被集体抛弃下放到伐木连,他后来甚至希望在战争中牺牲,却幸存下来。最后,集体给他的是被扔出门的一节假肢。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何小萍与刘峰是恰恰是相反的。

何小萍最初很长时间不被集体接纳,刘峰走后,她不再努力练习舞蹈,甚至女教练让她演主角她都不屑。后来,被下放到前线的何小萍成为英雄模范,而她却因接受不了突然的命运转变而变成精神病人。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何小萍草地上的独舞,是个体精神的一种宣泄或者觉醒。

集体与个体之间非常冰冷的关系表达,是《芳华》最成功的地方。

冯小刚与严歌苓的撕裂

《芳华》诞生的起源是冯小刚导演的文工团情结。他曾经在文工团做美工,对接触不到的文工团女孩有一份美好的记忆。

于是,冯小刚导演找到了从12岁到25岁都在军队里度过严歌苓,严歌苓先写了《芳华》的小说(原名《你触碰了我》),后改编成剧本。

电影《芳华》在剧作、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就来自于严歌苓和冯小刚不同的内心诉求。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严歌苓自己就是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她有主观视角,有浸入式体验,她试图沿着刘峰和何小萍的线讲下去。而冯小刚是幕后美工,是旁观视角,他特别想塑造的是文工团女孩们的群像。

这就导致,刘峰和何小萍的故事主线,经常被代表冯导诉求的萧穗子视角打乱。《芳华》的前20多分钟女孩们勾心斗角之时,刘峰是缺席的。

整个故事在听邓丽君的歌时,刘峰才真正登场。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所以,整部电影既无法向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生转变集中,又没能放手塑造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物形象。

萧穗子的人物一开始没有建立好,这导致她与何小萍在前线的相遇,她与郝淑雯遇到失去胳膊的刘峰时所展现的悲伤,都无法激起多大的情感冲击力。

怎么都感觉有点“鳄鱼的眼泪”的意味。

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等塑料姐妹花的情谊,也导致文工团情结喷发得有些空洞无力。

《芳华》最大的情感冲击力,实际上是刘峰和何小萍所带来的。跟刘峰和何小萍相比,集体、时代亏欠萧穗子、郝淑雯的是多么微不足道。

导演们的文革情结

《芳华》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一些年代久远的电影,像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张艺谋的《活着》、《归来》……包括近几年崔健的《蓝色骨头》等等,文革是这些导演心中的一个情结。

对文革的表达,代表着导演历史反思的立场和姿态。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中第二段故事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性压抑,以及集体对个人的戕害。

操场上放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梁老师(黄秋生 饰)成为嫌疑犯。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梁老师与刘峰的困境相似。集体最初认定梁老师是流氓,后来集体又认定梁老师不是流氓。目睹了这荒诞的一切,梁老师最后上吊自杀,他双手抄在裤兜里,带着帅气,以死维护了个人尊严。

张艺谋的《归来》中,文革对人的创伤表现为冯婉瑜(巩俐 饰)的失忆。

而多年以后,曾因父亲被下放而没跳成《红色娘子军》主角吴清华的丹丹给失忆的妈妈和回家的父亲跳起了吴清华,政治问题在这一刻置换成煽情的家庭伦理剧,相比《芳华》中何小萍的独舞,这是不高明的。

《芳华》:冯小刚的旖旎记忆,投射了严歌苓的苍凉底色

《归来》中,经历了文革动荡的男女主人公做的事情就是谈情感、念家书、弹钢琴、试图找回记忆,而绝口不提反思,这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是很尴尬的。

同样是严歌苓的剧本,相比《归来》的过分小心翼翼,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在对历史反思上,尤其是自卫反击战的残酷展现上,是值得肯定、认同和尊重的。

来源:影视独舌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冯小刚芳华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