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的元宇宙和 2015 年的 VR 元年,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元宇宙火了。这股被 Facebook 带动的风口越吹越大,随着 10 月底 Facebook 正式更名为 Meta,元宇宙概念进入一个持续的高潮期。

7 年后的历史重现,一样的资本躁动,不一样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将镜头往前推:2014 年,Facebook 以 20 亿美金收购 Oculus VR ,同样引爆了国内的创投市场:2015 年,国内的 VR 投资 规模直接从 2.7 亿上升到 24 亿,翻了 8 倍。

七年前,搭上 VR 热度、一飞冲天的明星公司当属暴风 科技 (后改名为暴风集团)。2015 年 3 月,它正式登陆国内 A 股市场,就收获了 36 个涨停板,VR 板块是刺激股民追捧的重要概念,这是暴风创始人冯鑫受 Oculus 被收购启发,一年前刚布局的。

2015 年 11 月,暴风魔镜一体机的发布会上,宣布未来一年要实现的 " 三个 1000 万 " 的目标:推动中国 VR 用户达到 1000 万;每月给 游戏 合作伙伴分成达到 1000 万;每月给内容合作伙伴分成达到 1000 万;

回头看,这显然是一个太过于乐观的目标。高歌猛进仅仅一年后,暴风魔镜 CEO 黄晓杰就需要以连发两封公开信的方式,表示 "2017 年注定将是 VR 指数级爆发的一年 ","VR 的进化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VR 全民化的时代即将来临 "。

以急切的心态等待着,等待着 VR/AR 行业的破圈和爆发,这可能是彼时很多这个行业 创业 者的内心独白,包括当时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创立 VR/AR 垂直 媒体 平台青亭网的我。

翻看过去这个公号上,我写的哪天 VR 新闻能上科技头条,才能说这个行业爆发了!再看看今天媒体上对元宇宙话题的跟踪报道,有一点 " 终于等到这一天 " 的复杂情感。

元宇宙,这样一个更大、更带有未来愿景的趋势性概念,也实现了更大层面上的共震,自然也带动一批坚守在 VR/AR 领域创业公司的新融资和新机遇。

今年最著名的国内 AVR 领域的投资案例,当然是字节跳动收购 PICO(网传金额达到 90 亿人民币)。

记得 2020 年 12 月底,在我主持的 " 第四届 VR/AR 产业创新者峰会 " 上,Pico 创始人兼 CEO 周宏伟就表示, "VR 产品在 C 端的市场已经由一个尝鲜者的阶段,快速进入到早期消费者的阶段,预期在未来两三年会走进一个大众消费者的阶段。 "

今年 VR 设备的出货量也印证了周宏伟的观点。据外媒的消息,Facebook 发布的独立头显 Oculus Quest 2 出货量或已达到 1000 万量,这也是 CEO 马克 · 扎克伯格认为 VR 的生态系统爆发的关键门槛。

当然,扎克伯格还预测:元宇宙可能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成为主流,元空间将继承移动 互联网 ,这也使得能否拿到 " 元宇宙的门票 " 成为热点话题。

资本再度被点燃。国内 A 股方面,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70 家上市公司被列入元宇宙概念股;国内网红 经济 公司 " 天下秀 " 因为发表一份提及元宇宙的公开信,导致市值飙升 50 亿元……

2021 年的元宇宙和 2015 年的 VR 元年,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曾经一度在资本市场失宠,主要靠着自我造血,度过了 2017、18 年的低谷期的 VR/AR 行业,原本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忽然,它又被下了一剂猛药。

当然,经过前一轮大浪淘沙的创业公司,肯定也具备了更强的定力和长期主义的精神。

就像字节跳动产品和战略副总裁朱骏对媒体表示的那样:看好 VR/AR 技术未来在办公、培训、视频、娱乐等各领域的应用,但对特别宏大、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向持谨慎态度。内部也要求团队避免使用这类概念,保持脚踏实地的风格开展具体工作。

对我来说也一样, 希望未来以观察者的视角,定位于 VR/AR 垂直媒体和泛科技媒体的中间地带,对这个行业进行长期、持续的输出,让 VR/AR 产业正在发生的变动得到更好的传播

现在,我想了解和回答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今天的标题,和 2015 年 VR 元年相比,今天这个行业有哪些不一样?

欢迎你的答案!

来源: 钛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