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首推帕金森病微纪录片 讲述AI医疗背后的故事
今年4月11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帕金森病日,腾讯首部帕金森病微纪录片《AI无距 帕友无惧》将在网络平台正式上线,温情呈现帕金森病患者与AI医疗的故事,3分钟短片真实呈现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也讲述着 科技 为医学带来的力量和希望。
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揪心,患帕金森病已24年的老孙很爱包饺子,他端着一盘包好的饺子,突然在冰箱门前“定住”,跟老伴说:“帮我忙,我转不过身来了。”语气尽显无奈与惆怅。
无法治愈的病 医患负担加重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神经退行病。目前中国有近300万个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帕金森病不仅成为一个医学问题,更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初期通常会出现行动迟缓、肢体抖动僵硬等症状,他们有着大一杯水都拿不稳的“焦急”,有上厕所都无法自理的“尴尬”,有不能翻身的“痛苦”,有严重影响日常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给家人带来不小的负担,从而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的表现。发病数年后,这些症状会继续加重,患者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活动范围也许仅限于轮椅或床。
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的问题是来自于患者的一些脑细胞。在医学科普资讯平台腾讯医典的“帕金森病”词条中介绍,在大脑的黑质区域,细胞可产生多巴胺——一种在大脑内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人想移动身体的一部分时,它就像一个信使将信息传递至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当产生多巴胺的细胞开始死亡时,多巴胺水平变会下降,当降到太低时,人便无法控制动作,于是开始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确诊为帕金森病后,患者的每一天似乎都在“与时间赛跑”,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再加上科学有效的疾病管理,对帕金森病的病程延缓、控制疾病症状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然而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量众多,将近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对应仅1000多名的专病医生,相当于每3000名患者才能匹配到一位医生,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还将持续拉大医患数量失衡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运动症状的评估方式还存在着“先天性不足”。医生通过人工观察的方式,根据患者完成指定动作的流畅程度进行打分和综合病情评定。完整的一套流程需要半小时以上,不仅耗时耗力,增加医生和患者的负担,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主观性。
A I 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科技缩短医患距离
AI是否可以为帕金森病诊断和管理提供助力?纪录片中,腾讯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让AI来帮助医生完成患者的运动视频分析。
这个系统让帕金森病的评估变得很简单:帕金森病患者无需穿戴任何传感器,仅需站在 手机 摄像头前,按照指示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短短3分钟内AI就可以完成患者的运动视频分析。王坚教授表示:“我们鼓励患者每3个月定期按照我们的要求拍下自己的这些动作并通过手机上传。这给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同时AI能辅助医生定量评估患者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
这是全球首个尝试通过视频运动捕捉分析技术实现帕金森病的AI辅助诊断技术,背后则是腾讯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结晶。腾讯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范伟表示:“我们走了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填补医学上的空白,帮助医生解决一些目前难以跨越的瓶颈。”
而更重要的是,科技正在逐渐缩短医患间的距离。当医生们和科学家潜心探索科技如何促进医学研究,患者有了合适的工具,已经逐渐在管理自身健康的方面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当医学研究变得越简单,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也就更容易。而AI则为医患之间搭起一座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记录片的最后,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对着镜头表达了期望,“它(AI技术)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正如纪录片中逐渐浮现的字幕,“AI无距 帕友无惧”,科技这束新的曙光正在照亮越来越多的人,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多能量,共同为生命点亮前行之路,而这,正是对“科技向善”最好的诠释与致敬。
据悉,4月11日19时,华山医院还将携手腾讯医疗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帕金森病日健康宣教活动,通过腾讯新闻、腾讯科普、一刻talks等多个线上平台进行全程直播,王坚教授等权威专家将结合患友最关注的睡眠、治疗、康复及病程管理等问题进行讲解和交流,扫码关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