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拼多多网易,刚摸到工厂的门
目前,阿里、网易、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已不同程度地接入工厂的生产,以前端消费者数据为驱动,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了?今年春节之后制造业再次出现用工荒,类似的问题引起了 媒体 阵阵讨论。
收入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人身上。做外卖骑手工作时间灵活,并且也能在城市之中感受现代社会,相对更有活力,而工厂,多半是在偏僻城郊,如果需要每天在封闭的车间固定重复一样的操作,那才是生活在 互联网 时代的年轻人所不能忍受的。
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的趋势,显然是不可逆的,制造业必须要有所改变了。2015 年,政府发布了 "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刚刚过去的 " 两会 " 上,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减税降费等政策出台也表明社会和行政资源都在向实体 经济 倾斜。
一批实体制造业已经开始尝试融合信息技术,像海尔,已经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而本文要说的,是曾经被视为 " 实体经济毒瘤 " 的电商。目前,阿里、网易、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已不同程度地接入工厂的生产,以前端消费者数据为驱动,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
电商工厂,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一种形式。在整体零售低迷,电商流量见顶的情况下,电商平台向外扩张,将目光关注到产业链上游。在电商平台的教育下,直连工厂,尽可能消除中间环节,为消费者带来实惠的 商业 模式正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 " 性价比 " 的另种表述。
不过,互联网平台与制造工厂之间的断层,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
01
改造工厂第一阶段陷入困境
谈电商工厂,绕不开网易严选。2016 年,网易严选诞生,号称 " 国内首家 ODM 模式电商 ",与大牌制造商直连,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由于跟无印良品相似的产品风格,网易严选一上线便争议不断。
很大程度上,网易严选的成功要归功价值观 营销 和代工厂的 " 主角光环 ",它把 ODM 贴牌和大牌代工厂这些行业信息首次带到普通消费者眼前,借势大牌代工厂概念来降低消费者的信任成本,也突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随之而来的是阿里、京东,分别推出了淘宝心选(2017 年 5 月)和京造(2018 年 1 月),并且像亚马逊一样让自有品牌寄生在平台上。
国内产能供过于求,而代工厂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化。总之,在外贸遇阻、产能过剩以及电商平台的倒逼下,电商工厂依托国内 " 强制造、弱品牌 " 的供应链,尽可能作为消除中间环节,为消费者带来实惠的一种商业模式被广泛接受。
(为严选代工衬衫的溢达,是全球最大的全棉衬衫制造及出口商)
不过同类电商越来越多,网易严选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网易严选产品设计简洁,也因此让消费者难有重复购买的欲望,复购率下降再加上新用户增长较慢,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库存,虽然产品生命周期长,同时会阻碍新品开发。去年,网易严选开始入驻天猫、京东甚至拼多多,且由于大力促销,但网易电商毛利率持续走低。
而原因,则是网易严选做得太重了,甚至比传统企业的模式还要重。
在互联网渗透较高的服装行业,买手制 +ODM 模式组货的方式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在消费者价格敏感的线上渠道,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网红品牌,基本都会通过 ODM 模式节约开发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从虎嗅 · 高街高参了解的信息来看,网易严选的部门设置,产品开发流程,再到与供应商的合同、账期的制定,都没有超出市面上同模式品牌的框架。单从商业模式而言,网易严选的突破性有限。为了与大牌代工厂合作并保证质量,网易严选与供应商都是直接是签订三至七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然而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而灵活组货,恰恰是买手 +ODM 模式最核心的价值。
丁磊说网易严选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产物,但网易严选更像是互联网人学习传统行业的产物,本质上仍要遵从传统行业的逻辑与规则。
02
从 " 去品牌 " 到 " 造品牌 "
于是网易电商来到第二阶段:网易考拉工厂店。
网易考拉工厂店于 2017 年 9 月启动,定位是优质制造的品牌孵化器,以数据指导工厂设计与生产,为制造商提供保姆式服务以及品牌打造,其全球合作工厂已超过 200 家,主要涵盖服装、家居、个护、食品等 9 大品类。
(网易考拉在上海的一家合作工厂)
网易严选和网易考拉工厂店与网易严选定位非常类似,也是在每个类目选择 1 — 2 家优秀工厂合作,不过相比网易严选,网易考拉工厂店解决了三个问题:
1. 库存问题。货权属于工厂而非平台。
2. 利益一致性问题。品牌和工厂之间是一定会有试探与博弈的,外行的互联网公司也未必能发现生产存在的问题。而工厂作为商品销售主体后,双方的利益一致,并且那个工厂即是生产方也是品牌方,缩减了中间流通环节。
3. 发展空间。网易考拉为工厂提供仓储配送、运营、客服、IP 设计及内容等平台资源,避免了网易严选重资产运营及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同样选择的还有淘宝心选。去年 12 月,淘宝心选总经理张棣表示淘宝心选要孵化制造型零售品牌,也是在试水自营之后,进行经营能力和平台资源的开放变现。
按制造业从单纯的代加工(OEM),到自行设计产品争取订单(ODM),再到尝试自有品牌(OBM)直接经营市场的转型过程,工厂为了提高生产附加值,会做自有品牌的需求。但通过观察,在这种合作模式往往有绕不开的两个 " 双品牌 " 问题。
一个 " 双品牌 " 是在工厂里。虎嗅 · 高街高参去网易考拉合作的工厂参观时跟工厂人员交流了解到,这家给奢侈品做羊绒服饰代工的工厂与网易签下了长期合作协议,在网易考拉上推出的自有品牌会专供考拉渠道,但这家工厂的自有品牌不止,在别的渠道还经营着其他品牌。
另一个 " 双品牌 " 则体现在零售端。工厂品牌知名度较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很大程度是来自平台品牌的背书,工厂品牌商品的设计、价格等都受平台影响,就和渠道定制商品一样,这些工厂品牌对电商平台的依赖性比 " 淘品牌 " 更甚。
显然,工厂不会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它们的核心诉求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差价以及更大的市场,驱动其合作的根本原因是电商平台带来的订单。
此外,工厂愿意担风险合作,也是在赌未来的可能性。网易考拉工厂店和淘宝心选可能会越做越大,例如,网易考拉把商品卖到国外市场,淘宝心选大量开店成为线下的 " 新连锁 ",若是如此,那品牌也能随之上一个台阶。不过真到了那一步,工厂多半会考虑去平台标签,走向更大的市场了。
03
电商巨头加速布局工厂
C2M,即消费者到工厂,将客户和制造端直接对接,尽可能砍掉中间环节,快速、低成本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电商平台手握消费者大数据,如果与制造端数据打通,能否实现 C2M,解决一直以来困扰零售行业的库存?
" 拼工厂 " VS 天天特卖
库存的产生是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拼团预售延时发货,拼多多以类似 " 集单 " 的方式锁定一个相对确定性的商品需求,工厂再进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最短的路径和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力图趋于零库存。
去年 12 月,拼多多发布 " 新品牌计划 ",拼多多表示会给代工厂在一定范围内倾斜流量、推荐位资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设。拼多多方面还表示,对于加入 " 新品牌计划 " 的工厂还将引入可视化平台,即通过直播打通生产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信息流,计划在 2019 年重点扶持 100 家 " 拼工厂 "。
从 To C 端逆向整合工厂,并完成销售,阿里的 C2M 项目与拼多多类似,目前来看更像是防御体系搭建的一部分。去年 11 月,淘宝旗下的天天特价宣布升级为天天特卖,并对中小工厂进行 IoT 数字化改造,称将工厂产能数据与网店打通,前端卖多少,后端产多少,可以基本做到零库存,仓储成本降到几乎为零。
不过,但凡拼团等营销手段,基本都是用低价商品来突破低线市场,低价、拼团可以把一件商品快速打造成爆款,迅速消化工厂的产能 / 库存。从积极的方面看,拼多多给无处安放的低端供应链一条产能释放通道,消极来看,低价是一条死胡同,这些低价工厂成为了平台的燃料。
拼多多与阿里都强调工厂产能在线可视,并与平台销售数据实时打通。不过道理都明白,如何改造工厂就是另一回事了。
(拼多多工厂直播)
拼多多目前的 " 改造 " 方式,是在工厂的拼多多生产线上放 手机 进行直播,消费者可以通过直播来看工厂的生产情况。手机直播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用如此低成本的方式建立工厂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也算是成功的工厂改造。毕竟工厂需要的是订单,改造应该为盈利目的去服务。
相比拼多多,阿里的改造方案更成熟一些:通过视觉识别来实现工厂生产透明化和产能数字化。阿里给工厂提供摄像头、交换机、边缘服务器和网关等配套硬件,搭载多种算法的摄像头会持续扫描生产线,视频数据在本地和云上协同计算,然后把结构化的核心数据上传到云端,进一步跟消费平台进行实时打通。
淘工厂 To B, 小步慢跑
因为平台卖家对 OEM、ODM 代工的需求,阿里较早地接触了代工厂。" 淘工厂 " 诞生于 2013 年,是阿里 1688 事业部在卖家与工厂之间搭建的撮合型 B2B 平台,快速匹配卖家订单和工厂产能,进而帮助卖家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目前 " 淘工厂 " 上的工厂数量在 3 万家左右,阿里希望借助平台上商家生态的天然优势,打造全中国最大的服装类供应链服务平台。而阿里的新制造探索,也正是从 " 淘工厂 " 上的优质合作工厂开始。
改造项目由阿里云、天天特卖合作,阿里云 IoT 方案的负责人郑旭此前曾在 " 全球最大代工企业 " 工作十余年。郑旭对虎嗅 · 高街高参表示,其团队依主要聚焦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制造行业的改造。目标是提供低成本,快部署和易运维的轻量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从 0 到 1 建立平台,跟合作伙伴一起服务中国 80% 的中小企业,实现更多的工厂的接入。
(工厂里的摄像头)
郑旭表示," 国内有大量中小工厂,只有数量上来了,平台的价值才能体现,当然,相对而言中小工厂更有意愿接入平台,并接受非定制化的应用。" 他说," 传统做法来做流程追溯,一般都是用条码或 RFID,摄像头改造是一个轻量级非侵入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工厂达到一定程度的产能数字化,进行实时信息可视及互动。"
" 改造一家 100 人左右的工厂的硬件成本在 5 万左右。" 郑旭认为这个价格能被大部分工厂都能接受,并且还可以搭载多种算法进行拓展。在接受改造之后,工厂排产效率提升 6%,由于链路透明并且按需生产发货及时,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可以降低 10%。
目前郑旭团队已完成 100 家 " 淘工厂 " 的部署,他认为改造的最大价值,是工厂生产的透明化带来管理效率、协作价值的提升。
03
电商工厂背后的 " 断层 "
相比制造业,互联网公司更懂如何与消费者交易 / 交互,电商工厂是从消费端拉动制造端的尝试。换而言之,电商工厂应该是电商服务工厂,互联网服务制造业,但在每个案例中,我们都看到了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还存在天然 " 断层 "。
1. 供应链断层
电商平台与代工厂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密。工厂的核心诉求是订单和生产利润(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出货价格),但在生存压力下,代工厂不可能放弃品牌方的大订单,这是他们的主要订单来源,会优先考虑这部分订单的稳定性。
除非电商平台能给代工厂足够的订单,不然双方的合作是缺少保障的。这也是目前跟电商平台合作密切的多是中小工厂,大一些的代工厂仍选择订单形式的合作,即使改造也是单独分出一条生产线做尝试。
2. 人才断层
即懂互联网又懂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太少。就比如说阿里,据了解阿里虽从自身组织管理中沉淀出中台系统,但能懂行业、懂业务,去给企业做业务拆解和中台搭建的人才也是非常少的。而互联网离制造业的距离更远,以至于两个行业 " 语言 " 都不同,大家都说 " 产品 ",但指的却不是同一个概念。
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应该会有一段时间的人才交换期,就如代工厂吸纳原本在品牌方的设计师群体后,从 OEM 转型 ODM,与品牌方合作形式才发生了改变,行业的变化将从人才交换开始。
而新生产要素的加入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将涉及到员工的薪酬分配,以及组织管理的变革。就目前来看,新生产线的设立,工厂和互联网的磨合,已经对员工的能力和生产积极性带来影响。适应新的生产关系需要新的组织架构,这对家族式民营企业会是巨大的挑战。
3. 行业属性断层
去年 9 月, 马云 在云栖大会上阐述了 " 新制造 " 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篇评论认为,马云所提出的 " 新制造 " 并没有多少新的内容。
就 "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 来看: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已经进行多时了,信息化还在加速这个过程;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其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就 " 按需定制、个性化、智能化 " 来看,近年来 " 规模化定制 " 和 " 无人工厂 " 在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已经日益普遍了,我国的海尔公司多年前就首创 " 互联工厂 ",探索规模化定制。就 " 用好互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 " 来看,在国内外工业界,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相关概念已经热炒多年,在北京每个月甚至都能碰到多场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论坛或研讨会,这些概念都被炒得有点儿泛滥了。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人才和资源主要集中在 BAT 等互联网企业中,在推进工业互联网的思路上,互联网行业与制造业是截然不同的。
富士康、红领、海尔这些在智能制造上颇有建树的企业,都是在自身有足够的工业基础和制造经验后,才能在某一领域进行突破,将能力向外开放延伸。而 BAT,则想先寻找行业 70% 的共性问题,想拿出行业通用的解决方案来大规模推广。
海尔 COSMOPlat 业务全景图
在国际上,谁主导制造业变革也是有差异的。美国从信息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工具 " 自上而下 " 的重塑制造业,德国则是从制造业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造制造业的 " 自下而上 " 的思路,更看重实体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电商工厂,是互联网服务制造业 " 自上而下 " 的试水,而在当下,互联网公司没有必要去纠结行业能力,我国的制造业的特征是 " 大而不强 ",大量中小企业,需要的是用得起、能真正带来效益的的技术。
不过,往往行业共性之外的 30%,才是决定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部分。因此,互联网公司未来必然会在行业知识上遇到阻碍,如果连理解问题都做不到,更何谈解决问题,以及教 AI 解决问题。到那时候,互联网公司就需要真正去做一做制造业了。
来源: 创业 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