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演讲青腾大学专场 | 杨峰:我人生中最煎熬的19秒,是在等卫星发射成功
2018年7月15日18:00,由青腾大学和星空演讲联合打造的“星空演讲青腾大学专场”正式开播,青腾大学的四名学员站上星空演讲的舞台,分享了自己 创业 路上的传奇故事。星空演讲以“与浩瀚相遇”为主题,是由腾讯新闻与腾讯娱乐出品的名人演讲节目。
(青腾大学学员、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
青腾大学学员、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走上星空演讲的舞台,描绘了一场全新视角的 商业 卫星蓝图。
200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在国外读完硕士的杨峰放弃了国企工作,选择创业,他笑称这一举动被家人评价为“脑袋有坑”。但最让他尴尬的是,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遇到了瓶颈。这时,他留意到了美国的SpaceX和Planet公司。
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了一个数量级。而2010年创建的Planet,则致力于利用技术将卫星变得更小、更简便、更节约成本。他们制造的第一颗卫星,就是7个人在车库里完成的。这两家商业航天公司打破了传统航天行业的垄断,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让杨峰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政策限制,这种卫星发射的商业模式很难被借鉴。
不过,转机很快就来了。2015年,我国政府开始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与商业发射领域。“政府给我们开了一扇门,我们就立刻跳了进去,成立了天仪研究院。”杨峰形容,这段经历正式开启了他的太空之梦。那么,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为何得以商业化,它又能给这个世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杨峰就此展开了精彩分享。
微小卫星革命:发射与制造成本降低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东方红”人造卫星,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卫星,在当时是举国上下的大事。直到今天,在大部分人看来,发射卫星、火箭仍然是国家政府才能做出的举动。再加上其科研成本相当之高,人们完全无法想象会有一家创业公司会去研发和发射卫星。不过杨峰和他公司所做的事情,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让发射卫星这件事,可以服务于一家企业、一家机构,甚至一个人。
其实在国外,卫星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一场巨大变革,而这种巨变的兴起,正是源于微小卫星的出现与应用。“以前的卫星都特别大,一颗几吨重,最便宜的都要几亿美金,门槛特别高。只有大国政府在彰显国力的时候才会去做,这也是为什么大卫星永远只是美俄中日欧在搞,其他的国家几乎为零。核心原因就是它太大、太贵了。”杨峰同时指出,只有几公斤到几十公斤重的微小卫星的出现,让卫星制造和发射不再只是“国家队”的事。
微小卫星作为国家队的补充,首先在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方面,比大卫星更具优势;其次,从功能方面来讲,微小卫星可以通过“数量多、覆盖广”来解决大卫星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用几百颗微小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可以替代在地面建设的信号基站,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的万物互联,杨峰更喜欢把它理解成“天联网”。
建立 “ 天联网 ” ,微小卫星星座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到海上、山里,或在一些特殊场景下,通讯信号遗失了,给大家造成诸多不便。这是因为信号基站的铺设成本太高了,无法处处覆盖,所以很容易产生覆盖盲点。我们在开车时,也会遇到“导航信号偏差”的情况,这是因为目前的定位很难做到那么精准。杨峰解认为:“目前GPS或北斗的定位精度是十米左右,但未来基于无人驾驶或者无人机的应用,一定要做到厘米级的精度。”如果靠在地面建立差分站来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那么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是大到难以想象的。
杨峰指出,如果把基站搬上太空,一颗低轨小卫星的覆盖面积可以当几万个基站用。当几百颗低轨小卫星同时作用时,就能实现全球导航增强。“小卫星的成本在未来可以做到几十万美元一颗。几百颗乘以几十万,大概也就几亿美元。但是用这么多钱建地面基站,可能铺个北京市都够呛。”这种将基站搬上太空的做法,就是“天联网”。
杨峰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景:计算机时代之后是 互联网 时代,然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接下来是物联网时代,那之后,就应该进入了天联网时代。在这个天联网时代里面,会涌现很多的机会。
让所有人都用得上、用得起卫星
除了能够在未来实现“天联网”的构想之外,卫星发射商业化对于当前来讲,到底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杨峰说:“我们在创业的初期,选择了太空科研这个细分市场作为切入口。太空科研这个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机会。”没错,卫星发射商业化让航天领域的研究人员们拥有了更多的科研机会。
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从NASA回国后,想在太空验证其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航天实验资源的稀缺,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开始排队,获得实验资源。杨峰和他的团队深刻认识到了这其中的巨大供求差,于是抓住机遇,迅速成立了天仪研究院,建立了自主研发微小卫星的平台,来为他们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杨峰认为:“对于很多想要做太空实验的科学家来说,一辈子能够有一次机会就很不容易了。但现在有了商业化的卫星研制、发射机构,机会变得多了起来。”
2016年11月,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到目前为止天仪已经成功发射了四颗卫星,而在未来,杨峰希望他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科研人员。“让所有有需要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甚至个人,都能够用得上、用得起卫星的服务。”这才是杨峰他们这些“卫星创业者”们的长远奋斗目标。
“也许有人会问,做航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地球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那么,十亿年前鱼爬上大陆有什么意义呢?十四世纪,大航海时代人们开着船往海里闯有什么意义呢?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演讲的最后,杨峰谈到,不管是鱼类或者人类,从万物起源开始,就在抵抗自然规律,也在重新认识世界。
面对未知又浩瀚的宇宙,创业者杨峰,正通过商业的方式不断向外探索,让更好的未来加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