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关于分答的新功能、知识付费、果壳、和自己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你是怎么入行的?”

11 月底,在上海举行的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后台,距离下一场与姬十三对话还有十分钟左右,我和姬十三的对话自然地从“入行” 科技 媒体 聊到了 PGC、UGC,这位分答创始人在思考的问题。

在分答的身份之外,姬十三是果壳的 CEO。现在他以“一半一半”的方式分配自己在两家公司投入的精力。虽然已经 创业 七年,做事遵循 商业 世界的规律,但这位神经生物学博士身上还能看到学院派的气质。

1

知识付费浪潮下,创投行业将目光投向了在行分答。在这场峰会上,姬十三便与动点科技聊了聊 “知识分享社区”。他反应很快,语调从容,回答非常有逻辑。

同样是知识分享,果壳与在行分答的联系、区别在哪里?

“果壳更多的提供免费的传播性的内容,分答、在行是用知识付费的形态探索知识的服务业。”姬十三说。

果壳以科普网站起家,如今姬十三更愿意称之为科学媒体。2015 年初上线的“在行”提供付费的“一对一”线下沟通服务,用户可在其平台预约与特定领域专家的线下沟通。而 2016 年 5 月上线的分答则聚焦“一对多”的付费语音沟通:用户付费后可向特定人士提问,并获得 60 秒语音答案(一分钟的答案,分答);其他用户可以付费收听语音答案,提问者及回答者均可获得费用分成。

对于在行与分答的布局,姬十三总结为“在行更加聚焦于个性化咨询,分答聚焦在知识的精讲”。

“知识精讲”是指分答新版本增加了更多板块:“快问”的功能类似答疑众包,用户提出问题并标价等待抢答,标价一般在 10 元,被选中的抢答可以获得酬劳;而“小讲”板块则主要帮助用户系统地获取知识,是 30 分钟的在线讲解,单价从几元到几十元;“社区”是帮助用户掌握一项技能的在线训练营,持续 20 天到一个月,定价在百元左右。姬十三表示接下来分答还会做学习周期更长的知识产品,包括半年和一年的。

第一版分答在上线后因为新颖的产品形式和明星网红参与回答,在 42 天内就积累了千万用户,并拿到 2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尽管后来遭遇几十天的停摆以及内容种类减少,但分答在去年 11 月底又宣布获得来自腾讯的 A+轮 投资 。事实上,这个惊人的数字不代表知识 经济 兴起,更多是与粉丝经济、 社交 娱乐相关。随着明星用户在分答活跃度降低,相比高峰时期,分答用户增长量出现了大幅下降。于是,分答开始挖掘用户希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快问”的抢答规则可以让用户的问题及时得到回答。

分答的“小讲”和“社区”则是专注知识和技能的精讲,主题与生活的关联很强。小讲上受欢迎的课程有美容、读书、职业规划,社区的训练营也类似,包括知识管理、竞争力攻略、写作训练。这两个板块与前面功能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分答会参与课程的制作和包装。

为什么分答要介入?

“虚拟产品的价值很难被估量,它有可能是 0,也可能是负的价值。”姬十三指出知识付费产品是虚拟产品,与拥有最终价值的实体商品不同,比如一瓶矿泉水是有底价的。但是“虚拟产品如果不好,我有可能花了 10 块或者 100 块钱,而它对我的价值是零,甚至是负的,因为它占用我的时间”。

姬十三语气坚定,“所以我们会发现它很难是一个完全 C2C 的市场,它本质上是一个 C2B2C 的市场。平台需要重新进行知识包装,来划定知识。”

2

事实上,“小讲”和“社区”并不是分答独有的产品形态。喜马拉雅、得到等知识分享平台上都推出了类似的音频形式的知识产品。

市场上玩家的产品从差异到趋同,表明这个行业正在成熟,各家在朝更可行的方向走。过去一年多市场对知识付费的态度也逐渐确认,“从最早的摸索到今天来讲,其实整个模式已经蛮确认了。”

最早的摸索是指姬十三在 2013 年萌生了知识交易的想法,他认为“这个事情其实可以往前延伸,从科学的普及变成知识的普及”。2014 年年底,果壳内部开始推进这个知识普及项目,因为他们当时相信“知识未来有可能被定价,有可能被交易”。

未来,他认为知识付费市场还会有五到十倍的空间,有形成多个平台的机会。而在当下这条赛道上的生存之道与决胜因素,他认为是品控。

“核心在于平台对于产品的控制,对于内容的控制,消费者体验是否做到最好。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讲,他在你的平台上一旦体验到质量是零,甚至是负的产品,他就会对你丧失信任感。如何保障每一个产品的交易的时候,对用户的体验有正向激励,我觉得这里面其实是足够重要的。”

他接着说,“所以我会觉得知识产品和平台慢慢就会变成一个严格控制内容,严格 PGC 的状态。”

分答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找到各个领域的行家,让他们以凝练的方式从知识产品的角度、形态,把知识传递出来。

为了保证品控分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姬十三介绍“30 分钟的‘小讲’其实在上线之前大概就会平均经过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流程,来回定稿、磨合,最终让行家来录音。对于我们一个月的课程产品‘社区’ 来讲,其实整个准备的周期都是在 3 个月以上。我发现一个知识产品在打造的时候周期非常的长,磨合的人力成本非常高,可能远远超过各位的想象。”

在找行家方面,分答有天然的优势。以知识科普被公众熟知的果壳在过去七年间积累了非常多的各个领域的专家资源,而创立在行分答后又积累了更广泛领域的行家。姬十三透露,行业数字已经达到 1 万。

“我觉得知识产品真的是需要时间的。它可能就像办幼儿园,没有办法速成。整体来讲这是一个比较需要花时间的领域,需要细致工作”。

3

如果翻看姬十三的微博,他的更新主要与果壳有关。他从知识分享团体科学松鼠会起步,到成立、管理果壳。因此,姬十三本人在科学青年之外,多了一个角色,商业青年。

而在果壳网成立时,公司内部曾经定了一个标的,成为中文 互联网 探索频道。姬十三解释说:“这个并不是说我们做大量的像探索频道那样的视频,而是说我们希望成为互联网上能够让人们易于接受的科学内容。所以从这个出发点来讲,我们过去七年一直是这么在做的。”

果壳也一直在这么做。姬十三表示果壳 新媒体 要及时跟进内容传播形态的变化,从一开始在新媒体上使用图文形式到最近开始探索知识短视频,推出“果然知道”品牌。

果壳作为一个知识社区无疑是成功的,聚集了一大批推崇科学的、有气质的用户。但是,成功的社区和商业化是两回事,而果壳这样一家科学媒体在商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考验,包括平衡科学与商业化。

“我们商业化的模块是去传播科技公司的科技产品,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姬十三颇为无奈地补充道,“每年我们最大的困扰是,我们要花在拒绝公司上的精力远远比接受公司的数量多得多。”

那么,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帮助一家科技公司传播时的标准是什么?

“这里面最大的核心其实就是科学上的求真。大家有时候会聊起来觉得有一些东西好象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其实对于大众的传播内容来讲,绝大部分的内容在科学上都是可以被定性的,因为传播的内容在科学上不是前沿科学的问题。我们唯一的标准,是我们跟主流科学界在一起,主流科学界的判断就是我们的判断,因为我们做的是科学传播。所以对于这些产品来讲,我觉得间是你说的话要对得起科学传播的真。”

在科学传播之外,果壳也在探索知识的文创,把知识的内容发现印在文创产品上,变成产品售卖。姬十三对于果壳的总结是“我们一直坚持得还不错,到今年为止我觉得商业化也算对得起过去七年创业的成绩。今天来讲果壳本身带讲是一个盈利性的公司”。

国内三家有腔调的公司常常被同时提起:豆瓣、知乎和果壳。今年 8 月,豆瓣 CEO 杨勃(阿北)确认豆瓣将在海外上市。那么不可避免地,大家会关心的问题是,果壳有上市计划吗?

“其实上市计划内部一直也在提,我觉得不适合外讲出来。果壳今年大概是 1 亿左右的营收,2000 万的利润,整体商业化我觉得不会比同类公司差。”

来源|动点科技

随意打赏

微信公众号付费功能微信付费阅读功能知识付费的时代果壳网 姬十三知识付费经济分答付费社区果壳网姬十三知识付费平台果壳分答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