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把手伸向“校园贷”:是弊大于利的双刃剑
文/蓝鲸TMT 于琦
随着 金融 创新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 互联网金融 平台试图做大自己的蛋糕,吸引更多的 投资 者入场,更把手伸向了大学生这个庞大消费人群。然而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再加上其他监管因素等, P2P 向大学生推出的“校园贷”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利率过高逼死大学生跳楼的恶性事件出现。
实际上,相对于P2P平台借款给大学生解决其暂时的困难相比,更多的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要,甚至助长攀比贪婪之心,两者相较取其重,P2P想开辟大学生这个市场还是弊大于利。
平台:审核门槛低 还款难坏账多
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禁止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银行向满18岁的学生发卡,必须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举使得各大银行纷纷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大学生想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更加狭窄。
一般来说,享受金融服务的渠道有三个:一是银行贷款或银行信用卡,可以提前预支现金或提前消费,但审核门槛高手续繁琐;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审核门槛稍低利率高;三是 网贷 平台,审核门槛低,方便快捷,表面上看来利率适中,既能够满足高效率又能够使学生承担得起利息。无疑,这也促使大学生纷纷选择P2P平台享受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P2P平台在推出“校园贷”的时候往往是审核零门槛,有的甚至只需要提供学生证即可在线申请贷款,根据学校的不同级别来给这些大学生拨款。如某个网贷平台可给“211”“985”级别的学校学生最高提供3000元借款,二本院校学生最高提供2000元借款,依次递减。在之前其他 媒体 的调查报道中发现,个别校园贷平台申请人已超75万,申请者三本院校和高职居多。
目前,网贷平台提供给大学生的“校园贷”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分期消费贷款,和银行信用卡相类似,可用于提前消费,或是电商购物平台,可分期还款的模式。其二是小额现金贷款,直接把借款打到借款人的卡内。P2P平台以这两种模式收取分期手续费或利息盈利,显然,为学生提供现金借款的平台难以控制借款流向,风控措施很难完善。
由于大学生没有 经济 来源,风险承受能力弱、消费理性欠缺等,使得开展“校园贷”的P2P平台坏账率提高,很多大学生只顾享受眼前,把事后的还款抛之脑后,未来还可能到影响个人征信,最终也只能是父母兜底。
大学生:个人信息被盗用 网络诈骗多发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学生郑某,因赌球欠下近60万元校园网贷后,跳楼自杀。郑某利用校园贷经营漏洞,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变现、申请小额贷款总金额高达58.95万元。当他意识到贷款已经超出了偿还能力,便纵身一跃。
由于平台审核门槛低,线上通过学生证即可申请小额贷款,倘若一名学生获取另一名学生的身份信息,很容易冒用他人的身份去贷款,郑某就是利用这块漏洞,多次盗取他人个人信息,被冒用身份的无辜学生,未来将不得不面对信用记录遭抹黑、每天被追债等问题。
对于身份信息被他人盗用后所背负的债务,被盗人是否有义务还款呢?有业内人士称,他人盗用其他个人信息借款的,属于诈骗犯罪行为。被盗用信息的学生一般可被免除还款责任,但要根据在案证据具体分析。
除了学生之间的盗用外,网上虚假贷款平台也层出不穷。这类的平台打着 互联网 金融推出“校园贷”的旗号,一方面以此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个人信息从他处骗取贷款,从而可以在不影响个人信用的前提下骗得资金而不需要偿还,最终消失匿迹;另一方面,以缴纳“保证金”为理由,让学生先转账再贷款,然后切断联系方式消失。
无论以哪种方式,网络都是诈骗多发地,尤其在金融不断创新的今天,利用“校园贷”为诱惑的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暗藏的“炸弹”也不是心智还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能够辨别的。
政策:监管存空白 约束能力小
随着“校园贷”扎堆校园金融市场,除了平台自身审核门槛低和风控能力不足外,社会上存在的高利贷、传销、暴力催收等也在向校园渗透,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
日前,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信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
虽说下发了通知,但重点布局还是在建立预警和加大对大学生教育这一方面,对于网贷平台基本没有约束力。
目前,推出“校园贷”的P2P平台仍面临四大严峻问题:其一,审核零门槛,风控能力严重不足;其二,运营漏洞多,个人信息经常被冒用;其三,利息坑大,违约金高,除本息外隐瞒其他费用,利率算下来高达百分之四十;其四,暴力催收频现,甚至触及法律边缘。
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监管不应再广泛聚焦于互联网金融,校园金融市场的泛滥更需要政策层面来发力,期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尽快出台。
结语
创新型金融渗透到校园,使得大学生能够享受金融服务本是一件好事,但往往创新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不法分子钻空子,既得利益者钻漏洞,让本来就风声鹤唳的互联网金融再起波澜。
P2P把手伸向“校园贷”,本是双赢的局面在目前的形势下却是弊大于利,如何发挥好双刃剑的作用,看来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