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今天退休,他的这五个决定彻底改变了联想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柳传志参与并见证了大半部中国 科技 和 互联网 的 商业 史。这是一部新旧体制剧烈冲突、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重建的历史。而柳传志,就是那个在新旧秩序间,寻找到平衡点的人。

75 岁的柳传志,终于迎来了正式的退休时刻。

燃财经获悉,联想控股将在今天下午正式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继任者将是现任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宁旻。

宁旻现年 50 岁,1991 年加盟联想,曾任柳传志助理、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目前在联想控股主要负责资本和 投资 方面的工作。宁旻在 2012 年成为联想执行委员会成员,执行委员会是联想控股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接班人的 " 候选池 "。

过去 35 年,联想属于柳传志时代。他在 40 岁的时候参与创办了联想,一手打造了这家世界 500 强公司。

外界对联想的评价毁誉参半,且往往倾于极端。有人认为它是民族品牌的代表,有人认为它缺乏核心技术正在走向没落。

无论如何,柳传志参与并见证了大半部中国科技和互联网的商业史。这是一部新旧体制剧烈冲突、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重建的历史。而柳传志,就是那个在新旧秩序间,寻找到平衡点的人。

柳传志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联想的历史告诉我们,梦想和现实,究竟是何面目。柳传志则用行动指出,梦想和现实的桥梁,究竟该如何搭建。

燃财经选取了柳传志 35 年 创业 过程中,五个决定联想命运的关键决定。这是五个历史的横切面,能够让我们看清,为何联想会是今天的模样。

第一个决定:弃仕从商

"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柳传志

1984 年秋,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小平房里,11 个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中年人召开了一次 " 全体会议 ",宣告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成立,这就是联想公司的前身。公司的筹备过程相当简单,计算所的传达室充当了早期的会议室,石灰墙壁、水泥地面、两个长板凳、三张抽屉桌。

40 岁的柳传志是其中一员,正是 " 人到中年 " 的年纪。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柳传志有一份相当体面的 " 铁饭碗 ",熬到 40 出头,可以不用再折腾了。

那个时候经商不是很多读书人的第一选择。但就在那一年,关于 经济 体制改革的文件从中南海下发,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成了 " 迫切所需 ",追求财富开始变得名正言顺。读书人下海,开始暗流涌动。

实际上,这一年被称为 " 中国企业家元年 "。跟柳传志一样投身创业大潮的大有人在,比如用自己贩卖玉米赚到的第一桶金创办万科的王石,出任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日后成就了海尔的张瑞敏。也是在这一年,柳传志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然而,跟百度百科中 " 柳传志带领 10 名科技人员,毅然创办联想 " 的脚本不同,当时在计算所内部,无论年龄,还是资历和地位,柳传志都不是最高的—— 45 岁的王树和是第一任总经理,柳传志和张祖祥分别担任副总经理。此外,计算所所长曾朝茂兼着董事长的头衔。

更重要的是,联想背后站着中科院和计算所,它们提供了 20 万元的启动资金,以及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资源支持。柳传志早期在联想的任命由中国科学院批准,他的职位后边附加了一个 " 副处 " 的括号。这个括号意味深长,表明他并未脱离组织。

种种迹象表明,柳传志并非 " 逼上梁山 ",而是顺势为之。

柳传志出身优渥。他的父亲柳谷书早年参加革命,是国内最早的知识产权律师之一,也在银行业颇有积累。相比那些背水一战、放手一搏的草根创业者而言,柳传志的试错成本要低很多。他曾承认,自己在一些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上,都得到了父亲的指引,包括放弃仕途选择创业。

而在做科研和做企业这两条路上,日后联想的发展证明,柳传志显然更适合后者。他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富有感染力,他很清楚自己在科研领域缺少专注和激情,相比倪光南这样天生的科学家,他的志向应该是在商界。

他的性格中还有敢打敢闯不要命的野性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联想早期的 " 三人核心 " 中,最后是他独揽大权,带领联想杀出一条血路。

有这样一个细节。早年联想打算从香港进口微机,拿到大陆插上汉卡倒卖,借来的 300 万元货款汇到深圳,发现钱被人拐走了。柳传志二话不说直奔深圳,红着眼在对方家门口守了一夜," 当时拿块砖头拍他脑袋的心都有 ",对方这才退还货款。

第二个决定:进军海外

" 自己不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骗。" ——柳传志

1988 年 1 月,张祖祥按照柳传志的指示,第一次来到香港。他对这片充满资本主义气息的土地感到陌生,他听不懂当地人的广东话,也不会说英语。但他肩负使命——柳传志要在这里启动 " 海外拓展计划。"

柳传志雄心勃勃。他计划在六年时间内,在香港完成这样三件事情:一是在当地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形成 " 里应外合 " 之势;二是新拓展生产业务,进入个人计算机整合行业;三是在香港上市。这一计划是他口中的 " 进军海外战略三部曲 ",也是当时港媒口中的 " 大陆表叔又来说大话了 "。

日后来看,这个战略在当时实属英明,它让联想快速打开了局面,并获得了足够的利润。但背后的动机却远算不上高瞻远瞩:通过香港公司卖货,能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增加 15% 的利润。

上世纪 80 年代的大陆,对生产和进口管制极严,没有许可证寸步难行。核心资源被垄断,老牌计算机厂家可以轻松获得 " 准生证 ",但体系之外的公司要进来分一杯羹,则并非易事。

这多少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香港联想公司在 1988 年成立,柳传志任主席。香港联想的股东有三家:北京联想、香港导远公司、中国新技术转让公司,各持 33.3% 的股份。这为联想打开了一扇海外的门,但这扇门是将海外的产品销往国内,而不是进军海外市场。

当时联想的主要业务是在大陆代理美国 AST 电脑,同时捆绑销售其自研的汉卡。AST 微机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迎来黄金时代,联想拿下了它在大陆销售的独家代理权。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里应外合,几乎垄断了 AST 电脑在大陆的货源。

联想凭借规模优势,摇身一变从贸易商升级为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公司。凭借技转公司的巨额贷款,联想快速崛起,并开始考虑将 AST 取而代之。柳传志以 " 干部培训班 " 的名义,号召手下的销售队伍,开始销售自家产品。

无论如何,创办香港联想成为做大联想的一步好棋。其背后的长远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利润空间,更在于让联想首次接触了全球市场,这让它和国内鱼龙混杂的代理商区分开来,登上中国 IT 业的顶峰。自 1997 年起,联想连续八年占据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沿着这条线,联想在 2005 年收购了 IBM 的个人电脑业务,2014 年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2018 年收购了卢森堡国际银行。

第三个:" 贸工技 " 路线

" 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 ——柳传志

从 2004 年开始,批评联想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批评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联想没有核心技术,不重视科研,过于偏重贸易和投资。相比之下,华为成为中国企业重视研发、自力更生的典范。这就像是一个污点,在联想身上挥之不去,也成为柳传志心头一块落不下的石头。

翻开联想厚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 贸工技 " 路线的确定并非偶然。

联想曾经重视过自主研发。" 柳倪之争 " 爆发前,柳传志负责市场和运营,倪光南负责技术和产品,两人分工明确同仇敌忾。联想汉卡和 "286 微机主板 " 的研发过程,足以证明柳传志对技术的尊重。1989 年新年,柳传志曾亲自率队到机场等候从香港研发归来的倪光南。

但从角色上,或者说从骨子里而言,柳传志更像一个商人,而不是工程师。

联想创办之初,柳传志最大的渴望,就是找到一条道路,把计算所里躺在实验室的技术方案,做成产品卖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事实上,当初他邀请倪光南加盟时,最终打动倪光南的点,就是他说 " 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 "。" 成果躺在奖状上 ",正是倪光南当时最大的遗憾。

香港联想成立后,联想切入生产的产业链条,却选择了利润最微薄的主板生产和整机组装环节,处于整个利润链的最底端。这符合柳传志 " 海外战略三部曲 " 的宏伟规划。在他眼中,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些最核心的部件,美国公司已经做得很好,联想没有任何优势。与其慷慨赴死,不如先在市场里抢得一席之地。

田忌赛马的古人智慧给了他启发。所以他决定把所有资源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用自己的 " 上马 ",去拼外国公司的 " 下马 "。凭借 AST 微机的大卖,联想成了成功的贸易商。所以在某一段时间里,业内认为联想就是一家代理商。

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最大功绩在于 " 把技术变成钱 ",而不在于技术本身,虽然他从未否认联想汉卡在联想历史上立下的汗马功劳。

在贸易和技术之间的路线抉择,深刻地影响并决定了联想的命运。1994 年,柳传志从 " 柳倪之争 " 中胜出,联想顺理成章地走上了 " 贸工技 " 的路线。1995 年开始,柳传志在开会时频繁提起 " 贸工技 ",曾经宣扬的 " 技工贸 " 被抛弃。

时至今日,从联想身上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的影子。联想控股是一个投资平台,旗下有专做投资业务的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联想创投,主营电脑业务的联想集团,只是联想控股的一块拼图。

从 " 贸工技 " 正式被提出开始,联想就走上了 " 做大 " 而不是 " 做强 " 的道路。

第四个决定:联想改制

"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 ——柳传志

1998 年,计算所改制,千余人缩减到百人,大部分人并入联想集团。联想员工持股会(640 人参与)成立,并在这一年获得了 35% 的分红权,可以分享企业经营的净利润。

2001 年,联想再次改制,联想员工持股会出资 2.3 亿元购买了 35% 的联想股份,中科院持有 65% 股份。此举让联想员工也成为了股东。

2009 年,联想又一次进行改制。中科院将 29% 的联想股权转让给泛海控股,从绝对控股股东降为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联想进一步将身上的国有印记清除。

柳传志通过这三次改制,让联想从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一家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正是因为这一系列 " 铤而走险 " 的改制,才让联想能够至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国商业史上,成立满 35 年且存活至今的企业不多,从国有企业改制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能够在体制和市场之间斡旋,功成身退的企业家寥寥无几。

体制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硬功夫往往难独善其身。在摘掉 " 红帽子 " 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被扣上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一方面要有对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同时又要把握好跟体制的分寸,这是中国企业在特殊时期的体制之困。

柳传志用他杰出的经营才能和符合国情的现实哲学,牢牢把控着这家公司的航向,以至于在刀尖上行走亦能全身而退。他决定对联想进行体制改革的契机,或许比 1998 年更早,1994 年香港联想上市是一个重要节点,大概是在那个时候,柳传志开始娴熟于资本市场的玩法。

毫无疑问,联想早期与政府有着特殊关系,这也是联想早期的隐形优势。但计算所开办了十几家公司,只有联想真正做起来了,仅联想一家公司的收益,就超过了计算所旗下所有公司的总和。显然,和政府的特殊关系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

柳传志内心清楚,从长远来看,要保证企业的生命力,改制是必经之路。柳传志的长处在于,他知道如何把握分寸。

1995 年 2 月,62 岁的计算所所长曾茂朝退休。他曾是柳传志至关重要的支持者,正是在他的支持下,联想才得以成立并发展壮大。柳传志做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说服中科院,让曾茂朝继续担任联想公司的董事长。某种程度上,这为联想日后改制的风平浪静提供了港湾。

柳传志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他的为人特质:" 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我想我就是那条线。"

第五个决定:确定接班人

" 办公司就是办人。" ——柳传志

柳传志曾两度卸任联想集团职务。2005 年,他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少壮派杨元庆接棒。但是,2009 年联想集团首次出现亏损,柳传志出山再次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直到 2011 年才再次卸任交棒。

但他一直没卸下联想控股董事长的位置。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母公司,它在柳传志的推动下,于 2014 年赴港股上市。当时柳传志说,联想控股在上市以后两年之内平稳,自己就 " 画句号 "。事实是,柳传志的退休时间比预期的晚了三年。

确定接班人是个严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它将直接决定这家大船未来的航向。以柳传志和朱立南为代表的老一代,都将在这次调整中宣布卸任退休,以宁旻为首的年轻管理团队,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大船的钥匙。

柳传志 40 岁创业,1994 年香港联想公司上市时,他已经 50 岁。他在联想的威望无人能敌,时至今日他一直牢牢把握着这家公司的航向。或许早在 20 多年前,柳传志就已经开始物色接班人选。

孙宏斌曾是最有希望的接班人选。1989 年联想成立企业部,孙宏斌迅速建立 13 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 2400 万元。他在 20 多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在联想实际掌握全国的销售网络。

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孙宏斌却改不掉一口的山西腔。业内传闻,柳传志为了让孙宏斌锻炼口才,曾逼着他每天讲一个故事。但孙宏斌的企业部日渐做大,甚至开始和联想分庭抗礼,最终孙宏斌被 " 送进 " 监狱。

选拔年轻人是 " 公司最艰难的工程 "。

跟孙宏斌一样曾有望入选柳传志 " 接班人计划 " 的郭为,因为联想内部冲突,接下了从联想分拆出去的神州数码。2001 年,联想一分为二,一个是联想集团,由杨元庆执掌,一个是神州数码,归到郭为名下。杨元庆成为联想集团实际上的接班人。

比柳传志小 18 岁的朱立南,也曾是呼声较高的潜在接班人之一。他在 1989 年加入联想,1993 年离职自行创业,但在 1997 年重返联想,并一路晋升至原联想集团最高领导机构——执委会成员之一,这是接班人的候选池。

2001 年,联想投资成立,朱立南任总裁。在联想向大型资本集团转向的过程中,朱立南充当了排头兵。2009 年,有 媒体 询问朱立南是否为柳传志接班人,柳传志表示有可能猜想是对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的。事实是,他在 2012 年升任联想控股总裁,但董事长依然是柳传志。

宁旻

相比朱立南、杨元庆、郭为等声量较高的联想元老,50 岁的宁旻要低调得多。

宁旻的职位不是最老,学历不是最高,甚至入职时间也不是最长的。他的职业起点是柳传志助理、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并非业务出身。2012 年,宁旻被任命为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执行委员会成员,进入接班人候选池。

随后宁旻一路晋升。从公开信息来看,虽然宁旻在公众中发声较少,但他却在联想系的所有核心岗位上占据要职,手握实权。他在联想控股的股权比例仅次于柳传志和朱立南。

如今,柳传志终于即将迎来退休,新一代领导班子也将完成代际交接,集团层面的架构调整或将不可避免。无论联想这艘大船未来将驶向何处,带有浓重柳传志色彩的联想时代和联想故事,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燃财经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