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2.76亿元创新高,汉威科技加速剥离公用事业
3月29日晚间,汉威 科技 发布了其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汉威科技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业务规模合计达到12.25亿元,其中智能仪表业务同比增长69.82%。
2022年度,为进一步聚焦核心主业,汉威科技加速剥离公用事业板块资产,向郑州自来水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自来水公司)转让了其持有的郑州汉威公用事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公用)65%股权,并于今年3月份宣布转让旗下供热公司控股权。
实现净利润 2.76 亿元再创新高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度,汉威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3.95亿元,同比增长3.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4.94%;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12.28%。
“过去的一年,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物联网解决方案施工、验收等业务进程受到较大影响,各业务板块涨落不一,公司的发展距年初预期仍有差距。”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在其“致全体股东的一封信”中表示,全体汉威人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公司整体保持了平稳有序运行,在业务、技术、产品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发展形势稳中向好。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公司核心业务,汉威科技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业务报告期内表现亮眼,合计规模达到12.25亿元,其中智能仪表业务同比增长69.82%。
报告期内,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地方燃气管理条例、地方全面加装燃气安全装置(如燃气报警器)通知的落地及实施,带动公司工 商业 报警器、家用报警器及控制器等燃气类智能仪表市场需求剧增,订单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年报显示,2022年底,公司在持续深耕传统安防、环保业务板块的同时,大力拓展 家电 、 汽车 、医疗等行业应用,招募高端人才,夯实研发和销售平台,深化产业布局和产线自动化建设。柔性压电传感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在医疗应用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产品已在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记者注意到,2022年,汉威科技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不断优化“柔性感知技术+采集系统+人机交互”的解决方案,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品种、多量程的柔性微纳传感器(压力、压电、应变、织物)及阵列的核心设计能力、敏感材料及导电墨水合成制备能力、大面积印刷电子批量制造能力等核心能力。
报告期内,苏州能斯达订单饱满,柔性微纳传感器目前已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有明确的应用,并与小米科技、九号科技、科大讯飞、深圳科易机器人等积极开展业务合作。
另外,苏州能斯达的柔性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电池热失控后表面压力的变化,更加精准地判断电池热失控安全故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与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汉威科技2022年研发投入增加至1.8亿元,同比增长14.1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增至7.53%。
为何加速剥离公用事业资产?
2022年11月13日,国内气体传感器龙头汉威科技公告披露,拟向郑州自来水公司转让控股子公司汉威公用65%的股权,转让价格为4.87亿元。本次交易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在此之前,汉威科技还联手多家本土国资设立郑州汉威传感 创业 投资 基金,随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拟围绕汉威科技传感器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产业发展,以持续聚焦核心主业。
今年2月21日,汉威科技发布公告,计划将供热业务子公司——郑州汉威智源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转让给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汉威科技表示,公用事业资产的优化整合、剥离出表,是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布局,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路径,未来公司将集中更多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不断夯实公司以传感器为核心的行业龙头地位。
据介绍,汉威科技公用事业旨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供水及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打造供水、供热智慧化产业标杆。
汉威科技此前披露信息显示,通过智慧化改造,高新供水的漏损率已控制在5%左右,优于住建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9%以内的技术要求。这意味着,相关业务板块汉威科技公用事业业务“试验田”“样板间”历史使命的完成。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面对房地产调控及需求不振等不利影响下,公司管网代建、运维等业务开展受到较大影响,公用事业板块业绩较上年同期较大幅度下滑,全年业绩不及预期。
2022年年度数据显示,汉威科技公用事业板块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接近三成,其中汉威智源净利润为4604.45万元,不及2021年同期的四成。
此外,伴随着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传感器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可穿戴等众多领域将形成更大规模市场,多传感器技术融合、应用融合成为趋势。
任红军表示,未来公司将会把握好技术及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更加专注传感器主业,强化材料、工艺、平台能力,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进一步强化公司竞争优势,夯实现有业务基础,尽快落实新产业布局,积极谋划布局面向未来的新赛道、新业务,加快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极,刷新成长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