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学堂“创业趟坑反思大会”完美收官 带创始人告别野蛮创业时
四周一片漆黑,一束追光打在一个土坑上让它变得格外显眼。这不是某部悬疑片的开头,而是高维学堂“ 创业 趟坑反思大会”的开场。对创始人而言,创业,就是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向前;跌落坑中,就是被黑暗淹没,每一个善意的提点、无私的分享都将成为黑暗中那束振奋人心的光亮。
人性的所有缺点都会被创业放大,阻碍成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
高维学堂创始人林传科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并且已经失败了3次。高维学堂,是他的第3.5次创业。经过多年的思考,他以为做对关键决策是创业成功的唯一关键,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2015年,他带着一腔孤勇上路做众筹课程平台,创办了高维学堂。因为没有意识到小公司做平台的局限性,妄想将线下的苦活累活甩给合作伙伴自己坐享其成。很快,公司的员工都走光了,只剩下他与CTO两个人,前九个月内公司的营收只有九千元。从此,平台、生态、整合之类的不切实际的大词在内部被禁止提及,高维学堂又重新回到打磨产品的道路上。因为前期课程总是上线得很顺畅,作为产品的唯一把关人,林传科的信心日渐膨胀,仅凭个人的经验判断便匆忙上线了一门新课。第一堂课结束后,吐槽声一片,创始人们纷纷表示对高维很失望,积累了三年的用户信任濒临崩塌。回顾这些惨痛的经历,林传科感叹:“创业的时候对手原来并不是友商,而是自己”。
误以为能力就是一切,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出巨婴型高管
创业十几年,改性塑料巨头锦湖日丽从未开除过一位高管。尽管公司在行业内早已赫赫有名、团队高管备受猎头追捧,但唯能力论的提拔方式,却让锦湖日丽的高管们变成了“巨婴”。当 汽车 行业的增长突然从2010年的30%多断崖式下降到3%,高管团队无一人去反省巨变的意义;当新的战略要求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共享目标时,高管团队无法清晰传递变革信心,甚至散播负面情绪致使员工大面积离职;当面对客户需求,高管团队各扫门前雪,在会议上互相推诿吵得不可开交;当面对政府的关停警告,相关负责人不是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而是满心委屈。回顾在人才培育上所跌过的大坑,锦湖日丽CEO刘荣海总结道:“能力只是干部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承担责任才是真正让他成长的关键”。
BAT出身的光环陷阱,企业一时的妄自尊大换来1个亿的代价
“当BAT进入你的领域,你将会如何应对?“这是创始人在面对 投资 人时最常听到的问题之一。布道教育的CEO张卫华曾任阿里巴巴大政委,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提问,他的回答十分自信:“我不怕阿里,我太明白他们的官僚,太明白他们的内耗,太明白他们每个人在哪个位置上,阿里一定不是我的对手。”在真正与阿里硬碰硬之前,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投资人提出的这个问题。资本是强大的,也是无情的,布道教育的saas产品,在钉钉的免费面前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为了得到这个答案,布道教育付出了近一个亿的代价。
在创业这条有去无回的道路上,从来不缺前赴后继的勇敢者,只缺有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这些创业深坑的服务者。由于创业的不可重复性,几乎所有创始人都只能以身试险,亲自探坑;由于创业的高失败率,坑中的创始人往往九死一生,从坑中逃出后愿意分享自身血泪经验的更是寥寥无几。在三年的经营中,高维学堂积攒了来自上千个行业的近万个创业案例,有能力,亦有义务承担起“服务者”的重任。也因此,本次大会获得了近百家企业官微的自发宣传,首席品牌官、定位学习网、正和岛、笔记侠等创投类垂直 媒体 亦主动发声助推,更有创始人直言:“高维学堂是一个真正践行实战与干货的学堂。这一定是培训界的一股清流,无论是氛围,还是实效,或是负责到底的担当”。
大会结束后,不少创始人大呼受益匪浅,更有创始人发长文为高维学堂“创业趟坑反思大会”点赞。反思深刻、点评到位、情感真挚,是创始人评论本次大会的高频词。天安数码城副总周天青如此评论道:“早在几年以前,我就在思考‘失败的经验’对创业者的价值,也曾有意组织分享创业失败经历的活动,虽然当时并未付诸实践,但思路与初衷实与本次活动同出一辙。正因此,天安数码城T5大力支持本次“创业趟坑反思大会”,希望能够通过失败经验的分享,让后来的创业者少走些弯路。“
作为一家实战型商学院,高维学堂一直以推动科学创业为己任。带领创始人告别野蛮创业时代,用科学方法和实用主义改造创业模式,或许是高维学堂舍我其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