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挂单真做市?揭秘山寨币"代投私募"的地下利益链条
野蛮启示录
近年来,加密货币野蛮生长,越来越多的新币种不断涌现。在监管大潮下,新模式币币交易诞生了,数字货币交易所纷纷移师海外,交易热潮犹有复辟之意,为何加密货币如此火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加密货币赋以较高估值,本身可以刺激技术发展,是合乎常理的。
但由于各种毫无价值的“空气”币随意的发行,实质上已经没有人再关注新的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意义,公众只是在盲目的追寻一个又一个暴富的神话。
“空气”币本身的发行并不复杂,不需要什么成本,一台电脑,一个程序员一个下午即可创设出一种新的货币。短短一年间,市面上凭空出现了3000种新的电子货币,而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新电子货币总数超过4000种。
虽然其中绝大多数“空气”币不可能真的上市成功,但对于泛滥的加密货币平台而言,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垃圾”。
“黑私募”代投涉嫌违规 自媒体 推波助澜赚到手软
我们今天看到的加密货币市场乱象,其背后无非是一个“利”字。在浮躁的暴富神话的影响下,对于很多从业者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把一坨“垃圾”包装好卖给下一个人。
而对于新入场的“小白” 投资 者而言,信息不对称和无法分辨代币的优劣就成了最核心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币圈事实上的线下交易“中间人”,即所谓的加密货币“私募”代投业务孕育而生。
所谓的“代投”业务,还要从出C2C模式说起。2017年9月,国家宣布禁止电子货币交易之后,并未有严格禁止数字货币按照“商品”的方式进行线下交易。
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加密货币交易也逐渐从小额走向大宗,从零散的喊单收数字货币,到半专业化的交易组织。
由于国内加密货币ICO已经被定性为非法集资,国内的投资者不能合法的参与新发行的电子货币ICO,一些大的从业主很快地发展成为了“代投人”。他们主打快进快出项目,利用信息和渠道优势,赚取差价。
这是一张笔者收到的“代投”推介广告,坦白地讲,该项目已经算是“币圈”的良心产品了。但是从中仍然可以轻易地看出,代投主打项目进出之快,投机性极强。
市场从来都不缺乏搅局者,与“代投私募”对应的就是大量的“假私募”开始了行骗之路。在2016年侥幸逃脱“传销币”打击的经纪人死灰复燃,由于根本没有监管,众多私募项目募资后跑路。
由于被骗者通常是损失了2个以太币或者0.5个比特币这样数额的电子货币,使得如何报警,如何追讨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事情正在起变化
然而事情发展的速度之快,远超人们的预期。此处我们先按下“代投”私募跑路不谈,看一看行业整体的发展。随着新发货币越来越多,市场中有限的流入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无限创设的加密货币的增长速度。
新的项目方(加密货币发行人)很快发现,他们如果不通过一些“中间人”已经很难将创设的电子货币卖到一个好价钱。大量电子货币创设者是此前 创业 失败的二三线创客,他们想起了之前轻车熟路的股权融资模式。
在最开始,发行方制作好新的项目之后,在公开发行之前,会进行多轮的内部融资,向业内的自 媒体 、代投基金、从业者和交易所从业人员折价甚至赠送新的融资货币,并承诺此后给予较高的拿币额度。经过媒体炒作之后,从而完成利益的“共赢”。
在此过程中,宣传至关重要。能否吸引足够的资金参与往往成为一种新发项目的成败关键。所谓“优质”区块链项目方在制作好新的项目之后,会在公开发行之前会,进行多轮的内部融资。
项目方会向代投“私募”机构或相关自媒体提供一定的内部赠币或者优惠认购额度。价格通常为ICO销售价格基础上的5折到9折不等,这个折扣就是项目方奖励帮助代投的机构或、自媒体或个人的奖励。具体奖励会根据消耗私募额度的数量来定,通常做代投的人会拿一定的奖励,同时向个人收取代投费用。
代投机构或自媒体拿到私募额度后会帮助项目方免费撰写虚拟货币分析、区块链项目评测等宣传,制造舆论炒热话题,利用自己的社区进行私募代投并收集代币,每次代投费用收3%-10%不等。
这样,代投机构或自媒体通常会拿到项目方的奖励,也会收取不等的代投费用,一次甚至可以赚几百万人民币的代投费用。
资本大佬介入全产业链吸血
商业 模式是不断迭代演进的,巨大的 经济 利益终于也吸引来了资本大鳄的关注。2017年底,币圈几位大佬成立了新的攻守同盟,使得整个利益链条更加完整。
业内一位资深媒体人对新浪财经表示,大佬的攻守联盟已经形成。
对内:通过投资和参股,影响数十家业内自媒体账号一同进退;通过参股交易以保证自己所推行的“加密货币”能够顺利上线推广销售,即便本身该币种的资质存疑。
对外:通过平台优势寻找优质的项目,通过自己的小圈子分享炒作;建立内部的 微信 群并收取高昂的入群费,一旦入群就保证优先能够买到,肯定能在交易平台上线的“新币”。
最终,媒体、交易所、大佬、大佬身边的圈子以及一些代投机构都拿到了便宜的新币。与此同时,经过炒作和推介,新的币就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了。
而最终实际买单的,无疑就是在交易平台ICO上市后真实买入的投资者。
你觉得他是你的发财路上的导师,实际上你只是他们眼中的韭菜。注:100BTC 现在约合 120万美元
没有了监管,贪婪注定将吞噬人性。区块链的理念和描述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直面上千万的利益反复考量所谓的“良心”是没有意义的。
更进一步讲,就算是“大佬”模式收取中介费用没有问题,那么已经形成联盟的产业链谁来约束,谁又来监管大佬推荐的产品的质量呢?
永恒的利益带来永恒的追求,当前政府只是被动的“乱一处禁一处”,无法形成系统的监管。
即便是监管层出拳打击了“代持私募”乱象又当如何?
即便是封禁了全国的合法交易又能怎样?
如果利益的链条没有打断,那么新的模式,新的生态在不久之后,无疑将再次萌发于这热钱的法外沃土之上,依然会在香港等离岸市场生根发芽,例如已经开始运转做市商模式的OKEX.
假挂单?真亏损?OKEX或做市现重大损失
OKcoin曾经是中国境内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并且一开始划分出了国际站点,为交易所出海早就做足了准备。
国家要求关闭比特币交易所后,OKcoin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OKEX平台。OKEX平台集法币交易、币币交易、期货合约交易于一身,成交量依旧占据全球交易所前列,但是这家平台却发生了太多神奇的故事。
用户操作失误还是平台另有猫腻?
2018年1月14日20:15分左右,OKEX币币交易的ETH/USDT交易对出现超低价巨额成交单,大量ETH不计成本地快速卖出。
OK方面称超低价巨额成交单是因为某用户在12分钟内,连续5次通过市价单快速卖出大量以太币ETH。从下图所示,有人的确以最低价0.002美元约为人民币1分钱的价格买到了彼时价值1200多美元的以太币,涉及金额过亿。
OKEX作为平台方迅速冻结了相关用户的账户,禁止提现与交易,并联系用户要求赔偿。用户们纷纷在OKEX的微博下吐槽,如果是高价买到了,肯定是用户自负盈亏了,甚至还有一些套在高位的用户也凑起了“热闹”,说自己也是“不计成本”地买入,要求退回代币。
作为一家撮合交易平台,用户之间交易失误应是用户自行承担,平台却要违背契约精神要求用户退还利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此次”乌龙指”事件拥有诸多疑点,OKEX用了”12分钟内“、”分5次”、“不计成本”这些字眼,在撮合交易中,如果是用户行为造成损失应由用户本人发声索赔,而不是交易平台本身。
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实际亏损的就是OKEX平台自己!由于OKEX所上市的货币对众多,此外主要面向国内客户,因此实际分摊到每个币种上的交易量很少,被迫引入“做市商制度”,用自有币来提供流动性。
而此次事件,多数用户推测是由于OKEX的量化程序出了问题,造成了连续市价砸盘,使低位挂单的用户占到了便宜。
启用做市商模式,事实上的非法期货/现货交易
比特币期货上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让比特币一度逼近2万美元,孰不知OKEX早就有了类似期货的虚拟货币合约,虚拟合约类似于期货合约,OKEX还赋予了交割规则,杠杆分为10倍和20倍,但是又不同于比特币期货合约,其交易时间7*24小时不间断。
事实上该种模式同样是复制了现货交易所的交易模式,而国内所有的现货交易所均已经关停。2017年年初,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由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主持,要求在半年内进行集中整治,正式违法违规交易场所要限期整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例如知名的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全部关停专业,然而电子货币市场的现货交易却仍然大行其道。
而OKEX的虚拟合约本身的设置并不合理,杠杆高达10倍、20倍,只要标的数字货币一天波动5%至10%,就极有可能爆仓。而数字货币往往伴随着高波动,对于某些忽视风险的用户,爆仓可能就成了家常便饭。
OKEX认为虚拟合约是为矿工提供跨期套保工具,事实上具有期货的属性。 而在中国大陆境内,所有的期货产品都需要在证监会批准与备案,虽然OKEX已经迁移出海,但是通过法币——币币交易——合约交易,国内用户依然可以参与不受国内法律保护的合约产品。
用户质疑:制度性操纵价格和交易方向
一位OKEX平台使用者透露,OKEX的合约交易有一条独有的限价规则,这在任何期货产品都不曾出现过。
该条公告描述十分难懂,简单来说,就是在上涨趋势中,下多单必须低于当前的价格,在下跌趋势中,下空单必须高于当前价格,在某些极端行情中,允许下单价格甚至远远偏离当前价格,这也就意味着无法追多或追空。
限价规则OKEX自称初衷是保护投资者,但是现实中实际造成了投资者看不懂行情时不敢下单,看懂行情时却无法下单的尴尬。
更为恐怖的是,如果第一个质疑成立,也就是OKEX在采取做市商模式跟用户做对手,那么在价格波动期无法下单更有可能设计平台与用户对赌,在试图吃下用户的客损损失。
虽然平台自称并不限制平仓开仓,但是单向限制顺势单流入,也能都达成促进客户亏损立场的目的。
行文至此,编辑今天写稿的能量已经耗尽,急需补充兰州拉面恢复体力。我们通过四篇文章,全面的回顾了电子货币市场2017年后半段的各种乱象,在种种乱象之下,利益是一切的核心,那么监管层应该如何监控这批脱缰的野马,让其回到应有的轨道中呢?敬请关注电子货币系列报之五《胜败有凭》。
【来源: 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