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途、学而思、科小猫等教育机构借助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实践
在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
新东方、学而思、高途、科小猫等头部教育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教育评价体系,更开辟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教育生态注入 科技 活力。
政策驱动:AI实践成教育评价新标尺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明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通知指出,要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鼓励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将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实践成为社会实践重要部分,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这一政策导向引发了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众多教育机构纷纷响应,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的推广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例如,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将“AI社区服务”设为必修项目,学生需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实践成果直接计入综合素质档案。这种“技术+社会问题解决”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学习与社会应用的割裂,推动教育评价从“分数导向”转向“能力本位”。
教育机构创新:构建“AI+实践”培养闭环
面对政策机遇,新东方、学而思、高途、科小猫等机构加速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模式。
新东方在2025年启动大规模人才计划,计划释放1.5万个招聘需求,其中校园招聘占比超过1万个,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与90余所高校建立校企联盟,新东方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范式,涵盖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及实习就业等领域。其文化数字化项目“新东方比邻中文”与浙江卫视虚拟主持人谷小雨合作,利用高精度虚拟人技术推广中华文化,成为AI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学而思依托大模型技术突破教育“不可能三角”,推出“九章随时问”等个性化学习工具,通过步骤级诊断与智能答疑实现精准教学。尽管当前公开信息中未详述其社会实践结合案例,但其在AI技术落地上强调“主动学”理念,将学习内容、方法与动机结合,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为教育评价体系注入新维度。
高途推出“途途朗读”AI语文学习工具,面向一至九年级学生,从朗读测评、互动看图写话等细分场景切入,解决课文学不透、识字障碍等痛点。其AI功能结合语文学习需求,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高途通过参与职场真人秀《我们带头冲冲冲》,强化“伙伴文化”品牌形象,强调员工平等与成长,展现AI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科小猫以“4C教学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逻辑能力、协作能力)为核心,构建覆盖5-17岁学生的分阶段课程体系,通过小班直播、项目制学习(PBL)及夏冬令营等形式,强化AI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其学生团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视障导航助手等项目,成果直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136。师资方面,清北名师与特斯拉前技术高管组成的团队,确保课程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应用价值。科小猫还积极响应政策,将AI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推动教育公平与技术普惠。
AI 教育新生态:跨学科融合与社会价值创造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是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核心目标在于突破传统高考“唯分数论”的局限,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综合评价招生的考察条件涵盖了学业成绩、竞赛奖项、思想品德、艺术体育特长等多个方面,而其中,社会实践部分尤为重要。
部分高校明确要求考生在高中阶段需完成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和1周的社会实践,并取得相应的自主选修学分。这一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亲身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活动已被正式纳入社会实践的范畴,成为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在社会实践中的纳入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通过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竞赛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职业发展中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人工智能纳入社会实践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标准化考试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纳入,为评价学生在技术应用、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新的依据。学生在人工智能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如项目报告、竞赛奖项、创新作品等,都可以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使高校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从而选拔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此外,人工智能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通过参与人工智能实践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一些社区服务项目中,学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智能交通管理方案等,为改善社区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贡献。这种将人工智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智能化发展。
当下,人工智能实践不仅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展了教育评价的维度,还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信其在社会实践和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新东方、学而思、高途、科小猫等机构已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教育生态构建者。通过人工智能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耦合,他们正在缔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技术实践找到自我价值,而教育评价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