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之后的新玩家拿到了 10 亿融资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滴滴之后的新玩家拿到了 10 亿融资 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上的玩家们,正在加速抢占一条新赛道——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智能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Robotaxi 集结了车企、出行平台以及自动驾驶 " 铁三角 ",正在试图勾画一个新的出行未来图景。

4 月 26 日,如祺出行宣布完成超 10 亿元的 A 轮融资,由广汽集团领投,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参投。

成立于 2019 年 6 月的如祺出行,是广汽集团旗下移动出行品牌,目前广汽集团、腾讯、广州公交集团是其主要股东,分别持股 35%、25%、10%,在其主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已超 30%。

与其联手的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都是具有 L4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 AI 科技 公司,其中小马智行刚于 4 月 24 日获得国内首批自动驾驶出租车经营许可。

本轮融资完成后,如祺出行将加速推动 Robotaxi 商业 化落地,今年内将组建一支规模超过 200 辆的 Robotaxi 车队投入示范性运营。同日小马智行称,将向如祺出行提供基于自研 " 虚拟司机 " 技术的 L4 级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辆。

" 过去一个阶段,行业聚焦在提升系统算法能力和单车硬件水平方面,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关注重点开始转向自动驾驶运营科技。" 如祺出行 CEO 蒋华表示,Robotaxi 要真正成为一项服务,必须通过出行平台进行运营。

除了如祺出行 Robotaxi,去年 12 月初,在上海嘉定上线体验的享道 Robotaxi,也是由上汽集团、享道出行、Momenta(智能驾驶公司)三方 " 成团 ",顺手还让上汽集团成为国内首个拥有车企 L4 自动驾驶运营平台的汽车集团。

事实上,Robotaxi 已经成为智能汽车行业发展中的一条新赛道,并且有越来多玩家及资本涌入,或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由车企、出行平台、AI 技术公司共同组成的 " 铁三角 ",是一种主流的 " 参赛方式 ",也形成了一套「智造 +AI+ 运营」三位一体的打法。

车企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 2021 年下半年起,有不少新能源车企加速驶向 Robotaxi 赛道。

2022 年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 CEO 马斯克多次提及 Robotaxi,并希望于 2024 年量产。他认为,Robotaxi 的量产将成为特斯拉增长的 " 巨大推动力 "。

无独有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此前曾表示,公司将会在 2022 年开展 Robotaxi 业务。在 3 月份的财报会上他进一步透露,今年四季度,将在小鹏 G9 上开展 Robotaxi 测试运营。

出行平台方面,除了上述的几家,还有有曹操出行、滴滴、Lyft 等公司。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选择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元戎启行合作;而滴滴则是自力更生,在其内部建立了一支自动驾驶团队。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 Robotaxi 的核心,多家 互联网 巨头都有涉入。谷歌旗下有 Waymo、百度旗下有 Apollo、元戎启行等。其中,百度早在 2013 年便成立深度学习实验室 IDL 和自动驾驶团队;去年 11 月,百度还和小马智行一同取得了北京市首批 "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许可 "。

拥有先进技术的自动驾驶公司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文远知行在去年 6 月拿到 3.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元戎启行在去年 9 月拿到了由阿里巴巴领投的 3 亿美元 B 轮融资;Momenta 在去年 11 月完成了超 5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C 轮累计融资额超 10 亿美元。

众星云集,因为 他们认为 Robotaxi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 经济 效益,甚至未来有可能与私家车的规模抗衡。

中金公司预计,到 2030 年,Robotaxi 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 2 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的市场。

第一上海也指出,Robotaxi 相比驾驶出行可节省 5-10 倍成本,甚至可能比选择地铁和大巴出行更便宜。这意味着,如此低廉的出行成本加上舒适隐私的出行便利,将能吸引大批用户。

中信建投则表示,未来,Robotaxi 的规模体量不仅包含网约车、出租车市场、也可能一定程度替代私家车市场。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支持自动驾驶和路网车协同。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国已有 38 个省(市)出台管理细则,先后建设了 70 家测试示范区,开放了共 5200 多公里测试道路,发放 1000 余张测试牌照,并以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创新。

目前,Robotaxi 竞争格局初具雏形,头部企业竞争差距较小,行业仍处于增量竞争阶段。

虽然 Robotaxi 赛道在想象中闪闪发光,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个行业仍处在商业化应用的初期,自动驾驶安全保障和车路协同技术的积累,尚需时日完善。

来源:全天候科技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