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上市:硅谷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尽管已经把发行价定在了区间底部,Uber 还是没有逃过破发的命运。上市当天,Uber 收于 41.57 美元,较发行价下跌 7.62%。
但是,Uber 的上市仍然代表着硅谷的拐点。Uber 代表的一票公司,资金能力雄厚,这或许得益于 金融 危机后创纪录的低利率红利。风 投资 金激进地涌入一个又一个初创企业,期望能再造一个 苹果 ,或是谷歌。
CNBC 专栏作家 Matt Rosoff 认为,这些新崛起的硅谷公司,似乎再也没有那么石破天惊的理念了。它们基本瞄准都市年轻人的基本需求。例如,网约车公司 Uber 和 Lyft,解决了无车族的出行需求,还有解决工作族用餐需求的外卖平台,解决单身人士交际需求的约会平台,解决旅游者住宿和体验风俗需求的民宿平台。
通过 Instagram,用户可以在他人的分享中获得灵感,规划自己的婚礼或是行程。Facebook 在 2012 年以 1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 时,后者的员工还不到 20 人。
这些硅谷新贵们,不乏一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找到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的公司。Uber 就用十年时间,成功地让共享出行成为习惯,而且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但总体而言,它们和曾经的硅谷,与那些发明个人电脑、 互联网 、移动设备等传统的硅谷公司,仍然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Uber 崛起背后的技术文化,是以用户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匹配。这种创新在隐私性方面是有争议的,但它却是今天的硅谷的主流思想,在 Facebook、谷歌等老牌硅谷公司的身上也有体现。
硅谷新贵们的创新能力,似乎有些淡化,而另一方面,硅谷的传奇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拿着大笔资金的生力军,激情四射地给投资人画饼,背后却没有盈利的底气。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传播迅速,Uber 代表的硅谷新贵们,也和科网泡沫时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业务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几乎没有谁能保证稳定的利润。Uber 的招股书里也已经说得很清楚—— " 预计在可见的未来运营支出会显著增加,可能不会实现盈利。"
暂时没有稳定的利润,在华尔街不是什么新鲜事,亚马逊就是最大的成功案例,Salesforce 和奈飞上市的烧钱史也都持续了多年。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硅谷新贵们,虽然有效仿 " 前人 " 亏钱的觉悟,却未必能亚马逊那样有明确的盈利目标。亚马逊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公司聚焦营收和现金流的提高,并强调有意把利润重新投入到长期增长中。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