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大幅下跌 员工的期权该如何“解套”?
来源:富途证券
从今年年初开始,曾经“浓眉大眼”的优秀新 经济 企业们纷纷开启了“跌跌”不休之路。 截止到最新,多家公司市值已经腰斩。
心里淌血的,除了在高点“充值信仰”的股民们,恐怕还有一些拿了公司期权的员工。
公司上市,期权行权,一直是 创业 公司的员工梦寐以求的时刻。 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上市前以极低的行权价拿到期权,等到公司上市后,再以相对理想的价格换取股票获得可观的回报。
期权之所以成为未上市公司常见的股权激励工具,主要在于期权非常地灵活。在公司还没有上市时,期权相当于一份承诺,不需要即时交割股份,也就避免了流程的繁琐以及股权分散所引发的控制权争夺问题。
而说到期权的不足,则主要体现在期权的成本。
期权的成本
和限制性股票相比,期权是有成本的,也就是所谓的“行权价”。
在公司创立早期,一方面由于公司本身估值的计算比较自主,另一方面,也为了能绑定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愿意跟着公司一直走下去。所以,给员工发的期权的行权价往往较低,最低可能是0.0001元,其实也就是白送的意思。
但随着公司规模日渐庞大,发展日趋成熟。 股权的价值提升了,这时,期权的行权价也会随之提高,但还是会较当前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所折让。
在这一阶段,虽然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经更加明晰,行权的确定性也有所提升,但是还是有可能出现公司增长放缓,或者迟迟无法上市等使得手里的期权价值缩水的风险。
而等到公司上市后,由于交易所往往对公司发行员工期权的行权价有所规定(比如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授予的期权的行权价应该与授予日股票价格相当),这就让上市后的期权对员工的吸引力更低了。
这时,期权更适合授予给公司高管,用来激励管理层们持续不断为公司创造价值,让公司市值更上一层楼。
腾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腾讯一直有给总裁刘炽平授予期权的传统。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的3月底,以行权价618/股,共授予3,374,630份。
按照腾讯今年1月份的最高收盘价766来算,这批期权价值近5亿港元。当然,由于最近腾讯股价回调,目前只有不到500块,所以刘炽平的这批期权暂时只能默默“潜水”,后续能不能行权,就看股价努力了。
对于刘炽平总来说,某一批期权潜水,他应该也不会太在乎。毕竟从2017年开始,刘总就陆续被授予了好几批期权,前面这几批期权的行权价并不高,刘总裁的激励总净值还是非常可观的。
数据来源:腾讯公告
但对于普通员工来说, 如果授予期权后公司发展放缓,股价提升速度变慢甚至跌破行权价,激励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公司应该如何调整激励方案,让员工重新获得激励感?
期权“潜水”
公司应该如何补救?
公司给员工发期权,目的是激励员工以主人翁的心态来与公司共同成长。而不是为了死死锁住员工。所以, 公司应该根据当下情况灵活调整激励方案,确保激励效果最大化。
比如,当公司发生增长放缓或股价下跌的情况, 公司可以选择“期权置换”,将高行权价的期权置换为低行权价的期权。
2019年,携程曾采取方案,允许员工将行权价超过$320(相当于股价$40/ADS)的期权,以4:1的兑换比例,兑换为行权价为$0.01元的期权。
对公司来说,此种做法的股份支付成本基本维持不变,对员工来说,曾经虚值“潜水”的期权,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股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更高,可以说是公司与员工的双赢。
滴滴也曾采取过类似的措施。据 媒体 报道,2019年,为解决安全问题而主动放缓增长的滴滴给员工发了期权调整的通知。告知员工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可将行权价降成接近于0元的一个低价格,但是股数会相应减少;二是维持行权价格和股数不变。
此类做法不是中概股专属。在股权激励应用更加广泛与成熟的美国,这样的调整是频繁且正常的。
早在2001年,美股 互联网 泡沫破裂,互联网公司股价大跌,当时就有包括 苹果 、Adobe等10余家公司允许员工以较低的价格来置换手里的期权。
总 结
市值是公司价值的外在体现。也是大部分股权激励的价值衡量基础。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用期权来激励员工,是希望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做大公司市值,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几千上万,单个员工的努力并不能成就太多。
资本市场变幻莫测,公司股价想要持续上涨,除了员工们团结一心做大业绩,外部环境、政策导向等个人无法掌控的因素起到更大的作用,指望员工来为这一切买单并不现实。
因此, 灵活调整激励制度,及时兜底,让员工更多感受到公司的人性化,同时积极向大家传达公司长期增长的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让冰冷的股权发挥更大的价值,激励也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