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可不是“狼来了”,因为这两年,这种现象已经开始真实发生了。

给你讲个电影行业的例子,估计看完,连你都会觉得人工智能大法好。

一家比利时计算机技术公司最近推出一款名为ScriptBook的人工智能产品,号称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准确预测剧本拍成电影能不能赚钱。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ScriptBook官网

ScriptBook准确“预测”出了2015-2017年间索尼家出的32部“票房毒药”中的22部。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索尼“提起来都是泪”的《太空旅客》票房预测

公司创始人Nadira Azermai说:“如果索尼早点用我司的系统,可能已经成功避免了22次票房惨败。”

简直诛心!

Azermai还说: “ScriptBook的使命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制片方、发行商和财务 投资 人评估他们的风险,从而彻底改变影视行业选择故事的模式。”

颤抖吧!电影人。

ScriptBook是怎么工作的?

ScriptBook有一句相当诱人的广告语:Hard Science,Better box office(硬科学,好票房)。

这听起来简直是影视公司高管的福音。

具体如何操作呢?

你只需把一个PDF格式的剧本上传到ScriptBook,短短五分钟内,系统就自动生成一套详细的分析报告。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预测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

判断影片目标受众,包括性别和种族;

杀手锏:预测影片最终的票房成绩。

当然,ScriptBook还能做一些剧本的基础统计:比如分析剧中角色、建议故事主角;统计角色的男女比例、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戏份比重等等(好莱坞政治正确)。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ScriptBook的剧本分析报告

如果ScriptBook给剧本的最终评估高于84%,就说明它会是个能赚钱的电影项目,值得拍。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工智能技术。

ScriptBook系统集成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特征选择算法等前沿技术,学习了超过6500个剧本和它们对应的市场表现,能基于自有数据库对新剧本做出预判。

创始人Azermai表示,ScriptBook预测的准确性至少比人类高三倍。

但它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比如索尼影片的测试中,仍有10个票房失败的项目没被“预测”出来。

另外,ScriptBook对《爱乐之城》的票房预测仅为5900万美元,但它仍支持把这个剧本做成电影,因为成本足够低;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爱乐之城》不但赚了超过1亿美元,还是奥斯卡大赢家,叫好又叫座。

ScriptBook的收费不菲,每个剧本的分析费是5000美元,批量采购有折扣。

但它跟电影的巨额制作投入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了。

绿灯系统:传统好莱坞拍片决策机制

好莱坞电影奉行“大投入、高产出”:为了在全球范围产生更高利润,投入的成本往往也是天价。

究竟哪个故事值得砸钱拍?

好莱坞在多年实践中,沉淀出一套 “绿灯”审查制度 ,它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重要基石,背后有完整的 商业 逻辑和方法论支撑,是电影项目融资和推进的关键环节。

每个制片公司都有自己各异的“绿灯”系统,但目标却不尽相同:

确定电影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受众;

同类型电影的历史票房分析、预估最大市场潜能;

确定放映档期和发行渠道;

预测最终项目收入;

锁定可能的融资渠道和投资人

……

“绿灯”系统主要围绕着剧本做分析和讨论,常用方法有:

剧本创意分析:故事主要情节和对白是不是足够吸引人;

剧本竞争力分析:拆解剧本,把其中最有意思的场景挑出来,看看观众能否理解可、能不能打动人;

剧本类型定位和文化认同:好莱坞电影非常强调“类型”,只要确认这一点,作品的核心目标受众、发行和 营销 等市场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绿灯”阶段定义影片类型是关键;

同类影片对比和收入分析:把剧本跟5年内上映的同类型影片做对比,预测这一项目的市场表现;包括全球票房和衍生品收入,进而得出宣发预算、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等的方向。

“绿灯”可以在制片公司内部做、也可以在外部合作伙伴中展开。

每部大片花在这套体系上的费用是1万-5万美金不等。

所以,“剧本”是整个电影项目的基础和灵魂,剧本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影项目的成败。

ScriptBook正是看中了产业链条上这个环节的价值,用技术去优化它。

AI决策工具如何影响电影制片?

好莱坞大片让我们坚信——机器不可靠;

但同样还是这个好莱坞,已经开始悄悄靠近人工智能机器。

制片公司高管承受着投资回报的极大压力,ScriptBook这样的新兴技术工具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性感。

毕竟, 好莱坞已经从创意产业转变成了赤裸裸的利润驱动型产业。

2017年,有43部大片是续集、重启或衍生片;美国票房前10中100%是这类影片,所以这股风潮只会愈演愈烈。

好莱坞变成利润驱动型产业,拍什么电影由AI说了算?

2017年美国本土票房前十影片

好莱坞的策略从 “引领你的审美” 变成 “只给你你想要的” 。

一旦AI工具被广泛应用,票房回报率低的高质量电影可能将不复存在。

去年的《银翼杀手2049》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职业生涯中评价最高的作品,但它的美国票房仅有9100万美元,ScriptBook的预测也对他“判了死刑”。

如果用AI来决定是否给这个项目“开绿灯”,那丹尼斯可能都没机会拍这部电影,这将是所有影迷的损失。

另外还有个例子,用来证明市场的复杂性,就是“狼叔”休·杰克曼的歌舞片《马戏之王》。

它的制作成本很高,但首周末票房仅有880万美元,好像“败局已定”。

但好口碑通过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迅速扩散开,影片票房节节攀升,最后在美国本土收获了1.65亿美元票房。

有很多电影看似胜券在握,最终却失败了;有些看起来低调,一进入市场却像黑马一样脱颖而出,创造了票房奇迹。

这些例子都显示,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它的成功因素难以量化,算法也不是衡量一部电影价值的唯一手段。

但鉴于财务风险,好莱坞高管们极有可能在“鸿篇巨制”上采用这类技术作为 辅助决策工具

反过来,有些一鸣惊人的创意,过去可能被视为冒险项目得不到投资;但如果AI预测它能赚钱,反而轻易获得了制片公司高管的青睐,被拍出来,也算是AI解放了创意。

科技 与创造力能否和谐共存?甚至,科技能否帮创造力建造更宽松的环境?

这是个太高级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来源: 极客电影Geekmovie            作者: 穿越时空少女】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好莱坞电影公司好莱坞电影腾讯好莱坞好莱坞影院好莱坞大片好莱坞之路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