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塑:短短十载,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过除夕”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除一次夕,都增长一岁的枯荣。21 世纪进入了期待已久的 20 年代,刚刚过去的这十年间,移动 互联网 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中国人怎样过除夕? 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结合信息传播方式和互联网平台 营销 的流变,复盘十年来 " 除夕方式 " 的大小变化,同大家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让除夕更有趣,互联网做到了吗? 春晚——从固定大屏到移动小屏
十年关头一回顾,始知时代大跨步。一年一次的春晚,重复的套路中也有悄然变化。
从阖家团圆式地围绕一个电视大屏看全程,到如今将电视直播当作背景音,各自捧着 手机 在 社交 软件上看春晚精选片段,无论你是诚心守候还是欢乐吐槽,自 1983 年以来," 春节联欢晚会 " 始终是大多数中国人欢度除夕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当时光回到十年之前,虎年春晚上," 小虎队 " 重出江湖,王菲再唱《传奇》,魔术师刘谦凭借着 " 见证奇迹的时刻 " 进入内地观众视野 …… 那时候,只需要一个液晶电视屏幕,一家人就可以徜徉在盛宴之中。
后来,一部分人的目光转向了电脑,不再受到固定场景的局限,用户可以在网页上边看节目,边跑到论坛、贴吧、微博讨论区 " 水个帖 "、抖个机灵。 屏幕的切换,意味着碎片化接收节目信息的开始,全家人看春晚的仪式感,开始被抛掷脑后。
再后来,手机网络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受众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完全从 " 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中 " 解放出来。观众不需要坐在电视或电脑前,而是根据网络热点、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观看其中某些片段。观看经过二次剪辑的春晚,已经成为新的娱乐素材。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的春晚将引入 5G+8K 技术实现多机位拍摄,再配上首创的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让观众体验一把 VR 直播的效果。与短视频平台共同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央视也是认真的。 年夜饭——从为家人准备到为朋友圈准备
很多人可以接受缺席春晚直播,但绝对接受不了缺席年夜饭。
一直以来,年夜饭的筹备都极为讲究。但在过去,年夜饭往往是一种带有圈层意味的家族活动,不少地方的年夜饭甚至是封闭式的,很少有人会拿出去分享、展示。
今时不同往日,近两年,每到除夕晚上,朋友圈反倒成为了年味最重的地方之一。这边家里还没准备好菜肴,那边朋友圈的 " 满汉全席 " 早已蓄势待发;这边人还在翘首以盼,那边的手机摄像头已经先 " 睹 " 为快。
晒年夜饭,正在成为除夕夜里风行的社交货币。这种诱发传播的因素极易引起互动和模仿,用户既可以展示自我,也可以快速寻找到同类,发展到现在,晒年夜饭已经成为朋友圈里一年一度的竞技活动。 发红包——从手递手到手机传手机
技术渗透进入生活的同时,为沿袭千百年的压岁钱文化提供了迭代的契机。当电子支付悄然占据日常生活的高地,曾经的实体红包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14 年, 微信 红包测试版上线,开启了一轮病毒式的传播裂变,用户们争先恐后地体验拼手气红包、新年红包等新鲜功能。
到如今,用电子红包已然成为网友春节生活中的又一大乐趣。这些红包支持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社群,也不再局限于长辈发给晚辈,同龄的年轻一代反而发得更起劲,大大超越了时空间的束缚。
短短几年,手递手发出的压岁钱越来越少,电子红包则衍生出更多玩法。 例如:需要正确发音的口令红包、答对就拆的答题红包、各个微信群里比拼手速运气的红包抢夺战 …… 到今年除夕,专门定制的红包封面开始被广泛使用。 隔空拜年——传递祝福的 N 种方式
21 世纪前十年的手机使用者,多半都是重度的短信用户,每逢除夕夜守岁过后,各种真挚淳朴的短信祝福在手机上嗡嗡作响,是属于 70 后、80 后的独家记忆。
体会一下这几条来自 2010 年的古早祝福短信,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新年来临百花香,一条信息带六香。一香送你摇钱树,二香送你贵人扶,三香送你工作好,四香送你没烦恼,五香送你钱满箱,六香送你永安康!祝春节快乐!"" 虎年送头虎,全家乐悠悠。虎蹄为你开财路,虎尾为你拂忧愁,虎耳为你撞鸿运,虎背为你驮康寿,让这头虎伴你左右,你不虎也虎!"" 在新的一年祝大家虎年大吉,虎气冲天!身体健康如虎!总之一切虎!虎!虎!"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软件的火爆,短信失去了霸主地位,即时通讯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互联网用户。通信方式的更新,在除夕夜这样一个短时间内信息急速攀升的节点表现得更为显著。
微信语音拜年、表情包拜年、短视频拜年 …… 在各种特效、软件的加持下,祝福的传递已经衍生出 N 种方式。移动社交的成熟,使得远程拜年的效率和趣味性都得到大幅提升。 平台 " 撒币 " ——红包大战年年升级
2020 年,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变着花样撒钱,用尽浑身解数,让人忘记这是一个 " 互联网寒冬 "。
这其中竞争最激烈、力度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当属 " 春晚红包 "。从 2015 年起,除 2017 年外,央视每年都与国内互联网企业开展了 " 春晚红包 " 互动合作。
2015 年,腾讯率先与春晚达成合作,微信 " 摇一摇 " 红包引发全民互动狂欢;2016 年,阿里巴巴夺得春晚独家合作权,以手机支付宝 " 咻一咻 " 及 " 集五福 " 形式送出 8 亿红包;2018 年还是阿里巴巴,这一次,观众可使用手机淘宝与春晚跨屏互动,红包总值 6 亿;2019 年,百度登场,观众通过百度客户端瓜分了 9 亿红包;2020 年终于轮到短视频平台,快手成为新晋的春晚独家互动伙伴,红包金额提升至 10 亿。红包大战的背后,隐藏着平台拉新促活的增长目的。支付宝著名的集五福活动,便是 2016 年春晚红包合作的产物。当年第一批集齐五福的幸运网友瓜分了 2.15 亿元人民币,人均入账 271.66 元。 今年,除了春晚互动和集五福这两个常规项目,各大平台砸钱力度大幅升级。搜索 " 互联网春节红包 ",京东 3 亿、支付宝 5 亿、百度 5 亿、快手 10 亿、聚划算 20 亿、抖音 20 亿 …… 以除夕为高潮,平台间的竞赛从节前持续到节后,不少网友在社交 媒体 上望 " 钱 " 兴叹:" 天上真要掉馅饼!" 改变背后,是享受技术还是被技术支配?
移动互联网在解构人们过除夕方式的同时,也在加速塑造新的生态。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正是,用户的除夕时间,在平台 商业 化博弈中变得越来越值钱。
有人乐在其中,也有人并不买账。以 " 过除夕 " 为例,人们从小屏幕里重新发掘出春晚的快乐,却可能放弃了和家人一起点评吐槽的机会;在朋友圈里获得了无数个为年夜饭照片点的赞,却可能唯独忘记了好好吃掉它们;在好友群中抢了成百上千的红包,却可能还没来得及和发压岁钱的长辈多说几句话 ……
生活在一个被社交媒体包围的时代,如何衡量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和新技术从我们这里拿走的?是一个灵魂拷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逆向思考: 技术想要我们为它付出什么?
" 从彼此相连到无限缰绳 " ,这是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使用社交媒体的我们,在随时随地、免费快捷地找到所有联系人的同时,也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快捷地被所有人找到。 我们圈住一群人,又被另一群人圈住。 当然,圈住我们的人也不必得意,因为自有人来圈他们。"
以圈定思维来回顾除夕夜的红包大战,几十亿的 " 撒币 " 行为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平台方真正希望获取的,绝不仅仅是用户的除夕时间。但由于这一节点的特殊性,技术给信息传播和信息消费带来的变化得以被清晰捕捉。
在一轮又一轮的解构与重塑中,移动互联网改变了 " 过除夕 " 的方式,保持一定的反思性是有必要的。只是,技术所赋予我们的进步似乎更加让人无法抗拒。
来源:全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