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很多人看完《北京女子图鉴》以后,都觉得编剧对北漂青年有什么误解,读娱君深以为然。具体读娱君对《北京女子图鉴》的看法可以看之前读娱君发布的文章《北京女子图鉴》究竟弱在哪里?“接地气”为何打动不了观众?

但是之前读娱君对《上海女子图鉴》还是存在一定期待的。原剧《东京女子图鉴》在大环境中看气质更像,上海是精致的冷漠的,与东京一样,两者都有较为纯碎的市场 经济 气质,人与人之间距离感很强,奋斗起来更看个人努力,不像北京那样靠撸串,靠人脉。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而且上海人对服饰和着装的精致跟“不会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化妆”的日本女性也很契合。看了第一集《上海女子图鉴》,色调和服装真的很日系了。但是——编剧真的就不能老老实实地拍那些在大城市打拼奋斗的女性么?非要把职场情感剧拍成“一个包包引发的换男友大战”的狗血剧?

除了被淹没在如黄浦江的口水的《女子图鉴》系列,黄磊在《深夜食堂》之后都没敢有大动作,台湾版的《孤独的美食家》被骂成翔,日剧的中国化为何如此曲折又成了热点问题。读娱君认为,除了翻拍带来的高期望值与低质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深层的文化冲击和创作团队对类型剧的把握上还存在缺陷,才使翻拍剧不断翻船的主要原因。

翻拍带起来的高期望值与低质量之间的矛盾

并不是只有中国翻拍,美国、韩国、日本都有互相翻拍的例子。读娱君至今也没听说过有多少翻拍超过原创的案例。

首先,值得翻拍的剧肯定是经典或者是有点厉害的作品,想超越本身就很有难度。原创作品本来就是一个标杆性的作品,首先起点就会很高。

第二,因为被打上了“翻拍”这一烙印,观众只会抱着批判的态度去看,最多的评论只会是“比原版XXX”、“原来那个版本XXX”、“这版太不走心了吧”……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编剧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估计打开弹幕都需要速效救心丸吧。

那大家肯定要问,为什么明明知道翻拍肯定会被骂还翻拍。因为没有好的原创了啊,而且,翻拍被骂带来的也是原创自带的流量,骂的多了,也就成了新的流量。所以,想来快钱的编剧们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要聊一下比较深一点的东西,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形成的冲击感

以《东京女子图鉴》为例,全剧的价值观,在国内看来,完全就是一个婊气十足的范本,为了不停上位,踹了对自己好的一起吃苦的男朋友,谈恋爱中还去相亲,当小三,虚荣无比。很多人建议把这部剧的剧名改成《一群日本绿茶婊的内心独白》。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在日本,丧文化、二次元、断舍离各种文化并行而走,大家所带的价值观丰富多彩,只要你不打扰到别人的生活,无论你干了什么、在干什么、想干什么都不会被打扰。

但是再看看日本很多剧名《逃避很可耻但有用》《贤者之爱》,最新的《有家可回的恋人们》。尤其是暗黑系《贤者之爱》这种颠覆传统三观的电视剧,在国内被禁止的剧种,更能引起观众的好奇问与讨论,进而形成口碑效应,自带流量。

为什么饱受好评?新鲜呀。比如前几年韩国几部很火的政治类电影,拿奖拿到手软,国内更是一边倒的好评,因为咱们没有啊。

读娱君把目前看的情感类型剧按照国别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类:

美剧以王子和公主结婚为结局,中间都是拯救世界拯救他人;

英剧以王子和王子在一起为方向,中间都是基腐,并且多线主角并进;

日剧以王子和公主结婚为开始,后来都是男女主各自的内心挣扎自我救赎;

国产剧和韩剧是以王子和公主结婚为收尾,中间都是绿茶与婆婆。

今年日本也引进了Gay的成分,不过日本对同性恋的承认度远不比欧美,引进基腐成分也只是为了增加人物内心的冲突,比如春季剧《邻家看起来更幸福》,中间的4个家庭就有一对同居的同性家庭,剧中同性恋夫妻其中一方千方百计隐瞒自己是同性恋的闹剧,也是本剧的主线,更是剧中人物自我救赎的部分。

目前新兴的职场情感剧比如《上海/北京女子图鉴》或者《欢乐颂》,无非是把婆婆换成上司。但最终,女主都会有个接盘的。《北京女子图鉴》结局中的陈可就找到奶爸真爱,与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而那些反人类反三观的剧在国内是不可能存在的,首先,通不过审核。这个不说了。第二,受众不会接受。我们从小看到的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是以完美的结局收官,这是主流价值观,大团圆的惯性思维,你看《北京女子图鉴》中,编剧为了美化陈可,第一次分手也是男朋友杨大赫打来电话提出分手的。

什么?你没给努力的女主/男主配备接盘侠?!编剧是有反社会倾向吧,等着刀片在路上了。

所以,这届观众不行?

另类价值观下的众生画像

另类并不是小众。另类的价值观之下,是千千万万个东京奋斗的女孩子的缩影。

读娱君看来,编剧在《东京女子图鉴》中想表达的是彼岸花美、不断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你可能认为这是欲壑难填,不择手段,同样,他可能觉得这就是不同阶段女孩子的心路历程。但是观众在边骂边看的同时,都能在女主身上找到似有似无的自己的影子。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在另类价值观之下去刻画众生相,而不是在普世价值观之上去找小众的狂欢。这就是一部好剧应该有的滋味,也是俘获广大受众的共鸣,而无论是《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都没有抓住。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很有名的(现在,鲁迅的文章已经被删减得差不多了吧),他的《阿Q正传》之所以能成为白话文的典范,就是因为该作品中的阿Q,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全中国人当时的画像,是广义的麻木的中国人的精神提炼。

打击面够广,才能够撩人心悬产生共鸣。当代的很多占卜、星座学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就是因为说得够泛,你怎么都能把其中一丢丢印证到自己身上。

除了精神层面的普世感。剧中还有很多让人喊出“那不就是前几天我们去的那个地方么”的真实感。《东京女子图鉴》是边拍边播的,在该剧播放期间,线下也持续性投放广告,剧中画面就有该剧在池袋著名的人行道大屏幕上的广告片段。本剧还在惠比寿、银座、六本木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基本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读娱君的一个朋友来日本玩,特意走了一遍《东京女子图鉴》中的地标性圣地。

画皮不成反类骨的编剧

很多人说,《上海/北京女子图鉴》对职场描述失真,编剧对职场文化丝毫不懂,是该剧的败笔。但是我们看《东京女子图鉴》的职场场景,全剧不超过1/10,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中,女主跟窜天猴一样,瞬间从小职员跳槽就成为世界顶级公司去了。

职场的描述也只停留在同事当小三被揭发,被贬到九州分公司,还有就是上司对女主的一些点拨上。对职场的精髓也并没有说到点上。

撸串,靠人脉的《北京女子图鉴》与《东京女子图鉴》到底差在哪里?

因为编剧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写职场啊。编剧就想写女主的扭曲的价值观,让观众去想你究竟要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生活,但是无论你在哪个阶段,都逃不过编剧编制的这几个角色中。

所以,你的人生定格在《东京女子图鉴》第几集?

来源;读娱   作者:毛利小二郎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